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对现行国民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研究.运用交通分配理论论证了现行计算方法中运量分析存在的问题。依据交通分配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将交通建设项目吸引区内整个路网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运量的国民经济效益网络计算法。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静态交通分配反映路网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等典型交通流特征,是交通规划方案评价和路网分析的重要方法.文章在介绍交通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对静态多路径交通分配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总结了静态多路径非平衡交通分配法的关键问题,分别对路阻函数及路权的计算、有效路径的定义、路网最短路算法、分配算法流程设计4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静态交通非平衡分配法存在的不足,可为交通分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Visum的路网容量计算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晶  于雷 《城市交通》2006,4(2):68-73
道路网容量问题是交通规划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大量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与交通分配结合起来的交通模拟分配法计算路网容量的模型在实际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将运筹学中图论的理论与传统交通分配方法相结合,提出通过建立路网辅助图的方法计算路网容量。在研究方法中,利用交通规划软件PTV的Visum,对北京中关村地区OD实际交通量分配的结果,运用路网辅助图的方法计算出该地区路网的容量。然后,通过改建该地区的路网结构,对新的路网结构进行新OD实际交通量分配,计算新的路网结构中的路网容量。最后对两次路网容量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改建后路网是否增容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沪杭问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未来还有城际铁路和磁悬浮等,研究各种交通方式的定位,关系到运量分配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综合运输网络运量预测需求,建立了多式网络分层分配模型,以分层网络拓扑结构和相应路径搜索算法的改进为重点,建立了适合分层网络结构的运量分配模型. 分层网络模型中心节点代表城市中心和换乘枢纽,相应地构建适用分层网络结构的广义费用函数、路径搜索算法. 以本文研究方法为基础开发了辅助计算系统,用于解决大规模运输网络的运输需求预测问题. 以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沿线运输网络为研究案例,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多方式分层分配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动态用户最优交通分配理论作为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理论之一,采用变分不等式模型来解决分配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就此问题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并探讨了动态用户交通分配理论的发展方向;概述了动态用户最优交通分配的研究现状,详细描述了变分不等式模型与动态交通用户最优状态的条件互等关系。基于用户最优限制条件的描述和动态用户交通分配模型的表达,说明了变分不等式方法在动态用户最优交通分配中应用的必然。同时,对动态用户最优分配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如何应用,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进一步的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动态交通分配能反映路网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交通需求的时变性等典型交通流动态特征,比静态交通分配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在简要介绍动态交通分配的重要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动态交通分配区别于静态交通分配的六个典型特征:因果性、先进先出原则、路段状态方程、路段流出函数、路段特性函数和路段阻抗函数。从路径选择准则、路径走行时间定义、出行者出行选择假定、动态网络交通流模型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分类进行综述性研究,分析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总结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为动态交通分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顾志兵 《城市交通》2023,(5):22-29+77
近年来中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首先,梳理了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制式和发展概况,包括有轨电车、APM、云巴和智轨。其次,从总体发展、功能定位、运行环境、运营效果、技术制式、财政补贴角度对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审视评估。研究发现,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审批方面缺乏引导和管控,造成投资效益过低的问题;各城市选取的制式类型过多,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降低建设成本;多数项目客流规模较低,难以收获大众认可。最后,针对现状发展问题提出建议:明晰国内城市交通发展阶段,客观论证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避免一味追求多样制式,着力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审慎研究系统投资效益,从严审批相关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9.
动态宏观路段行程时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对比了静态交通分配和动态交通分配条件下的路阻函数的不同之处和静态交通分配下路阻函数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交通流理论和集散波分析,提出考虑信号交叉口排队长度的有度动态路段行程时间模型(SQ),该模型以在动态交通分配条件下的车流密度和交叉口信号参数为变量的动态路段阻抗函数模型,文中实例证明SO模型能适用于大型动态交通网络复杂的动态交通分配(DTA)计算.  相似文献   

