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地表有建筑物的地层中修建地铁隧道,需要研究隧道和上部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数值方法,考虑不同基础形式情况下,分析隧道周围土体的应力、变形及基础沉降, 重点研究偏移距对隧道和上部建筑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隧道开挖将引起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过大的沉降将影响地上结构物的安全。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分析支护措施对浅埋隧道性状和地表沉降的影响,通过组合不同的支护类型和设置不同的支护参数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地表的沉降规律,为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李松  陈秋南  黄林华 《中外公路》2019,39(3):178-182
考虑不同跨度、埋深、高度和初始地应力等条件对软弱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进行数值模拟,以中间岩柱塑性区是否贯通为判别标准,对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随着隧道埋深加大而逐步增大,随围岩侧压力系数减小而增大,相同埋深、相同跨度的小净距隧道,其合理净距随隧道高度增大而增大,而偏压对合理净距的影响不明显,此外不同条件下的围岩初始应力场和重分布应力场的差异导致围岩破裂角改变,设计计算围岩压力也会随之改变,进行小净距隧道设计优化或变更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毕玉 《广东公路交通》2022,(6):118-121+143
以某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为背景,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不同净距工况的隧道模型,分析不同小净距隧道挖掘后的中夹岩柱周边围岩塑性区范围、相应位移与最大应力变化规律,确定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CD法施工的合理净距,并将监测与模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净距增大,中夹岩柱侧下方塑性区范围减小,中夹岩柱右侧水平与竖向位移缓慢增加,中夹岩柱左侧水平与竖向位移逐渐下降,中夹岩柱相应部位最大主应力呈减小的趋势。分析中夹岩柱围岩塑性区、位移与应力,得出CD法施工的合理净距为0.75B。监测与模拟数据误差范围5%~15%,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以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曲奥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地形、地质、施工、实际现场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了该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二衬、仰拱开裂等施工病害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中夹岩加固、仰拱基底加固及二衬裂缝处理处治技术,并对加固处治后的隧道结构进行现场跟踪监测,进一步评价了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重庆江津至四川合江的江合高速公路上的赵家隧道近日顺利贯通。该隧道虽为分离式双线短隧道,左右洞均仅长406m,但却有其特点:一是小间距,两洞间最小间距为8m;二是浅埋,最小埋深为1.5m;三是多处存在偏压。因此,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安全威胁大。该隧道于2006年7月底动工,经过施工单位努力奋战,仅一年多时间,左右双洞近日顺利贯通。由于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安全和质量等事故,受到了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致好评。目前隧道正进行内装修,以迎接江合路的胜利通车。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盘兴高速公路司家寨小净距隧道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不同净距下的小净距隧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其拱顶沉降、拱底竖向位移、中夹岩竖向位移及剪应变增量的变化规律,探讨Ⅴ级围岩下的隧道合理净距以及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净距较小时隧道左右洞开挖的应力叠加效应明显,随着净距的减小,计算的各数值明显增大,围岩特别是中夹岩极有可能发生屈服破坏甚至失稳;小净距隧道选择净矩D为10 m较为合适。隧道的最大变形出现在拱顶、拱底靠近中夹岩柱方向约20°左右位置,而中夹岩的最大变形主要出现在中岩体靠近开挖断面位置且处于上下分布。  相似文献   

9.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浅埋隧道施工中隧道结构特征和上层地表建筑沉降变形。主要针对偏移距和上部基础形式对隧道土体结构和变形响应,基础沉降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层地表建筑荷载对隧道结构性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偏移距为8时,基于偏压作用,导致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力状态和土体结构不稳定;当偏移距大于2D后,上层地表建筑对隧道的附加作用很小,可忽略不计;隧道开挖过程中易造成上层地表建筑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和绝对沉降,因此隧道开挖中必须严格把控隧道不均匀沉降和均匀沉降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下大跨度浅埋地铁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先锋 《隧道建设》2003,23(3):32-34,39
南京地铁一期工程鼓楼站~玄武门站区间停车线隧道,埋深浅,围岩差,隧道断面大,且隧道穿过的地表有楼群建筑物。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浅埋暗挖工法,并采用有限元进行模拟分析,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运用数学统计、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口与互通式立交口之间的安全距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影响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口与互通式立交口之间净距离的各种因素关系。结果得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口与互通式立交口之间最小净距离的标准,并对已建山区高速公路中隧道口与互通式立交口之间距离不足问题提出处治措施,以提升山区高速公路的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主线出口较近的工程实际及标志标线规范规定不完善的现状,分析交通流特性、驾驶员心理、生理特性和行车环境等影响小净距路段安全性因素,提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主线出口净距控制路段标志标线设计方法,并结合现行规范,提出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后掘隧道的三台阶开挖数值分析模型,模拟D/B分别为0.5,0.75,1,1.25,1.5,2情况下,后掘隧道开挖对中岩墙多次扰动所引起的围岩塑性区分布、主应力差、水平位移等力学特性,并分析其对先行隧道初支内力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岩墙应力、变形随净距的变化,表明当中岩墙厚度小于0.75B时,中岩墙上部区域塑性区已贯通,塑性区范围急剧扩大,说明后掘隧道对中岩墙的受力变形和先行隧道支护结构受力极为不利。在D/B=0.5的不利情况下,可对中岩墙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模拟结果表明注浆可极大降低初支受力,最大轴力减小了49.1%,最大弯矩减小了29.1%,大大提高了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当受地理与投资因素限制,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与主线出口间距离低于规范值,则该区域称为小净距路段。为描述该区域车辆行驶特征,充实山区公路设计与交通管控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秦岭服务区等7处山区高速公路小净距路段,通过无人机定点俯拍采集高清行车视频,基于视频提取全域车辆高精度速度与轨迹数据,实现车辆行驶特征分析。本研究基于SIFT算法进行视频配准;基于YOLOv5与DeepSORT算法实现车辆检测与连续跟踪;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器对数据进行光滑滤波。基于以上方法,可获得高精度车辆行驶数据。经验证,车速精度可达到95%以上,轨迹误差小于20 cm。而后,考虑了净距长度、车辆类型、车道分布等指标,从多角度多因素对行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小净距路段车辆行驶特征与普通路段有明显的差异,车速分布不满足正态分布规律;②整体上驶出车辆在渐变段起点前10~20 m左右会稳定车辆运行状态;③由于视角更高,货车相对小车能更快识别出口路况,所以车速相对平稳;④内侧驶出小车在渐变段起点20 m后以1.1~1.4 m/s的横向速度驶入减速车道,当主线为左偏曲线最有利于驶出;⑤净距长度对驾驶行为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交通流方面交通量是最大的影响因素,道路线形因素中曲线偏转方向及偏转角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掌握地铁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时管片、岩土体的变形,以深圳地铁9号线梅村站-上梅林站区间下穿既有4号线莲花北站-上梅林站区间工程为背景,运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下穿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下穿时岩土体与既有线隧道管片的变形,对两条线设计竖向距离的安全性进行了验证,得出两隧道竖向最小距离在2.0~2.5 m范围是安全的。同时提出一些技术措施,如对既有隧道进行自动化监测,从既有隧道内注浆,信息化施工等。  相似文献   

17.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正在建设的诸永高速公路东村2号连拱隧道,应用平面弹塑性模型,对偏压浅埋双连拱隧道不同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施工顺序对中墙、衬砌结构受力和变形以及围岩塑性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强度折减法分析对不同施工过程对山体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的这些分析,指出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的危险区域,施工顺序选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