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天然河砂限采政策及季节性开采的制约,机制砂已经成为天然河砂的绿色替代品。针对我国铁路混凝土的工程特点,从石粉含量、颗粒级配、颗粒形貌等方面分析现行标准对机制砂的性能要求,论述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特点,探讨机制砂在我国铁路现浇结构和预应力构件中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建立适应于铁路工程特点的机制砂标准体系、加强机制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深化机制砂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等思路,以期规范和提升铁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天然河砂资源短缺、市场上劣质机制砂质量无法满足铁路高性能混凝土用砂需求的问题,依托瓮马铁路建设,开展高品质机制砂生产技术研究,推动高品质机制砂在铁路工程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应用。针对市场上机制砂普遍存在的级配不良、石粉含量超标、颗粒棱角多等质量问题,通过优选矿山、改进生产工艺、创新信息化质量检测手段,形成一套铁路用高品质机制砂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应用成果,确保机制砂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性能稳定,并在瓮马铁路开展机制砂混凝土T梁和轨枕的试用,为高品质机制砂在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应用提供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区一些小型砂石厂生产的机制砂质量较差,不满足铁路工程使用要求,给沿线铁路工程施工造成困扰。分析对比机制砂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机制砂MB值及砂石粉含量,并通过增加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工艺等有效措施,保证机制砂产品质量,促进重庆地区砂石厂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铁路工程项目是我国铁路技术创新体系的前沿阵地和应用载体。为提升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在分析技术创新动力影响因素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构建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以激励约束机制、协同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有效制度设计及过程管控为保障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并阐明具体实现方法与举措,为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管理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建设阶段由于通信质量导致的信息化工作推进困难的问题,分析了基于5G技术的智慧工地在铁路建设行业的优势,提出了5G技术在当前铁路建设行业的应用策略,对5G技术在铁路工程建设中人员定位、物料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控、环境监测、应急救援6个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为5G技术在铁路智能建造过程中的深化应用,推进...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工程建设飞速发展,河砂资源严重短缺,尤其在渝东南地区尤为明显,同时受限采政策影响,天然河砂供不应求。国铁集团于2020年11月1日实施《铁路机制砂场建设技术规程》,解决了铁路工程建设中河砂资源短缺难题,使得机制砂可以在铁路工程中得以应用。隧道洞渣生产机制砂,既节约成本、废物利用,又可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变废为宝。但机制砂由于颗粒棱角尖锐,多呈细长状,矿物成分复杂、潜在有害物质多样,性能差异大,致使配制混凝土性能差异较大。本文对机制砂的颗粒形貌、石粉含量、细度模数、MB值等指标进行试验及数据分析,以研究机制砂对配制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当前铁路机制砂场信息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等问题,设计一套涵盖生产、设备、人员、质量、安全及环保的铁路机制砂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故障诊断技术,实现了粉尘、噪音、振动等环保指标的实时监控及设备故障诊断和预警;通过毫米波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机制砂成品质量快速检测;通过智能分析实现机制砂场在环保、质量、生产、安全方面的智能调度。应用表明,该系统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了人员安全、设备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为铁路机制砂场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宏 《铁道建筑》2008,(5):107-109
结合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大桥和隧道施工中应用机制砂拌制高强度泵送混凝土的经验,介绍了机制砂的特点、生产工艺及机械设备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应用等施工技术问题,为机制砂的应用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方案设计原则,并在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示范。实践证明,铁路工程建设实施信息化管理能有效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管控和监管力度,降低整体建设成本,提高建设项目质量,保证项目交付期限,推动铁路建设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高速发展,而监理行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上,无法满足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的需求。因此,围绕交互式监理新模式,从方案设计原则、实施计划、实施方法与具体要求3个方面,研究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高速铁路工程监理工作方案,使监理工作紧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发展趋势,优化铁路工程项目监理管理方式,提高现场管控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发挥监理作用。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工程及其他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智能建造技术是工程建造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我国政府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号召,致力于探索智能建造技术与铁路建设管理的融合,构建以建设单位为主导的智能建造管理体系,建立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铁路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实现对铁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控,提升铁路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精益管理和技术创新,为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湿法制砂得到的水洗砂和干法制砂得到的风吸砂掺配比例问题,分析了水洗砂和风吸砂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生产工艺机制砂掺配比例对铁路工程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电通量和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机制砂级配和压碎值相近,风吸砂略粗,石粉含量较低,水洗砂较干净,需水量比较低;随着水洗砂掺配比例的提高,混凝土减水剂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无人机航摄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铁路工程,结合中国铁设("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近几年利用无人机搭载不同传感器在铁路工程多个阶段中的生产应用情况,总结了无人机航摄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需求。