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电磁仿真软件,仿真分析汽车EMC辐射发射试验场地。在150kHz~30MHz频段内,车辆处于不同试验场地中,仿真计算测试天线接收到的辐射强度。通过电场与磁场结果对比,得出不同试验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面介绍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测试标准现状,重点分析电动汽车电磁场发射强度测试标准中存在的不足,阐述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测试标准的发展趋势,为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能源汽车试验研究中心具备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管理要求的整车(含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驱动电机系统及车载储能装置的全部检测能力。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M06PLUS系列综合性能测试系统和从日本进口的安规测试系统,能够进行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及安全性测试;并同时拥有5 m法电波暗室和10 m法电波暗室,能够进行最大长度18 m铰接客车及其他车型和相关零部件的电磁兼容试验;拥有从英国、日本进口的电力测功机、多  相似文献   

4.
汽车轻量化,是指从汽车整体的安全性能和车身结构强度出发,尽可能减轻汽车车身重量,从而达到提高整车性能、增加续航里程的目的。作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纯电动汽车在生产制造中的轻量化研究迫在眉睫。文章主要阐述了以铝合金为代表的轻量化材料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并介绍了几种新型连接技术的特点,以对国内纯电动汽车轻量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强  杨晓明 《时代汽车》2024,(6):132-134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心脏”,占整车成本的30%-40%,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性。为全面评价动力电池的性能,需要从电性能、环境可靠性及安全性能等方面进行测试验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检测维修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急需动力电池性能检测维修的相关设备及技能。本文所提及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试台可对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动力电池包、电池模组、单体电池进行性能检测,通过检测进行相关维修更换,提高整个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减少车辆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6.
客车整车密封性已经成为其行业一个非常重视的问题,且其密封性与汽车NVH性能车内噪声水平、整车能耗及空调制冷性能等密切相关。整车气体密封性能测试可以排查车身泄漏点和测量车内压力及泄漏量大小,深入探讨客车车身气密性设计和过程控制方法,通过对客车整车气密性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并以某车车内密封提升对整车噪声的影响及密封整改前后的车内温升曲线对比分析验证了整车气密性提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区分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车身之间的不同点,对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从电动汽车与 传统燃油汽车搭载的不同重要零部件的角度出发,电动汽车安装有电机、动力电池、控制器等主要零部件,传统燃油汽车安装有发动机、排气管、燃油箱等主要零部件,总结出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特点。电动汽车乘客舱高度尺寸高于燃油汽车,前后悬架尺寸短,车身前纵梁位置可以偏低些,车身底板骨架方案不同于燃油汽车,车身前后悬架固定点强度高于同级别的燃油汽车,碰撞安全策略不同于燃油汽车,快慢充电口多布置在车身前部。实际验证也表明,按此方案设计的纯电 动汽车车身结构较为合理,相对拥有较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电磁辐射骚扰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  武建刚 《汽车工程》2006,28(5):427-429,442
论述电动汽车的电磁场辐射骚扰的测量技术,重点论述频率范围为9kHz~30MHz的辐射骚扰测量方法中的难点问题,并对2种实验样车的电场和磁场骚扰分别进行了测量验证。  相似文献   

9.
对整车48V电源线束不同的布置方式对车内电磁发射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电源线双根走线时车内电磁场测量值比单根电源走线时的测量值偏低;单根走线时测试点距48V电源线距离越近的点,测量值越大。为针对整车人体磁场防护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发展,汽车电磁兼容暗室功能也发生很大变化,如新能源高压部件EMC暗室需要在传统电波暗室内引入传动系统及高压电源系统等。但针对该项目,目前并没有完善的方法去验证其背景噪声是否满足低于标准限值至少6 dB的测试需求。本文介绍一种电磁兼容用暗室背景噪声测试方法,用于高压加载EMC试验室背景噪声验证,为行业完善背景噪声测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贺骁  苏青 《上海汽车》2022,(1):37-42
车身是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影响着整车的安全性、经济性、耐久性和舒适性等.由于搭载大质量的动力电池箱,车身的耐久性能成为电动汽车整车性能研究中的焦点之一.文章从整车试验场道路试验和台架耐久试验的失效问题点入手,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车身机理,提出设计改善方案,并经过后续阶段的试验验证,达到了产品的设计要求.还对传统燃...  相似文献   

