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宁 《汽车与安全》2010,(12):55-55
多年行车经验的老司机在行车的时候每隔几分钟就要观察一下后视镜,将车身周围的路况掌握清楚,从而准确变道或超车。但是通过后视镜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因为后视镜的视觉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盲区。  相似文献   

2.
杨忠敏 《汽车运用》2004,(10):33-33
后视镜俗称倒车镜,是汽车主动安全装置,用来观察汽车两侧和后方的情况,被驾驶员形象地称为“眼睛”。后视镜通常分为车外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两种。车外后视镜一般设在汽车两侧,其作用是让驾驶员观察汽车左右上、下车人员和两旁的行人、车辆以及其他障碍物情况,以确保行车安全。车内后视镜供驾驶员观察车内乘员情况或倒车时观察车后行人与车辆情况,在夜间还可以防止后续车辆的前照灯光引起的眩目。车外后视镜其位置直接关系到驾驶员能否观察到汽车两侧和后边的情况,而驾驶员调节它的位置又比较困难,尤其是前排乘员一侧的后视镜调整更是不便。…  相似文献   

3.
詹厚顺 《汽车电器》2023,(1):72-73+78
大型车辆由于轴距长,后视镜可视区域有限,难以探照到整个行驶区域,很容易在转弯中造成交通事故。针对转弯的后视镜盲区提出3种方案,并对比在车辆侧方装配超声波雷达、摄像头或雷达的方案优劣。  相似文献   

4.
唐乾 《汽车运用》2007,(5):38-38
汽车的后视镜像是汽车的2只“耳朵”。充当着驾驶员“后眼”的角色。汽车上一般安装有3面后视镜。分别为左、右外后视镜和车内中央后视镜。外后视镜反映汽车后侧方情况,内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及车内情况。由于后视镜对于每辆汽车来讲都非常重要,超车、并线、倒车、停车等都会用到它,所以正确使用后视镜可以有效地减少安全隐患。为您的行车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汽车外后视镜作为重要的汽车安全件之一,其视野是否满足要求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视野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文章就轻卡外后视镜视野盲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解决思路,为后视镜设计开发和市场车辆视野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汽车在行驶中,驾驶员需要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和侧面的情况,确保安全行车。同一辆车对于不同驾驶员来说,由于视角不同,需要进行后视镜的调节。后视镜分为手动式和电动式,手动后视镜调节时费时费力,一般都采用电动后视镜。通过控制后视镜开关进行调节,如图1所示,开关中L为驾驶员侧后视镜,R为乘客侧后视镜。旋钮上下左右移动进行方向调节。一旦后视镜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调节,将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很多隐患[1]。  相似文献   

7.
<正>公交车辆由于其特殊的车体结构造成其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多个视野盲区,如何发现并避开这些盲区是提升服务、增强安全行车的关键点。如何有效避开公交车行车时的视野盲区是关系安全的大事,在路况日趋复杂的今天更是如此。由于盲区的存在,极易造成驾驶员的判断及操作失误,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公交车视野盲区被视为驾驶员获取正确路面信息的障碍之一,那么如何留意到行车过程中存在的盲区无疑是减少问题出现的关键。通过在具体行车过程中观察到文章中所要提到的三个盲区,为驾驶员日常安全驾驶提个醒。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车辆保有量水平的增加,车辆盲区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为改善车辆盲区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人体工程学理论具体分析重型车静态盲区的方法。文章以国内某款重型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后视镜物理参数,在人体工程学和人体统计学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眼椭圆法,得出后视镜的水平和垂直视野,并参照国内外有关重型车视野的标准和后视镜范围的规定,确定了后视镜的盲区边界,结合驾驶室前部、A柱及右侧盲区,详细分析了车辆静态条件下的视野范围。  相似文献   

9.
韩欣欣 《驾驶园》2009,(1):89-89
炎炎烈日下,驾驶员一方面要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的路、车辆.行人,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后视镜和车内仪表。视觉疲劳在所难免。再加上马路表面、其他车的玻璃和周围建筑反射过来的光线,眼睛很容易疲劳,由于眼睛长时间睁着,所以很容易干涩,公路上扬起的尘土也会飞入眼内,这样,司机就会出现头晕,视线模糊,双眼肿痛,视觉偏差等症状……那么,开车时怎样防止眼睛疲劳呢?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货运车辆向右变道和车辆右转弯时因存在盲区发生车辆、行人、障碍物等碰撞事故的可能性,设计一种货运车辆右侧盲区监测预警系统。采用在货运车辆右侧前、中、后3个位置安装摄像头传感器,并设计可调右侧盲区监测系统新型摄像头安装支架,进而与盲区监测全景图像拼接算法配合,进一步提高了货运车辆右侧盲区的全面监测能力。该系统可为驾驶员提供预警和安全辅助支持,可以有效避免因货运车辆右侧盲区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提高行车安全,而且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布置。  相似文献   

