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独立旋转车轮变轨距转向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国外现有的变轨距转向架的运用与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国情, 提出了一种采用独立旋转车轮的新型变轨距转向架方案, 并对其总体结构及变轨距机理进行了分析, 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对变轨距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提出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是可行性的, 其具有较好的直线运行稳定性和平稳性, 但其直线对中性能和曲线通过性能有待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横向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建立了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出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和传统轮对转向架动力学响应值,比较了两种转向架的横向动力学性能。由于独立旋转的左右车轮无转动约束,所以纵向蠕滑力很小甚至为零,从而消除了轮对蛇行现象。研究还表明,轮轨磨擦系数对独立旋转车轮的对中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实现低地板的优势,提出了一种低地板独立旋转车轮动力转向架的设计方案.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根据UIC 615—4对转向架构架进行静强度分析.  相似文献   

4.
独立轮对耦合转向架导向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独立轮对转向架方案——独立轮对耦合转向架.理论分析表明,独立轮对耦合转向架不仅在曲线上具有很好的径向调节功能,而且在直线上也具有良好的复位性能,说明独立轮对耦合转向架能解决独立轮对的导向问题.建立了独立轮对耦合转向架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分析该转向架的动态导向性能.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独立车轮转向架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系统地分析了独立车轮转向架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着重对独立车轮和传统轮对的磨耗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独立车轮转向架车辆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能以15km/h的速度通过半径为50m的曲线;且与传统轮对相比磨耗水平较低,适合在城市轻轨低地板车中采用。  相似文献   

6.
独立旋转车轮动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传统的整体轮对相比,独立旋转车轮由于理论上不存在轮轨间的纵向蠕滑,在理想化的、无激扰的线路上具有较高的临界速度和较好的曲线通过性能。但在实际运用中,正是由于其缺少纵向蠕滑力的特点,使轮对在直线轨道上的对中性能下降而产生轮缘接触和曲线上只能靠轮缘导向。介绍了独立旋转车轮的运用和发展,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提出独立旋转车轮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典型的线性稳态模型对传统转向架和新型转向架(后轮对独立回转转向架)的曲线导向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具有14个自由度的非线性车辆模型,对最佳的一系纵向刚度布置(前导轮对的纵向刚度较小,跟从轮对的刚度较大)的新型转向架和传统转向架车辆的曲线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新型转向架的曲线导向性能优于传统转向架。  相似文献   

8.
利用力(矩)的平衡原理,分析了新型转向架曲线导向性能提高的机理.在文献[2]的基础上对最佳的一系纵向刚度布置的新型转向架和传统转向架车辆的曲线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转向架的曲线导向性能优于传统转向架.  相似文献   

9.
后轮对独立回转新型转向架轮轨横向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分析了固定轮对转向架、独立车轮转向架和后轮对独立回转新型转向架通过曲线时的受力情况。围绕轮轨横向力这一重要曲线通过性能指标比较了三种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优劣 ,通过比较发现后轮对独立回转新型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最好。然后建立了后轮对独立新型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计算模型 ,利用数值仿真结果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发现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基本上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独立车轮自导向性能差的问题, 应用改进电轴技术在轻轨车辆电机单独驱动独立车轮中, 形成一种电气耦合轮对型式, 以无形的电轴替代传统的机械轴, 改善导向性能。从电路分析理论出发, 分析了新型耦合轮对的耦合性能和影响因素, 确定电气耦合轮对是一种对左右车轮转角差自动施加反馈控制的技术, 且轮对耦合的强弱可通过调节电容与电阻实现, 调节电容方案因能耗低而优于调节电阻方案。建立电气耦合轮对和弹性阻尼耦合轮对轻轨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 分析了轮对的转向行为。仿真结果表明: 电气耦合轮对耦合力矩最大达到近1 kN·m, 耦合能力强; 直线上受激扰后, 2种车辆的横移量与摇头角自行趋于0, 通过曲线时, 横移量稳定值小于8 mm, 摇头角小于0.2°, 因此, 2种耦合轮对车辆具有直线对中能力和曲线通过性能; 通过小曲线时, 电机因电气耦合而造成的最大耗能功率低于140 W, 系统能耗低。  相似文献   

11.
制动工况下机车车辆转向架颤振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消除低速制动工况下轻量化设计的机车车辆有颤振现象与颤振振动对车体、转向架和悬挂系统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提高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减小铁道沿线的噪音污染,分析了制动工况下机车车辆转向架发生颤振现象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推导了列车制动块的运动方程。分析结果表明,颤振是车辆系统在低速运行时的自激振动产生的,与转向架构架结构和悬挂系统有关,可通过改进构架设计或调整转向架参数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2.
结构模式对转向架构架扭转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客车转向架焊接H形构架简化为由等截面直梁组成的模型,通过考察各梁在扭转载荷下的变形分布,研究降低构架扭转刚度的措施,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侧梁上盖板开槽能使构架扭转刚度降低3%;改变横梁截面形式后,构架扭转刚度将减小19%,构架在超常载荷下的最大von_Mises应力降低3%。分析结果表明:构架侧梁上盖板开槽对其扭转刚度影响不大,并将引起局部区域较强的应力集中;横梁弯曲与扭转刚度对转向架构架扭转刚度有较大影响,将无缝钢管横梁改为箱型梁能够显著降低构架扭转刚度;同时,由于扭转刚度降低,构架在超常载荷下最大von_Mises应力也有所降低,轨道扭曲载荷对构架强度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ving performance of the conventional wheelset in sharp curves and resolve the steering ability problem of the independently rotating wheel in large radius curves and tangent lines, a differential cou- pling wheelset (DCW) was developed in this work. The DCW was composed of two independently rotating wheels (IRWs) coupled by a clutch-type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The differential contains a static pre-stress clutch, which could lock both sides of IRWs of the DCW to ensure a good steering performance in curves with large radius and tangent track. In contrast, the clutch could unlock the two IRWs of the DCW in a sharp curve to endue 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 IRW, so that the vehicles can go through the tight curve smoothly. To study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DCW, a multi-body dynamic model of single bogie with DCWs was established. The self-centering capability, hunting stability, and self-steering performance on a curved track were analyzed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wheelset and IRW. Finally, the effect of coupling parameters of the DCW on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4.
两种类型踏面的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相应的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分别对锥形(TB型)和磨耗形(LM型)踏面车辆与轨道的动力学性能进行理论仿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LM型跳面有利于车辆动态曲线通过;TB型踏面对提高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有利;两种类型踏面车轮对车辆在直线轨道上的平稳性差别甚小。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经过大量线路实车运行试验验证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传统车辆动力学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两种类型模型的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无论是在直线上运行 是通过曲线轨道和道岔时,采用传统模型计算所得的轮轨横向相互动作用力均较采用耦合模型计算的大;仿真计算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时,采用前一模型俐到的结果较后者偏高;而两者计算所得的车辆垂向与横向振动差别甚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