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弯坡组合与车辆失稳时临界车速之间的关系,选取6轴铰接列车为实验车型,通过Trucksim软件建立人-车-路耦合系统,进行不同弯坡组合工况下车辆失稳仿真实验.基于最小二乘原则,通过对仿真结果拟合与回归分析,建立了弯坡组合路段临界车速预测模型;并在某特定工况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临界车速与Lusetti模型相近,并且在某特定工况下计算误差最小.该研究为车辆在弯坡路段临界车速预测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山区低等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线性汽车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车身运动、轮胎力学特性及弯坡组合路段道路特征的内在联系,建立适用于山区低等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汽车转向制动稳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模型.运用仿真实验的方法分析汽车在不同弯坡组合路段上的行驶工况,得到山区低等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超高、坡度值以及车速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随着车速减小,公路超高值增大,纵坡值减小,汽车稳定安全行驶最小半径极限值减小;当超高值达到8% 时,随着纵坡变化,圆曲线半径极限值不变.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缓和坡段设置不合理问题,选取六轴铰接列车作为设计车型,以20 km/h的速度折减量作为界定条件,对连续长陡上坡路段的期望坡长进行界定;以8个连续长陡上坡路段为研究对象,选择车速偏差作为安全指标,借助Trucksim仿真软件分别建立"陡缓陡"纵坡和单一坡度纵坡组合2种纵断面线形模型,仿真得到2种线形组合方案对不同比功率货车爬坡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缓和坡段对设计车辆平均速度的提升作用较小,但可在路程前段起到缓速作用,当坡度小于等于3%时,缓坡的速度恢复作用较小,当坡度大于3%时,缓和坡段可在路程中后段起到恢复速度的作用。因此,坡度较大时采用"陡缓陡"设计方案更有利于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4.
山区公路弯坡是平、纵曲线的组合路段,线形复杂,行车风险大,易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路段,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到山区公路全线的运营安全和通行效率。以某山区公路K1613~K1617弯坡路段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实际行车实验,分析弯坡路段交通事故的导致因素,分析发现:长下坡制动风险、转弯半径车速限制、行车视距影响、路面抗滑能力不足等是导致该路段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驾驶员心率变化与长大下坡路段道路线形指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对驾驶员的心理影响角度研究长下坡路段道路线形的交通安全影响,应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建模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建立驾驶员心率路段线形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并分析长大下坡线形指标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可为长大下坡路段的道路线形设计和现有危险长大下坡路段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驾驶员心率变化与长大下坡路段道路线形指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对驾驶员的心理影响角度研究长下坡路段道路线形的交通安全影响,应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建模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建立驾驶员心率路段线形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并分析长大下坡线形指标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可为长大下坡路段的道路线形设计和现有危险长大下坡路段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级公路逐渐向山区延伸,而山区高等级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线形设计若不当或不合理,将限制和影响车辆安全、舒适、经济地运行,甚至常常成为“事故多发路段”、“黑点”路段。因此,做好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线形设计,对提高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安全性与服务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沈山线高速公路施工图的线形设计,阐述公路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针对坡积体路段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按照坡积体的形成方式将坡积体分为崩坡积体、残坡积体和冲坡积体,并对这3种坡积体进行了定义。通过分析崩坡积体、残坡积体和冲坡积体的物质组成、力学特性及相关特征,得出坡积体引起的常见路基病害类型。最后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与Flac3D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坡积体半填半挖路基下边坡稳定性模型。分析了边坡高度、坡度及土性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得出影响坡积体半填半挖路基下边坡的因素为:填方土体黏聚力C_1路基高度H填方土体内摩擦角Φ_1挖方土体内摩擦角Φ_2挖方土体黏聚力C_2填土宽度B。  相似文献   

10.
路段人行横道交通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我圆行人过街交通的分析,对适合我国混合交通情况下行人过街设施与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路段人行横道的位置、形式的确定方法以厦公交停靠站与人行横道的一体化设计等问题的分析,探索了行人过街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最佳组合,提出了改善混合交通通行秩序的措施,建立了适用人行横道设计的数学模型,并应用谊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谊模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纵坡组合线形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纵坡组合单元之上的载重汽车上坡行驶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应用分析,标定了模型中的一些参数,使模型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最终应用建立和标定的模型评价了雅泸高速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纵坡组合设计线形的合理性,鉴别出了哪些陡坡路段不符合载重汽车行驶的要求,需要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2.
13.
首先研究了公路线形平、纵、横几何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平、纵、横组合的公路线形检验方法,并提出线形进行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的两种主要方法—导线法、曲线法,并系统地对两种方法的设计原理、所适用的线形组合及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没有明确规定,相邻同向竖曲线之间直线段的限界。通过视觉分析,提出径向连接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省G246公路小半径弯坡路段开展大型载货汽车和小汽车驾驶员自然驾驶试验,基于Begaze软件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类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特征与小半径弯坡路段转弯方向、半径、坡度的关系;研究了左转、右转方向驾驶员瞳孔直径、信息获取能力与速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型载货汽车驾驶员在小半径弯坡路段中行驶时,主要关注车头前方15~25 m区域,对后方车辆关注度不足;小汽车驾驶员关注的区域更远,会关注对向来车和道路线形走向;转向和曲线半径是影响驾驶员关注点的主要因素,左、右转时驾驶员主要关注道路中央标线、右侧道路边线,且应着重加强半径小于30 m弯坡路段的视觉引导有效性;大型载货汽车驾驶员过弯时瞳孔直径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峰值位置与弯道中央并不重合,现有将凸面镜等提示性施设设置在弯道中央的处理措施并不适宜大型载货汽车。  相似文献   

17.
对陡坡急弯的范围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然后探讨陡坡急弯下的临界荷位,在此基础上分析陡坡急弯路段和普通路段的差异,并针对差异提出陡坡急弯混凝土路面板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砼弯坡桥受力特殊性、主导病害形式及其成因,对其沥青铺装系结构设计采用了拉应力、剪应力双指标控制,且在抗剪指标中考虑了混合料及其界面浸水72 h最不利状态;其次,在防水粘结层设计时提出了中心旋转试验法(CCRDT-the 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 Techniques)与麦克·劳德法(Mc Leod)相结合的C-M设计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速公路(77+140+77)m三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工程实际情况,在介绍构造和原理的基础上,对弯、坡、斜连续刚构桥菱形挂篮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并利用通用计算程序作了受力检算分析,保证了该桥施工进度和安全,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在公路路线设计时,经过平面、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优化设计,使各元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成为连续、圆滑、顺适而美观的空间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