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道港口》2007,28(1):33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高达90.4%,导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万km^2,占渤海总面积的26%,其中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2005年增加1000km^2,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要标志的环渤海经济圈建设,被视为可等同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未来经济活跃核心区域,一场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大潮正在这里拉开序幕。但令人担心的是,据公报显示,2006年天津周边渤海海域污染状况要明显比以往更为恶劣。其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2870km^2,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2005年增加570km^2。为此,在进行滨海新区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近海水域污染现状,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又一课题。有关专家指出,渤海海洋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呼吁渤海经济圈建设要重视“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2.
辽阔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1%,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蔚蓝色,那是大海的所在.但在我国近海一些地区,有的海水是黄色的,有的是灰色的,有的更是变成了黑色.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约84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 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一、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近岸以外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2004年,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对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环境监测,新增了沿岸排污口污染物排海和贻贝监测,首次在我国近岸海域设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继续加强了河流污染物入海、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海水浴场、倾倒区和油气区等海洋功能区的监测力度。2004年,承担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机构130余个。动用各类监测船只200余艘,航时12000多小时,总航程约10万海里;出动海监飞机218架次,航时528小时,总航程近12万公里。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4800多个,获得100余万组监测数据。日前,国家海洋局发布《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公报,公布了海洋监测结果。公报称,2004年,我国全海域海水水质污染加剧,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大面积有毒赤潮多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从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目前,渤海近岸海域已有近半海域面积划定生态红线,2015年年底前将完成黄海近岸海域的红线划定工作。据悉,去年辽宁省建立并实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确立了34个生态红线区,面积占近岸海域面积的45.2%,新建6个海洋特别保护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站位增加到86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大连旅顺口-甘井子区渤海海域的全年分层监测采样,分析近岸典型海域中化学需氧量(COD)指标随海区空间和季节的分层次分布状况,评估近岸海域COD指标的污染程度和有机污染物来源情况。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所监测近岸海域各层水体中COD浓度相差不大,各层水体四季COD浓度均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秋季较低。全年各层水体中COD浓度基本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未出现超标情况。  相似文献   

7.
解放后,我国石油产量在短时间内实现自给有余的基础上,从石油进口国一跃而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石油出口国。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引下,我国的石油开发事业已经走向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新时期。“从陆地迈步海洋”就是走向这个新时期的显著标记。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总面积,相当于整个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据人工地震法、重力法、磁力法等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表明,在这广阔的大陆架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海  相似文献   

8.
钮战英 《中国海事》2006,(12):22-23
10月26日上午,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四家直属海事局在天津滨海新区签订了《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协作备忘录》。至此,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机制经过近一年的酝酿,正式宣告启动,并将为抵御渤海海域船舶重大污染事故,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我国海洋防污领  相似文献   

9.
孟宪海  祁斌 《船艇》2007,(4B):6-10
世界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公里,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25%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在人类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洋成为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希望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受冷空气影响,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情严峻,约51%渤海海面结冰,其中大连海域近岸处最厚冰层超1米。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1996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将接近公海的1/3,相当于陆地的2/3,约1.09亿平方公里的公海划归各沿海国家管理。海洋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可划分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12.
安飞 《中国船检》2005,(11):48-52
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在陆地面积之外;;我国还拥有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海洋大国,成千上万的人们靠大海养育而生存着。可是,随着人类世世代代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浩瀚无际的海洋也渐渐显露疲态,它就像很多蒙受天灾人祸的土地一样逐渐从富饶走向贫瘠。当渤海、南海、长江、珠江等水域资源都在严重衰退的时候,当海洋渔业资源急剧萎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事》2013,(1):19-21
山东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海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上山东。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潜力巨大,目前山东沿海日均约有10万人次在海上往来出行、300万吨货物其中包括近80万吨危险品进出或过境,山东海事局监管责任大、服务任务重。  相似文献   

14.
朱静  陈新永  孙丽 《中国水运》2014,(6):152-155
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近岸海域局部污染严重,污染范围持续扩大。文中以现有污染源为基础,以本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为控制目标,以混合区面积为限制条件,计算了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陆源污染控制方案,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它相关海洋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卓立 《中国海事》2006,(12):54-58
一、渔业船舶海上搜救的现状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国也是海洋捕渔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海与洋     
海洋是地球表面广袤连续水域的总称。面积约为36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体积约为173000万立方公里。。然而,海与洋有别。海,是洋的一部份,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水域面积较小,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深度较浅,水色浅蓝,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水温和盐度受大陆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  相似文献   

17.
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秦  方照琪 《中国水运》2003,(11):30-31
不容乐观的海洋环境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衰竭,海洋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近几十年,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万km2的近海海域受到污染影响,此外,海底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等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1996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将接近公海的1/3、相当于陆地的2/3,约1.09亿平方公里的公海划归各沿海国家管理.  相似文献   

19.
唐乾 《航海》2008,(1):40-41
巴林是亚洲波斯湾海域的一个岛国,靠近沙特阿拉伯海岸,面积仅为706.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60万,由33个小岛组成。其中主岛巴林岛的面积有562平方公里,岛上的坟墓却超过了17万座,占地30多平方公里,被称为“万冢之岛”。  相似文献   

20.
张哲  张守月 《世界海运》2009,32(7):62-63
监测数据表明,我国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通过对各海区污染海域污染成分的分析显示,石油类污染物是近海主要污染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