研究表明,利用无人机航摄技术可以减少铁路工程项目外业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充分体现了无人机系统高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系统在铁路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深入,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分析和研究铁路工程埋入式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的技术标准和应用。针对CRTSIII型轨道板的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溯源等业务需求,以埋入式RFID电子标签为载体,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实现对RFID电子标签的标准化管理。埋入式RFID电子标签与预制轨道板的生产过程环节紧密结合,将轨道板信息和生产过程信息与铁路工程管理信息平台数据互联。设计了适用于铁路工程的埋入式RFID电子标签,制定了标准化管理办法,实现了从原材料进场、生产、入库、铺设及运营等各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质量溯源。  相似文献   

15.
以梁体和轨道板用混凝土为研究对象,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收缩徐变性能等多方面对比研究了铁路工程预应力结构用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需掺加更多的减水剂和引气剂来达到与河砂混凝土相同的工作状态;石灰石粉的促进水化作用和机制砂的颗粒特性提高了机制砂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石灰石粉的填充效应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密实度,降低混凝土离子扩散系数和电通量;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能满足梁体和轨道板的技术要求;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变化规律与河砂混凝土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绿色铁路工程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铁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绿色铁路工程的认知局限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对绿色铁路工程内涵进行多角度解析,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视角进行学术溯源与实践溯源,得到其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从发展前沿视角进行国际对标分析与国内对比分析,实现内涵拓展,得到其新生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SR)分析框架,对基本内涵与新生内涵进行解构重组,提出绿色状态、绿色机理、绿色文化的内涵新认知。最后基于绿色铁路工程的特点、现阶段面临的局限性及困难,提出有利于推进我国绿色铁路工程发展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机制砂颗粒粒形特征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球形度比”的概念,对精品机制砂的粒形控制指标特征进行了评价。精品机制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除尘设备和整形设备。精品机制砂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粒形良好、有效控制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等。精品机制砂的粒形宜采用球形度比0.8及球形度比0.7两个指标同时控制,1类砂和2类砂均可用于混凝土,3类砂仅用于砂浆。结果表明:采用球形度比来表征精品机制砂的粒形特征是比较合理的,健全了精品机制砂的技术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为推广精品机制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BIM技术,可以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工程的实际信息,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不少施工企业也开始思考如何应用BIM技术来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文在简述BIM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就BIM技术在铁路工程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论述.望能在今后的铁路工程建设中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铁路工程地质数据管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工程地质学、计算机三维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国家数字地图为载体,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建立SQL Server大型网络工程数据库.将大量分散、零乱的地质资料管理起来,通过数据库信息系统加工处理成可反复利用和永久保存的"数字化"信息,达到对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高效利用的目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解决了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勘察成果的综合管理、多方位查询和应用.实践证明,基于GIS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的有序管理、高效利用,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勘察工作质量,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推动GIS在铁路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研究铁路施工管理平台,实现提升铁路施工过程中管理效率、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的目的.通过BIM的技术手段,总结以往的铁路工程建设经验,采用基于.net框架的结构形式,Microsoft.net运行库,3D虚拟现实引擎Unity3D 5.5.0f3进行开发,完成铁路施工管理平台的搭建.实现对铁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信息化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