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锦  洪锋  刘杰 《交通与运输》2020,36(1):88-91
轨道交通运营初期客运量与其沿线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对于后续轨道沿线用地布局和轨道客流的提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以宁波市为例,调查了轨道1号线和2号线50个站点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了轨道站点周边800m用地开发容积率和站点客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机信令手段获取轨道东门口站和大卿桥站的站点客流分布情况,统计分析了站点客流与用地性质和建筑开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宁波轨道沿线用地开发率较低,平均容积率仅1.1;当站点周边平均容积率超过1.5,单位建筑面积日均进出站客流将呈现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动态一体化规划,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利用GIS系统分析了北京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地铁1号线现状客流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的潜在影响,和土地利用规划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最后给出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同时,应更加关注轨道沿线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在分析新形势下城市及交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基础上,梳理总结轨交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和技术路线,结合东莞轨交1号线黄江北站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实践,提出应同步推进轨交选址和周边土地开发潜力分析,细化综合开发范围并明确不同范围的开发主体,差异化考虑业态功能,优化提升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强度并混合利用,加强片区风貌环境和交通的精细化设计和品质提升,引入经济测算反馈方案优化等对策。相关研究可为后续类似城市轨交站点综合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详细规划为背景,结合沿线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权属和用地潜力等,研究沿线土地开发策略,从站点类型和开发圈层两个层面构建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密度分区,制定开发强度标准,提出土地开发实施策略及控制要求,探讨近期重点开发片区的开发策略。本文将为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开发及沿线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也将为我国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鹤沙航城站点周边的交通条件和换乘设施的客流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似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出行换乘特征研究,得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车辆的载客率等关键指标,总体预测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点服务人口和上下客流;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和出租车等不同方式的换乘比例计算,得到高峰时段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车流量,结合周转率等指标,得出不同换乘交通设施的需求规模,为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孙俊  陈阳  肖蓉 《城市交通》2006,4(5):45-49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之后,为更好地指导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相关的规划编制,对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规划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结合南京的实际,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级,对轨道交通自身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用地提出了控制标准,并对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的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提出了要求,为类似城市的相关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给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接驳设施配置策略提供一定参考,通过对上海8条轨道站点类型及周边用地性质进行分类统计,结合无锡地铁3号线新区段车站的实际情况,对车站交通接驳设施布置策略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无锡地铁3号线新区段车站居住性和商业商务类型地铁站点出行方式均以步行交通为主;地铁站点应充分配备公交设施,同时要调整与地铁线路复线5个及以上轨道站点的现状公交线路;综合枢纽型地铁站点(高铁、飞机)应结合枢纽配套设施资源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所产生的土地增值资金是轨道交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资金的巨大需求,分析了通过调整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筹措资金的方法,针对青岛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严重脱节的现状,提出了轨道交通沿线和不同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衔接规划和站点一体化设计的基本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精细化研究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影响因素对于建立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长效互动机制,发挥轨道交通支撑和引领城市发展作用,指导轨道新线开通和周边用地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为例,首先获取轨道交通运营客流AFC数据和网络爬取的POI数据;然后考虑四种类型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挖掘用地特征、公共交通接驳特征、车站属性三类因素;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用地开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基于POI获取的住户数、商业设施数、文化设施数、公共汽车线路数等数据对工作日轨道交通进站客流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了指导轨道交通车站周边交通接驳设施的配置,利用聚类法划分轨道交通车站类型:考虑车站客流吸引范围内的用地性质及客流特点等因素,将车站按用地性质分为居住型、商业型、均衡型、大型公共建筑型和枢纽型车站;考虑到周边开发强度、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及车站所在区位特点等因素,将车站按区域特性分为市区站、郊区中间站和郊区末端站。以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为例进行了车站分类的应用及验证。针对每种类型车站的特点,考虑各类出行方式的交通特征和需求,研究制定了交通接驳设施的配置策略,并对各类交通接驳设施给出了配置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增加轨道交通客流、完善运营组织方案并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基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从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次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针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考虑车站周边开发强度对客流的影响,不断完善车站周边配套设施;根据客流特征采取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做好换乘站设计,满足乘客换乘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重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接驳环境;完善公共汽车交通接驳设施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地铁建设逐步进入高峰期,对于投资巨大的地铁如何降低其造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做好地铁规划用地控制工作、合理确定经济实用的建设标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率和采用直线电机地铁系统等方面研究了降低我国地铁造价的若干措施,并结合石家庄的交通现状提出了具体举措,对我国的地铁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城市跨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居住用地分化产生极大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市跨长江地铁线路——2号线金银潭站、范湖站、积玉桥站3个典型车站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度量,并结合现状予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长江两岸交通互通性得以提升,进而引发高档住宅在城市跨江轨道交通沿线的集聚效应;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沿线地价上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商业服务、居住用地格局升级的同时,受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影响居住用地形成圈层式居住等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安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通车,车站周边交通设施设置、用地功能组织、建设资金筹措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西安市轨道交通已建线路及车站在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优化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设施及车站周边用地的规划策略.以轨道交通4,5,6号线及市域轨道交通临潼线为例,确定车站周边800 m为研究范围,将涉及的88个车站划分为枢纽站、区域中心站、换乘接驳站和一般站.提出交通设施衔接控制导则、车站周边用地优化整合模式、各类车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要求,以及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开展客流特征研究对科学合理地设计轨道交通系统、优化运营组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地铁2号线的地铁刷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开通初期三年的运营客流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断面不均衡系数、车站进出站高峰系数与车站周边土地利用性质的相关性,线路客运量高峰系数与该线功能定位的关系,以及乘降量和换乘量的客流特征。针对上述结论对设计和运营提出建议,可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参考,也可为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可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还要对站点周围其他衔接设施的建设进行规划布局。轨道交通不是一种“门到门”的交通方式,使乘客在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同时,需要选择从出发地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出行方式,以及从轨道交通站点到目的地的出行方式,这是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组合出行。研究将对兰州市典型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出行者的出行选择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出行者选择的轨道交通两端的主要衔接方式,最后对站点周围的衔接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是典型的多方式组合出行,其出行过程不连续、选择需求复杂、出行体验难以捕捉等特征,制约了轨道交通整体出行效率和满意度提升。以南京市为例,分析轨道交通通勤人群的"接入—轨道交通—接出"全过程出行模式特征。考虑接入与接出过程的关联性,构建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研究各类接驳设施服务对接入和接出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轨道交通的竞争方式——全程小汽车通勤出行角度,调查该人群对不同轨道交通接驳方式设施服务不便性指标的感知评价,提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的综合效益,对现状站点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轨道交通与土地不协调问题进行剖析,借鉴TOD理论及日本、香港相关实践案例的经验,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北京市地铁9号线花乡站地区规划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整体规划设计的思路,并从优化调整周边土地利用、创造为人行服务的交通环境、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塑造高品质的站区景观环境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由轨道线路和车站组成的复杂网络,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探讨轨道线网的可靠性对提升其可达性和运营效率有重要意义. 采用space L方法对广州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了拓扑建模,计算分析了节点度、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及其分布规律,并重点研究了换乘车站故障情况下整个轨道交通网络受影响程度及可靠性. 结果表明,现阶段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呈现随机网络的特征,换乘车站发生运营故障将严重影响网络中的较长距离出行,降低轨道交通网络的客流吸引度,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在换乘车站故障后其全局效率降低,局部效率不变,车站之间的紧密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