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提篮式钢箱拱桥为背景,分析施工中钢箱接缝错台对拱桥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提出接缝错台的补强办法。研究结果表明:接缝错台对拱肋内力、变形几乎没有影响,但错台会造成应力集中,接缝截面应力相应增大,必须验算错台截面应力是否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算例表明提出错台处治的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对砂性地层盾构吊出井所在区段地铁隧道进行隧道渗漏水、混凝土管片损伤、错台量、接缝张开量的调查和检测,并结合隧道收敛变形监测数据进行了吊出井段开挖回填的施工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吊出井段隧道病害主要是由于回填土在隧道该部位产生的侧向应力值太低,在上覆荷载作用下隧道产生较大收敛变形,引起拱顶管片内壁拉伸外壁受压,从而导致了隧道顶部纵向开裂和接缝张开等病害。  相似文献   

3.
由于刚性路面减振效应低,随着车辆载重逐渐增加,水泥混凝凝土路面破损情况逐渐加重。因此,现以福田欧马双轴车为研究目标,通过ADAMS软件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以不同错台高度、不同行驶车速、不同车身重量3个参数变量研究重载车辆在不同路面环境下,车辆动荷载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错台路面对车辆动荷载影响显著,在相同错台高度下前轮的动荷载比后轮大,其前轮动荷载最大为静荷载的2.35倍;在同一错台高度下,随着车速的提高车辆动荷载增大;当路面错台十分严重时,路面不平度成为影响车辆动荷载大小的主要因素,车速成为次要因素;而当路面错台较小时,车速对车辆动荷载的变化起决定作用;载重对车辆动荷载有明显影响。载重越大,车辆动荷载越大,但车辆动荷载系数越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各病害类型形成演化特点,依据湖南省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实践,建立了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养护决策树模型,并结合预防性养护的思路,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计划辅助决策方法。其中提出了半幅路面平均错台量和断板率(DBL)定为大修标准,并根据预防性养护的要求,在计划制定中首先考虑接缝料更换、板底压浆处治和裂缝灌缝封闭等预防性养护工程的实施,以达到优化养护决策,合理分配养护资金,提高养护质量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我国不同时期错台数据的采集记录方式与方法等差异,而造成路面长期性能模型难以构建、路面资产管理难以实现等关键技术问题,依托实体项目广西某高速公路工程,通过所采集的大量错台检测数据,并利用SPSS分析方法,构建不同形式错台数据间的转换模型。结果表明:不同记录方式的错台数据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转换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其中尤以引入累计荷载作用次数并考虑交通流的车道和方向状况的多元线性模型更为合理,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拟合度也更高。路面接缝错台数据转换模型的建立,为路面性能模型的建立进而进行预防性养护时机的准确切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具有重大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已交付使用的公路及城市道路来看,路桥过渡段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普遍而突出的是路面在桥台台背与路基界面处沉陷或断裂,使桥梁和路基之间出现错台,导致车辆通过桥台台背与路基界面处产生跳车现象。桥头跳车不仅影响行车速度和行车舒适性,还会使桥台台背、桥头伸缩缝以及接缝路面遭到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轨道结构的纵连成型过程对轨道板裂缝的影响,建立了1/4单元轨道板的分离式模型,对轨道板裂缝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轨道结构的纵连成型过程,指出Ⅱ型板具有独特的纵连特征和结构特征,以该特征为研究基础,分析了轨道板在整体降温30℃和40℃作用下板端和板中裂缝宽度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轨道板与砂浆层层间粘结状态的弱化,板端裂缝宽度ω_k略微增大,板中裂缝宽度ωz略微减小,板中不开裂时,ω_k最大增加0.032 1 mm,板中开裂时,ω_k最大增加0.026 9 mm,ωz最大减小0.024 4 mm;对ω_k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宽接缝硬化时张拉钢筋端部的初始应力和窄接缝承力大小,以及板中是否开裂;对ωz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宽接缝硬化时张拉钢筋端部的初始应力,且其减小的越多,ωz越小;轨道板的纵连特征使得ω_k和分布不均匀,纵连钢筋偏弱又使得ω_k数值较大,整体降温30℃和40℃时,ω_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82~1.906 mm和0.389~2.546 mm,且普遍大于ωz,这与目前Ⅱ型板式轨道的裂缝开裂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已交付使用的公路及城市道路来看,路桥过渡段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普遍而突出的是路面在桥台台背与路基界面处沉陷或断裂,使桥梁和路基之间出现错台,导致车辆通过桥台台背与路基界面处产生跳车现象。桥头跳车不仅影响行车速度和行车舒适性,还会使桥台台背、桥头伸缩缝以及接缝路面遭到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损坏是:裂缝、板边缘和角隅的损坏、接缝的损坏、板面磨损和板错台等。重点分析了裂缝和表面损坏的起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考虑错台的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标准轴载下,不同荷载位置、沥青加铺层厚度和错台高度对沥青加铺层中最大剪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错台条件下,最不利荷位为荷载刚好完全作用在错台高板一侧;在对称加载时,沥青加铺层中也会出现较严重的剪应力集中现象;随错台高度的增加,最大剪应力显著增大;增大加铺层厚度可降低沥青混凝土开裂几率和延缓裂缝的向上反射。  相似文献   

11.
