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汽车市场真可谓“风水轮流转”。20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丰收;而2005 年的乘用车市场转暖.但商用车市场则开始低迷,根据最新统计.2005年载货车累计销售同比微跌0.59%.其中重货销量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作为商用车市场争夺的焦点.重货行业怎么了,2006年市场将会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6年后,轻货市场依然不温不火,一季度销量同比增幅比2005年略高,为13.08%,但远远超过货车市场的整体增速。轻货占据中国货车业的半壁江山,2006年后三季度的市场走势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3.
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9月份整车累计销售增长仅3.78%,其增幅比04年下降22.18个百分点。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货(含整车、底盘、半卦牵引车)销售,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34.54%的局面,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4.
颜树泉 《汽车情报》2005,(34):16-23
多年以来,中档车作为国内汽车市场需求较大的车型,在我国轿车市场中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特别是最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价格的直线下降,很多人具备了购车的条件,而由于中档车在车身尺寸、经济性、动力性、舒适性等方面十分适合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主、白领、公务员、医生、教师、科技人员、高级蓝领等的需求,而且这些人是目前我国私车消费的主要群体,使得近几年中档车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中档车在轿车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的图表,分析了205年1-5月份的市场份额,并对下半年进行了展望,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专用汽车市场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发展格局。然而自2005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治理整顿汽车市场及煤炭市场以及市场大环境持续走低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内载货汽车市场一样,国内专用汽车市场在低速、平稳中走过了2005年。  相似文献   

7.
2007年1~4月份,我国重型货车(含整车、底盘及半挂牵引车)市场累计完成销售159303辆,同比累计增长60.17%,市场发展前景普遍看好。2007年1~4月份,在三大车型中,重型货车底盘市场需求量最大,销量达72013辆,占有45.21%的比重;其次是半挂牵引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吴勇 《汽车情报》2006,(27):30-34
进入2006年以来,我国SUV市场一改2005年的SUV市场变化多端、增速减缓的窘境,继2006年一季度我国SUV市场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后,第二季度我国SUV市场又快马加鞭,继续谱写新的发展篇章。然而自从进入6月份以来,我国SUV市场的发展再次呈现扑朔迷离的状态,进入7月份、8月份情况更是如此。从1~8月份我国SUV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由一季度的高速增长到三季度(截止到8月份)的负增长,说明我国SUV市场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平稳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2005年,商用车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05年商用车整体销量同比下跌0.75%。其中重卡销量则同比大降33.19%,轻卡销量虽同比增长11.41%,但却是近4年来增幅的低点。进入06年后,轻卡市场依然不温不火,一季度销量同比增幅比05年略高,为13.08%,但远远超过卡车市场的整体增速。轻卡占据中国卡车业的半壁江山,06年后三季度的市场走势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0.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17):21-27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因此,在汽车业有句老话:“得发动机者得天下”。对商用车而言,由于柴油机得天独厚的节油性能、优良的可靠性和比汽油机几乎长一倍的使用寿命,故在重、中型载货车和大型客车上几乎全部采用柴油机,在轻型载货车和轻、中型客车上也多半采用柴油机。因此对商用车行业而言,“得柴油机者得天下”。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 7月份累计销售增幅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2004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更是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1.75%和6.59%的局面,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2.
汪卫东 《时代汽车》2005,(11):70-71
曾几何时,欧系车在中国汽车(这里主耍指乘用车)市场上,几乎是一统天下,从南北大众,到神龙公司,满街上跑的都是今天被称作“老三样”的桑塔纳、捷达和富康。然而,近2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乘用车市场已由集团购买转向个人购买为主再加上近两年燃油价格的大幅飙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以低油耗著称的日系车今年取代欧系车成中国市场的领头羊,在中日政治关系低落的大环境下,成为业内的一大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特别是重卡市场,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的突然打击后,再次出现了增速高达44.98%的“井喷”式增长。为此,各方面无不对2005年重卡市场的发展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各重卡生产厂家更是纷纷制定宏伟的产销计划,准备在  相似文献   

14.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19):23-25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5月末,我国共生产客车整车69651辆,销售客车整车68850辆,分别同比下降7.93%和8.50%。其中大型客车整车累计产销量均为6938辆,分别同比增长22.88%和23.45%;大型客车底盘累计产销2515辆和2744辆,分别同比下降12.00%和3.21%。比较可知,在商用车整车八大类细分车型中,  相似文献   

15.
吴勇 《汽车情报》2006,(22):24-26
进入2006年以来,我国SUV市场一改2005年的SUV市场变化多端,增速减缓的窘境,继2006年一季度我国SUV市场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后,第二季度我国SUV市场又快马加鞭,继续谱写新的发展篇章,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与2005年同期相比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一改2005年我国SUV市场相对萧条的景象,我国SUV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井喷”局面,预示着我国SUV市场将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6,(16):16-20
1.女性车概念悄然走来 2006年3月8日,中国第一款女性车“海尚206”在三八妇女节正式下线亮相。这款号称国内首次专为女性设计、并由女性设计团队开发的No.1女人车,第一次在国内明确提出了女性专用车的概念。据悉,该车是专为都市白领及精英女性量身定做的一款时尚靓车。该车做工精细,配置齐全,外观时尚典雅。排量分为1.3L和1.8L两种车型,其中1.3L为手动挡,1.8L为自动挡。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上半年客车市场表现十分火爆,受国Ⅱ转国Ⅲ提前消费的影响,5、6月份这样的客车市场淡季也打破了历史常规,除2月份外各月产销均在3万辆以上;进入下半年,客车市场跌入低谷,虽然9月份略有缓解,但10月销售继续下滑;从客车市场的销售规律来看,9月份应该是一个高峰,今年的情况却打破了这个规律,在“金九”销量有所回升的情况下,10月份,客车产销率达到101.72%,均呈现下滑之势。  相似文献   

18.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6,(33):30-32
2006年国民经济“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格局十分有利于重卡市场发展,受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市场、车辆更新三大因素拉动,8月份,重卡市场跳出往年谷底定势,市场销量直接上扬;9月,重卡企业产销均呈现出两旺局面,半挂牵引车市场再现了全线飘红景象。10月份,重卡市场没有受到“十一长假”的影响,销量继续上扬,企业产销均呈现出两旺局面,重卡22家企业生产合计25697辆,比上月微增0.72%;完成销售26691辆,比上月微增0.72%,同比增长78.63%。除底盘较上月有一定幅度下滑,重货及牵引车较上月有一定增长,同比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9.
汪卫东 《时代汽车》2005,(10):86-88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8月份整车累计销售增长仅618%,其增幅比04年下降1978个百分点。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含整车、底盘、半卦牵引车]销量,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2896%的局面,颇为出入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总计销售汽车966.27万辆,同比增长34.24%。其中,乘用车销售724.15万辆,同比增长41.90%;商用车销售242.12万辆,同比增长15.59%。商用车中的卡车销售216.88万辆,同比增长18.34%(2009年前三季度卡车细分市场销售态势参见表1、表2),客车销售25.24万辆,同比下降3.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