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压载水管理及国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进军 《中国海事》2006,(11):44-46
一、船舶压载水管理背景对船舶进行压载最初的目的是保证船舶安全和稳性,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海水作为最方便的载体成为船舶习惯使用的压载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船舶压载水的加装和排放所引发的相关环境问题,特别是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转移造成的危害,引  相似文献   

2.
1背景 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船舶的.为了保证空载时的平衡和稳性,船舶需要加装压载水.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最新公约要求,国际航行船舶需加装压载水处理装置防止生物入侵,所加设备要与船舶进行适应性匹配.根据大型舰船使命任务需求及压载水系统特点,结合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安装要求,从管路系统改造设计和控制逻辑设计等方面对压载水处理装置加装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并详细论述压载水处理装置加装设计流程和方案.该方...  相似文献   

4.
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排放已经导致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转移,并对环境、人体健康、财产和资源造成了损伤和损害。因而,IMO制定了《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以控制和管理含有外来水生物和病原体的压载水;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定。  相似文献   

5.
船舶压载水管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出台为背景,在参考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船舶压载水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压载水处理的重要性,简单扼要地介绍了船舶压载水的电解处理技术,并就该技术杀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机理以及应用于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可行性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6.
压载水管理公约解读及现状公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功伟  郦平怿 《航海》2011,(3):49-53
1压载水管理公约背景 为了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4年2月9日至13日在英国伦敦E:/lyy/HHAI1103总部召开了船舶压载水管理国际大会。  相似文献   

7.
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许多种类的细菌、植物和动物能以各种形式在船舶压载水和沉淀物中存活下来,而且可以随船旅行存活几个月.而后排放在港口国水域的压载水或沉淀物可以使导致对当地人、畜、植物生存和海洋环境构成威胁的有害海洋微生物和病原体的繁殖.尽管已查明在地理上相隔的水体间传播有机物还有其他媒介,但船舶压载水的排放是其中最主要的.为此,早在1990年澳大利亚当局便制定了将上述有害的海洋微生物数量和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的有关规定.随后各国也纷纷制定压载水管理规则,限制未处理压载水在本国水域排放.国际海事组织也于1997年11月27日在第20届大会上通过了IMO.A.868(20)决议,即<关于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减少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传播的指南>.  相似文献   

8.
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随意排放带来不同海域的生态污染及危害,已经引起了全世界海洋国家的极大重视。随着近期芬兰签约加入船舶压载水公约(BWM公约),该公约正式生效。以压载水公约D-2标准为背景,以压载水处理系统原理为基础;分析了在各类船舶上加装压载水处理系统设备的选型方法和特点。为即将到来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加装高潮期提供指导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倪耀能 《航海技术》2007,(B03):27-29
为了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国际海事组织于1997年11月27日第20次大会通过了A868(20)号决议—《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使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转移降至最小程度指南》;2004年2月13日于伦敦签订《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ships’ballast water and sediments,2004)(以下简称公约)。  相似文献   

10.
由GEF(全球环境便利基金组织)、UND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IMO联合发起的全球压载水管理项目(《GloBallast)已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该新计划称之为全球压载水管理伙伴(《GloBallast Partrierships),从2005年4月1日起伴随来自GEF的约70万美元资金启动。其准备方案将由IMO经过18个月以上时期实施,并预计为全范围的全球压载水管理伙伴项目(建立伙伴关系援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有害水生物通过船舶压载水的迁移)提供基础,在2006/2007年形成运作。  相似文献   

11.
压载水公约与生物污损议题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关注着外来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转移的问题。加入新的生物污损控制措施后,压载水公约的目的将扩展为“控制、减少和最终消除船舶转移的外来水生物和病原体对环境、人体健康、财产和资源的危害”,控制和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压载水和沉积物,还包括整个船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管理与控制公约(BWM公约)生效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运营船舶将面临加装压载水系统,修船企业将迎来压载水处理系统加装高潮。文章从压载水处理系统原理、安装方式、安装技术及修船企业应对策略等方面分析,探讨修船企业应对BWM公约生效的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球大约有45000艘国际航行船舶在航行中装载有压载水。估计每年大约有30亿至100亿吨压载水在全球转[(\322\306\241\243)0(\275\374\304\352\300\264\243\254)]船舶压载水引起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侵害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问题,已经在国际上日益被广泛关注和重视。 研究表明,许多种类的细菌、植物和动物会随着船舶压载水的排放从一个国家的海域排放到另一个国家的海域,而且在后者的海域里存活和繁殖。一些物种会对当地的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比较典型的外来物种侵害的例子有:欧洲的斑马贝在美国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的生效,越来越多的运营中船舶在特检时加装为了满足D-2排放标准的压载水管理系统(Ballas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BWMS).笔者所工作的大型矿砂船在第二次特检时加装了两套某厂家生产的NB-4000型压载水管理系统,每台压载泵对应一套系统.  相似文献   

15.
余育聪 《江苏船舶》2005,22(5):35-37
远洋船舶空载或轻载时,为了航行安全需要加入压载水以增加抗风能力,到港装货时要排放压载水。压载水中的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同时也被搬运,并导致海洋水域环境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淀物控制和管理公约(草案)》,正是表达了人们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加强,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6.
压载水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会携带浮游生物、微生物、细菌甚至是各种生物的卵从一个海域到另外一个海域,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该海域的生态环境。每年通过船舶运输方式,约有上百亿吨的压载水在世界范围运转,大量海洋物种由此肆意传播,压载水的排放所导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已经引起各国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国际航行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可能携带的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具体情况,本文通过对压载水的取样检验,探究在福建各地区港口国际航行船舶压载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即将生效实施将有效地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论述公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公约生效将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履约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即将生效实施将有效地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文中论述了公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就公约对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履约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翀 《中国水运》2006,(10):30-31
据估计,全球船舶每年携带的压载水约有120亿吨,每天存在于船舶压载水中随船周游世界的生物多达7000种,主要包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物种的卵及幼虫、甚至一些大的鱼类。许多细菌、植物和动物经过数月的航程仍存活于压载水及其沉积物中,当船舶到港口装货时,这些生物随压载水被排放到港口国水域。对这些入侵生物处理不当,易对生态、经济、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全球环保基金组织(GEF)把船舶通过压载水将有害生物引入新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列为海洋四大危害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船舶压载水公约背景、生效条件及现状 为防止外来水生物随船舶压载水传播,2004年2月13日在IMO总部通过了《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规定的生效条件为世界商船总吨位不少于35%的至少30个国家批准12月后生效. 截至2015年01月06日,共有43个国家加入了公约,占世界商船总吨位32.54%,离满足生效条件越来越近.为了便于当事国加入并实施公约,IMO先后通过了15个技术导则,包括于2014年10月由海上环境保护委员第67届会议通过的《船舶压载水公约下港口国监督导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