12.
以CA6150纯电动城市客车为原型车,对其动力系统基本参数进行匹配设计,开发出能解决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内燃机汽车废气污染严重的增程式城市客车。最后对设计的车辆进行整车动力性能试验,验证整车动力系统设计和参数匹配的合理性,有效延长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整体测试流程,分析在环测试的关键技术,整合系统硬件结构,具体阐述了硬件在环测试中电动汽车各系统的具体的软件模型,并基于NI PXI/LabVIEW搭建了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软硬件测试平台。以一款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VCU)为被测对象,搭建了电动汽车VC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通过测试序列实现对整车控制器功能策略的测试验证试验。试验表明该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能够准确全面检测VCU各项功能,提高VCU产品性能,有效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4.
iECar(Interactive Electric Car)交互式电动汽车采用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自动化整车控制系统和面向车路协同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互式系统,便于实现智能协同驾驶。文中介绍了iECar的整车设计,包括蕴含未来电动汽车小巧时尚理念的车身外观和适合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纵向承载而横向不承载式车身结构、基于DSP芯片的自动化整车控制系统、基于ARM处理器的面向车路协同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互式系统;分析了iECar试验车的整车性能,结果显示试验性能与计算性能比较一致,验证了整车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以增程式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其正面碰撞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其车身与关键零部件进行轻量化设计,设定了优化目标函数。对整车一阶模态对主要零部件厚度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选取对于一阶模态影响较大的车身零部件进行轻量化设计,并建立车辆正面碰撞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对比轻量化设计前后白车身的弯曲模态和扭转模态,预测轻量化设计后的增程式纯电动汽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经实车碰撞试验,验证了轻量化设计后的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轻量化水平在同类车型中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建立某款全承载大客车车身骨架梁单元、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计算,对比模态、扭转静刚度和静强度分析结果并进行了试验验证。从反映整车性能的模态和扭转静刚度分析结果看,两种模型吻合较好,且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从反映整车局部性能的静强度分析结果看,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存在差异,壳单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梁单元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力值普遍低于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和发展汽车安全性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研制了车身结构件安全性试验台.该试验台能够按照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和即将实施的国家汽车安全法规进行相关的车身结构测试.试验台具有4个几何参数可调性,因此结构紧凑,测量精度高.试验台不仅能够测试汽车车身的强度、刚度以及抗撞性能,还可用于相当广泛的其他零部件的试验.试验台不但能测试侧门强度,实时计算并显示平均力、最大力和被测汽车所吸收的能量,而且采用图像测量法精确测量车身刚度,以评价汽车安全性,为研发提供可靠详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的高电压、大电流特性使其整车辐射发射,或说是电磁干扰(EMI)问题突出,而实验改进方法存在定位难、耗时长、投入大等问题。为提高整车EMI问题改进的效率,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问题分析定位和改进方法。根据目标车型的屏蔽水平将整车分解为多个系统单独建模,降低建模难度。根据端口连接关系构造拓扑矩阵,实现整车EMI预测。在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基础上,通过灵敏度和贡献度的综合分析定位EMI干扰源,并选择EMI滤波器,使目标车型达到GB 18387《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纯电动汽车车身设计的关键技术,探讨了纯电动汽车车身设计的难点和对应的解决措施。首先从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搭载的重要零部件角度出发,揭示纯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不同点,然后阐述纯电动汽车车身设计区别于燃油汽车车身设计的困难点,进一步对每项难点给出纯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的解决措施,包括车身底板梁系架构完整连续设计、侧面柱碰撞的结构耐撞性设计、车身前后悬架安装点设计、车身防水设计、铝合金车身设计、整车换电锁止技术和动力总成悬置技术。综上分析表明掌握这些关键技术,纯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易于达成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汽车前轮罩是最重要的车身结构之一,轮罩上部前悬架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性能对整车驾驶操纵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是车身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针对某车型在强度工况下车身前轮罩前悬安装点结构强度较低的问题,结合膜形板件设计理论,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改进方案,最终白车身强度仿真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