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2020,(1):35-38
中车浦镇公司对智能制造极为重视,比如其旗下的江苏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采用的智能制造技术或产品有精益物流、精益制造、智能质量解决方案、智能运营解决方案、外部供应链解决方案、智能工厂运营驾驶舱等;在2018世界智能大会上集中展示了精益制造MES.智能检验、智能物流平台等智能解决方案和应用成……  相似文献   

2.
以铁路基础设施和车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智能制造涉及的前沿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合理利用工业4.0的内涵要素进行中国下一代智能铁路数字化建设、改造与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工业4.0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系统模型和技术框架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了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列车、智能运维及相关技术的实施过程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智慧列车为核心的智能铁路数字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概括了铁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整理了利用工业4.0六维模型解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铁路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问题,包括数据传输与共享、信息通信与安全技术的潜力挖掘、智能管理、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状态智能感知等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铁路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过程存在融合不足的问题;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状态智能感知、数据在线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等软硬件技术自主性不强;铁路系统大数据建设的数据传输和标准体系也不够完善;未来智能铁路应该加强工业4.0下铁路传统制造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与数据信息安全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升级与改造;需要深刻思考和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等前沿技术与铁路的融合与实施,通过工业4.0涵盖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实施和准确评估真正有效推动中国智能铁路先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武汉智能制造业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华中数控公司牵头,协同多家单位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服务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平台的构建主要由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和智能制造在线培训云服务平台的开发两部分组成。平台主要服务于武汉市产业和经济发展,面向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开展人才培养前瞻性研究、智能生产实训设备联合攻关、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技能鉴定及承担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相似文献   

4.
从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地论述了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的产生、内涵、体系结构及其应具备的特点。提出了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智能制造"的实施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岗位,引起了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智能制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当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智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及战略部署背景下,其产业链需求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武汉船院的智能装备制造与应用专业群,注重各专业的交叉融合性,培养具有交叉优势的复合型人才,配套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执行创新能力培育,实现专业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现状,以研究和开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目的,探索以"用"为中心的"产学研用资政"协同创新机制下智能制造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思路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75%,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多样化,制造技术正朝着精密化、柔性化、集成化、网络化、全球化、虚拟化、智能化和清洁化的方向发展。金属切削刀具磨损状态智能监测与预测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对于推动加工过程自动化和无人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外智能切削刀具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状况,对智能型刀具技术和智能型刀具系统的研究成果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以实现超精密加工为目的的智能切削测温刀具技术,展望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的智能刀具技术向系统化和模块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智能切削刀具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状况,对智能型刀具技术和智能型刀具系统的研究成果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以实现超精密加工为目的的智能切削测温刀具技术,展望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的智能刀具技术向系统化和模块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是Gartner Group在20世纪9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商务智能是由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管理等技术组成,是以帮助洞悉市场格局、制定商务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和应用。近年来,中国的BI技术和应用发展迅猛,已开始在金融、电信、制造等国家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例如: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建设了信用卡业务BI分析系统。该系统在管理信用卡客户群,分析客户行为模式,降低信用卡借贷风险,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等无人系统迎来增长期,未来交通即将进入无人驾驶时代。12月5日,第二届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无人系统分论坛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无人系统论坛,着力探讨无人系统、智能驾驶、机器人、智能制造方面的全产业链,热点聚焦无人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论坛上,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内的6位行业专家发表主题演讲。中车电动李勇博士以"面向未来的城市智能公交——打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2008,6(2):98-98
上海赛帝交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自主研发的“一卡通”系统是以国际最先进的MIFARE卡(国际标准ISO/1443)为信息载体,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卡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显示技术、多媒体识别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相关产业发生了较大变革,智能制造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适应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进行基于综合能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智能制造人才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综合应用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孪生作为实现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的关键使能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而如何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数字孪生模型多聚焦于概念抽象或具体工程应用,而较少从构建方法和过程的角度考虑如何分阶段、有步骤地构建和应用数字孪生模型. 因此,本文提出数字孪生演进模型的概念,将数字孪生构建与应用过程分为数字模型、数字投影以及数字孪生3个演进阶段,给出各演进阶段的应用方法、关键技术与工具平台,并探讨数字孪生演进模型在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运维方面的典型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为数字孪生在智能制造中的分步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线与有益的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与智能软件相融合,迸发出了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运营等新兴业务,不仅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也赋予企业重新对价值定位思考。然而,目前一些新设企业对该类项目的核算及管理尚未建立完整的系统体系,鉴于成本核算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智能制造项目的立项,核算,评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交通》2021,(11):107-109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汽车制造正加速融合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变革技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作为群众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行业也在加速转型.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交通》2021,(11):107-109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汽车制造正加速融合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变革技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作为群众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行业也在加速转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交通》2021,(6):106-108
在新能源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市场正风起云涌,汽车产业进入智能汽车时代.智能汽车是汇集了包括感知技术、图形识别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众多高新科技. 在变革的浪潮中,各方力量渐次登场.传统汽车企业积极寻找突破口,加大人工智能和车联网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加快产业链的合作步伐,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汽车制造门槛降低,新型高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跨界布局,以其突出的融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冲击传统汽车市场,渗透入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智能制造的内涵,以湖北科峰传动有限公司减速机齿圈系列产品为加工载体,构建了一条智能制造生产线。该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设计从分析减速机KPX115系列多级齿圈的产品工艺入手,到针对齿圈的多工位自动化装夹方案实现,再对工艺进行自动化改进与智慧工厂设备合理化分布,使生产线更符合智能化标准。最终通过试验加工,并对加工样件进行三坐标精度检测,验证该智能制造生产线工艺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