10.
将交通配流理论运用到港口群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中,以广义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与衔接,构建港口群集疏运系统交通配流模型,利用增量分配法和Dijkstra算法仿真求解,并以山东省港口群集装箱集疏运系统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当分配70%以下的集疏运总量到现有交通网络中时,运输成本上升缓慢;从分配80%的总量开始,区域运输成本急剧增加;至100%时,现有交通网已超负荷运行.通过增加建设中德龙烟铁路的集装箱运量或新建"中部铁路"能有效降低港口群集装箱物流总成本,分别达到2.24%和4.18%;若两条铁路同时运营,物流总成本可显著降低11.69%.  相似文献   

11.
交通出行诱导系统下的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是进行交通出行诱导方案分析、评价的基础。本文主要考虑交通控制与诱导信息对路段阻抗的影响和出行者对交通诱导信息的接受程度,给出了两种准动态交通分配的策略:修改了出行路径阻抗和改变了出行路径选择。并基于常规非平衡交通分配,通过OD需求量“全有全无”方法,实现了OD变需求影响下的多时段连续准动态交通分配。最后,通过示例路网,验证了所研究的分配策略与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交通分配是4阶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路网规划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对现有交通分配方法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交通网络和多维空间集成电路,认为两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参考计算机对集成电路性能指标的数值分析方法,提出基于电路理论的SOR法迭代求解交通分配算法。  相似文献   

13.
在对国道102线现状以及京沈高速施工期间交通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工程造价以及通行能力等因素,提出了国道102线改扩建标准,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是区域综合运输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综合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控制指标。在对区域综合运输网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扩展了交通网络平衡配流方法,将运输方式选择与配流模型进行整合,形成了"方式-路径"配流模型(MPUE)。以社会总成本最优为上层目标函数,"方式-路径"配流模型为下层规划,建立了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确定的双层规划模型,并采用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将模型运用于成渝经济区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的计算中,说明模型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5.
车载导航系统(IVNS)能提供实时有效交通信息辅助驾驶人选择最佳路径.为了探讨IVNS的市场渗透率对路网运行效益(交通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的影响,本文运用宏观动态交通网络模型METANET建立仿真平台,用反馈式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描述IVNS路径诱导下驾驶人的行为,以总排队时间和总耗费时间作为交通效益评价指标,用反映速度—加速度关系的机动车排放和燃油消耗关系模型——VT-Micro 模型计算机动车排放量和燃油消耗量,并用货币价值量化排放减少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和燃油消耗节省).对一个算例路网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IVNS能够有效均衡路网交通,改善路网交通拥挤,尽管使NOx排放增加,却降低了HC、CO排放,减少了燃油消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IVNS市场渗透率的交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可将市场渗透率控制在0.2~0.3左右.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设计评价IVNS,优化路网运行效益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应用场景对交通分配多样化的需求,结合目前交通分配方 法族谱中的众多模型与方法,本文构建能够满足族谱中所有交通分配特征的一体化交通分配技 术框架,提出交通网络交通分配一体化技术体系,并将该体系嵌入交通分析平台软件“交运之星- TranStar”中。该技术体系包括:“模型关键参数”“交通阻抗函数”“交通网络交通分配基础模型与 快速算法”3部分模块组合的分析模型一体化;面向步行、自行车、机动车及公共交通等多模式交 通网络的分析对象一体化;针对城市土地开发,交通网络建设,交通管理控制,公共交通系统,以 及交通政策制定等应用场景一体化。选取南京市道路网络和公交网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 明,本文提出的交通分配一体化技术具有处理超万节点多模式交通网络的能力,对各类交通模 式、典型业务场景的分析结果可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铁路交通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涉及人员众多、保障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和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而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铁路交通事故暴露了我国铁路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的设计存在缺陷、铁路交通参与人员的公共安全意识薄弱、应急处理能力不高以及网络舆情控制和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