11.
汽车驾驶员在行驶中,由于车辆自身、其它车辆、地形、地貌、建筑物的遮挡和车灯的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观察不到的区域就形成了视线盲区,而盲区内往往潜伏着突发险情,驾驶员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因此,提醒汽车驾驶员在通过或遇到视线盲区时一定要谨慎驾驶。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安全》2008,(10):66-67
在夜间驾驶行车,很多司机因为夜间交通流量小、行人和自行车干扰相对较少等因素的“迷惑”而放松了警惕,经常开着开着,速度就不知不觉地上去。加之人的视觉在夜间敏感度减弱,因此夜间开车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交管部门相关统计表明,夜晚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要比白天多1.5倍,55%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夜间。夜间行车的危险性由此可见,司机必须谨慎驾驶。  相似文献   

13.
<正>在汽车行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车辆安全性,其中主动安全备受关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车辆侧后方是驾驶员的主要视觉盲区,在高速行驶时换道、超车、倒车、停车开门等情况极易引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发生约50万起交通事故,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10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30%的交通事故是由车辆盲区造成的。车辆盲区所带来的损失不可轻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近几年把主动安全系统作为车辆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设计研发一款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4.
行车途中“抛锚”是常事,但因轮胎突爆引发的车毁人亡恶性交通事故给却人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教训。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在高速公路上因车辆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30%,而车辆故障中有56.4%是轮胎突爆。  相似文献   

15.
汽车后视镜有助于驾驶员观察车辆后方和两侧的情况,对驾驶员安全行车和驻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电动后视镜作为汽车后视镜的一种,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一是驾驶员可以在车内通过按钮对电动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以获得良好的后方视域;二是驾驶员调节右侧车外电动后视镜时不再因距离远而难以操作;三是驾驶员在倒车时,通  相似文献   

16.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并线是最经常的操作。如何安全、规范、科学地并线,很多驾驶员并不十分清楚。而并线动作的不科学、不规范,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两车的刮蹭大多是在并线时发生的。要想弄清楚究竟怎样并线才是比较安全的,必须首先了解车辆盲区。由于后视镜设计角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安全》2009,(8):74-74
刹车先看后视镜 处于经济利益考虑,多数大货车都超载两倍以上。在惯-陛作用下,超载货车的刹车几乎不起作用,很容易与前车发生追尾,影响自身和其他车辆的安全。所以小客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司机不仅要注意前方,还要注意后面来车的情况。如果后车跟车过近,可把后面速度较快的车让到前面。需要刹车时,最好提前看一下后视镜,尽量避免紧急刹车。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笔者将基于起亚集团的凯酷(全新一代K5)车型,从系统定义、系统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应用等方面介绍智能驾驶中一个重要功能——车辆盲区监测系统。一、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车辆在变道行驶时,由于转弯时后视镜存在视野盲区,驾驶员仅凭后视镜的信息是无法完全判断后方车辆的信息,在一些恶劣天气,例如雨雪、大雾、冰雹等天气状况时增大了驾驶员的判断难度,汽车在变道行驶时存在碰撞或刮擦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曦仔 《汽车与安全》2006,(11):26-27
汽车的哪个部位每天被人看的次数最多?其实是最不起眼的后视镜,别看它们的样子好像是汽车的两只“耳朵”,但实际上却充当着驾驶员“后眼”的角色。一般车上安装有三块后视镜,分别为左、右外后视镜和车内中央后视镜。外后视镜反映汽车后侧方,内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及车内情况。而后视镜对于每台汽事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超车、并线、倒车、停车等都会用到它。所以正确使用后视镜可以有效地降低安全隐患,为您的安全行车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专用汽车》2005,(4):38-38
日产最近展示了可利用4个车载摄像头360°显示车辆周围情况的“Around View Monitor”(环视显示器)。这种环视显示器使得司机在进行停车入库等操作时可更容易将车开入合适的位置。环视显示器系统在车辆的车头前格栅、左右侧面外后视镜及尾门安装了4个摄像头。摄像头带有广角镜头,因此可进行实时360°广角摄影。拍摄下来的图像可通过图像数字转换,经过电脑处理显示为一张从车辆上方俯视的图像,司机可以一眼了解到本车位置周围的全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