机场旅客吞吐量的影响因子通常存在滞后期,论文在选定了影响因素之后,通过随机森林重要度指数,确定各因子的滞后期;接着,以1987—2018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数据建立吞吐量预测的逐步回归模型;最后,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并基于建立的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吞吐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对旅客吞吐量的影响存在1~9年不等的滞后期;通过与未考虑滞后期的模型进行对比,发现考虑滞后期的模型拟合效果更优,MAE减小显著。因此,将滞后期引入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自动检测,分析了主动光学三维形状测量技术,利用面阵CCD相机作为图像接收装置,构建了主要包括电源子系统、图像采集子系统、触发子系统与GPS定位子系统的基于线激光扫描的水泥路面错台检测平台。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检测数据的噪声特点来确定噪声滤波阈值,先进行均方差滤波,再对处理后的三维数据进行开运算和腐蚀运算,消除数据中的孤立点。根据滤波之后的三维数据矩阵大小分成均匀的块,利用块的均值消除斜面,再依次取消除斜面之后的三维信息数据矩阵的每一行的拐点,得出拐点矩阵,从而计算出错台量。为了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实验室模拟了平行错台、梯形错台和交叉错台,按错台量的大、中、小分别进行3次检测,并与水准仪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对同一错台,用水准仪和三维检测方法分别进行10次重复性检测,分析了检测方法的重现性。试验结果表明:检测方法测量结果与水准仪检测结果的绝对误差中有96%小于1mm,水准仪检测结果的标准差约为三维检测方法的7.8倍,表明三维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重现性,可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13.
大块钢模台车在混凝土衬砌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公路隧道施工中使用大块钢模台车模筑衬砌技术解决环接缝错台和漏浆,混凝土表面存在冷缝、颜色不一致等问题,从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拱胀、错台、胀缝破损及断板等,主要从施工角度阐述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的处理以及注意事项,避免或减少上述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引言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以下简称CRCP)是道路工程师为了克服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横向胀、缩缝等薄弱环节而引起的各种病害(如唧泥、错台等)及改善路用性能而采取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预制桥面板湿接缝服役期间受冲击荷载发生破坏的现象,引入功能梯度组合结构设计理念,设计出一种预制桥面板UHTC功能梯度湿接缝,以UHTC功能层相对厚度以及UHTC层抗压强度的大小为主要变化参数,采用落锤冲击法研究了湿接缝模型试件的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抗压强度一定时,冲击寿命随着UHTC功能层相对厚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3):183-184
针对公路施工养护,在简述养护特点的基础上,对裂缝、接缝材料破损、边角破裂、拱起、错台、唧泥与坑洞等常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从而为公路施工与养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福州机场高速公路鹤上隧道使用大块钢模台车模筑衬砌技术解决以往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如环接缝错台和漏浆,混凝土表面存在冷缝、颜色不一致等问题,从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接缝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薄弱环节。在调查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类病害的基础上,指出接缝张开量大小与填缝料变形相匹配是保证接缝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系统分析温度状况、湿度状况、基层类型、接缝间距、车辆荷载对接缝张开量的影响,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张开量数值分析敏感性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层COX 模型的跟驰反应延迟时间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的反应延迟时间是驾驶员跟驰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跟驰模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为分析延迟时间与车辆运动状态、光照条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延迟时间的概率分布,通过实车实验得到跟驰行为延迟时间自然驾驶数据,采用Kaplan-Meier 方法进行延迟时间单因素分析并构建延迟时间分层COX模型. 结果表明:驾驶员跟驰反应延迟时间生存函数受前车加速度,前车加速度变化状态影响显著;前车加速度与延迟时间风险函数之间的关系随时间变化,需采用分层COX模型建模;前后车相对距离每增大10 m,延迟时间风险函数取值减小6.03%;前车由变速运动变为匀速运动时,延迟时间风险函数取值减小35.39%. 研究给出延迟时间风险函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可应用于跟驰模型参数优化与微观驾驶行为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