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中小河道多数都具有严重污染的问题,各个地区水利建设部门也逐渐开始对中小河道污染治理技术实施深入研究,促使这些治理技术能够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在对我国中小河道治理中水下清淤及环保清淤等主要清淤技术应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得出其具体的适用范围,并且有效总结淤泥处理的具体技术,明确不同技术适用的范围,从而预测清淤及淤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的河道清淤和淤泥处理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小河道的治理,特别是清淤工程方面。通常来说,传统的河道清淤重点是为了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灌溉能力,而现代清淤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河道污染问题,从而改善水质。本文结合茅洲河的工程实例,主要分析当前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技术和淤泥处理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河道清淤治理可以有效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灌溉能力,现代清淤治理工程施工还可以有效改善水质,解决污染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河流清淤治理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展开研究,介绍了常见淤泥处理技术,以清淤疏浚工程为例,具体分析河流清淤治理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陈晓 《水上消防》2024,(5):193-195
中小河道治理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清淤技术包括人工清淤技术、机械清淤技术和水力冲淤技术。淤泥处理方法包括淤泥的自然干化方法、淤泥填埋法以及淤泥资源化利用方法。河道治理中存在清淤标准不一致、淤泥处理成本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不足等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和全面考虑,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降低洪水风险,改善水质和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肖波 《珠江水运》2022,(3):75-79
中小河道的淤泥沉积问题比较常见,淤泥问题若长时间得不到处理,将直接影响河道的抗灾性能。通过开展河道清淤治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河道自身的防洪灌溉能力。本文以一个清淤及底泥处置的工程为例,介绍了环保绞吸清淤船的清淤方法。该环保清淤工艺主要是定制并改换环保绞刀头、同型号绞吸式挖泥船串联施工等。该工艺在环保清淤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小河道在城市发展和提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河道清淤是恢复河道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云南省昭通市某河道疏浚工程为切入点,阐述了河道清淤治理思路、施工方法、清淤方案、淤泥处理方案等方面的做法及经验,以期为类似河道清淤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河道清淤和底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仍存在底泥处理不达标导致河床变窄、水土流失、淤积物污染水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保证河道清淤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底泥问题。以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为例,阐述了河道清淤及底泥处理监控要点及监理对策,为类似项目监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综合提高中小河道治理能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指出在河道治理中,常见的技术有水下清淤、排干清淤、环保清淤,同时在分析常用技术的基础上,对处理淤泥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快速淤泥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淤泥堆放难题,而如何合理评价淤泥固化质量,确保工程投资效益,已成为建设中新难题。本文结合月亮湾生态清淤固化工程,重点阐述在运用真空预压技术对淤泥进行物理固化处理后固化土承载力质量检测与评价,为广大工程管理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剑锋  张星宇 《珠江水运》2022,(23):104-107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越来越多的环保类项目投入实施,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河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河湖中的内源污染主要存在于其底部受污染淤泥,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即为环保疏浚。环保疏浚淤泥如不能得到有效处理,长期堆放在底泥堆场,不仅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长时间大面积占用土地资源,不利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大规模环保疏浚工程的实施。淤泥干化技术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疏浚底泥处置方法,同时经处理干化后的淤泥,不仅最大限度减小对环境影响,而且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就国内各类淤泥干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结合部分项目应用实际,对比分析多种淤泥干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条件,以及对淤泥资源化利用和处置开展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河道呈现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结合国内外河道治理工程及治理技术的经验,对控源截污、水质净化、水动力改善及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进展加以总结,并提出黑臭河道治理需根据黑臭成因、污染程度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在治理思路上,实现由"重技术投入、重末端治理"向"技术与机制建设并重、末端治理与源头治理共举"的转变,以期为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深化治理及水环境质量提升和功能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孙云飞 《珠江水运》2023,(13):110-112
针对水利工程中河道淤积问题,本文对河道清淤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河道淤积的原因和危害,然后从机械清淤、物理清淤、化学清淤、生物清淤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河道清淤的常用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适用情况和效果,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的河道清淤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河流自净能力与净流量密切相关,对于中小河流而言,流量小、污染重,导致河道水质和生态修复更为困难,其治理方法也更为复杂。本文以无量溪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质检测,分析了河道水污染现状。结合河道水功能区规划,计算分析了河道的生态水量及上游拦河坝换水时间,提出了河道水质控制方法和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游生态补水、边界退水方法能较好的保证河道的生态水量;采用泥沙淤积及漂浮物治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扩容,清淤疏浚等方法能较好地改善水质;提出了植物护坡、生态浮岛等技术,较好的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清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含水量、高污染泥浆,如何快速、有效地对大量的污染泥浆采取减量处理并对底泥进行无害固化处理,减少二次污染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对太湖清淤中采用的生态清淤及淤泥快速处理一体化技术进行了试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多功能清淤船+移动式脱水固化站组合应用于城市内河环保疏浚,可以迅速缓解河道底泥泛臭、淤堵问题,淤泥减量化效果明显。城市河道水深浅,水量少等不具备一般挖泥船疏浚作业的水深条件,多功能清淤船具有多功能性和良好的机动性,有良好清淤效果[1]。移动式脱水固化具备即插即用的特点,低能耗、环保地实现对城市生活污泥的处理。本文通过介绍多功能清淤船+移动式脱水固化站组合施工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效果,为城市河道的定期或应急快速清淤及减量化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每年河湖疏浚产生大量废弃淤泥,这些淤泥固结周期长、固化强度低且含有大量重金属,难以进行资源化利用。采用超细偏高岭土地聚合物,研究其对淤泥固化强度、水稳系数和重金属固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细地聚合物掺量增加,淤泥固化土的强度逐渐增大,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68 MPa,具有优异的淤泥固化效果;水稳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掺入超细偏高岭土的淤泥固化土水稳系数均达到了90%以上,是纯淤泥土的两倍以上。超细地聚合物对镉、铅等6种重金属离子均具有良好的固结效果,尤其是对镉和汞的固结作用最为显著,且各组淤泥固化土中6种重金属元素浸出量均未超过相关标准的要求。超细地聚合物对淤泥具有良好的固化和重金属固结效果,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化材料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舟山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不断恶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形势日趋严重的问题,以舟山城北水库水源地保护治理技术方案研究为例,综合分析了城北水库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及其污染源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保护技术措施,包括水库底泥清淤、库区生态修复治理和入库河道整治等措施,预测可使得水库水质全面达到Ⅲ类标准的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水源地供水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改性淤泥做码头填筑材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新型固化剂对江底淤泥的改性作用,使得江底淤泥达到作为堤岸码头填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同时使得淤泥改性后淤泥改性土在抗剪强度指标上达到C≥30Kpa、内摩擦角f>25°,成为工程用土。一方面可以减少江底清淤工程量;另一方面,可以将淤泥作为填筑材料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波浪作用的具体特点,对黄骅港海床表层淤泥进行了动模量、动变形及动强度试验。给出了该淤泥的动模量和阻尼比随固结压力和动剪应变的变化关系。通过分析该淤泥的动强度曲线发现,对于一定的固结压力对应于长振次(>1 000)的破坏动剪应力差别很小,可能存在一个门槛动剪应力,在该应力下即使长振次振动也不会发生破坏。该淤泥在波浪作用下的固结不排水剪切动强度约为静固结不排水强度的50%。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实际,对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先是分析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优势,其次对河道治理生态水利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详细的分析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实践可知,通过生态护坡方式应用、河道断面空间预留以及工湿地处理与土地处理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河道治理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