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西、西宝和大西高速铁路是我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先后修建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黄土地基湿陷沉降是影响铁路安全的关键因素。结合这3条高铁路基工程,开展了物理力学试验、应力测试、桩身材料试验、现场浸水试验和沉降观测,对黄土路基地基的湿陷变形量、沉降计算影响深度、沉降计算经验修正系数、压缩模量扩大系数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适用于高速铁路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沉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桩网支承路基结构中土拱效应及网垫受力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相似理论,对桩网支承路基中心土拱效应进行8组模拟试验。测试桩顶轴力、桩土及路基不同高度处应力、格栅拉力和桩间土沉降随路基高度、外荷载变化特性,探讨格栅受力后变形。结果表明:加筋网垫上方竖向应力与以球形拱理论为基础的德国规范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加筋网垫下方桩间土承担竖向应力随路基高度、上覆荷载增加而增加;黏性土路基成拱效率略低于砂土路基;对于两层格栅组成的加筋网垫,下层格栅承担土拱效应竖向应力引起拉力大于上层格栅,位于桩帽之间并垂直于桩帽边格栅拉力大于平行于桩帽边格栅拉力;格栅初始松紧状态对土拱成拱效率有一定影响;格栅受力后平面变形形状近似呈悬索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桩网支承路基结构加筋网垫相关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室内湿陷试验判定的黄土自重湿陷性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本文以西安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试验与回弹试验,结果显示卸荷回弹变形与自重湿陷变形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压汞试验等分析了不同压力下回弹变形与黄土微结构间的关系。应力较小时回弹变形较大,浸水附加变形(湿陷变形)以弹性为主并在卸荷后完全恢复,土体结构保持稳定;应力较大时回弹变形极小,浸水附加变形在卸荷后无法恢复,土体结构明显破损,黄土发生湿陷。在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判定黄土自重湿陷下限深度的方法。黄土自重湿陷系数试验后,若土样卸荷回弹稳定高度大于浸水前固结稳定高度,则黄土不具自重湿陷性,反之则具有自重湿陷性,具有自重湿陷性的最大土层深度即自重湿陷下限深度。经工程实例验证,本文方法的判定结果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沉降控制是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本文以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试验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大型浸水试验、路基沉降预测,对高速铁路技术条件下水泥土挤密桩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湿陷性消除效果、沉降控制效果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挤密桩最大处理深度一般不超过15 m.本试验场地采用15 m挤密桩处理,恒载预压6个月路基的剩余沉降量便已满足铺设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浸水后该地基加固层仅出现了极少量的沉降,加固层的黄土湿陷性已完全消除.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小于15 m的场地,采用挤密桩处理地基是一种有效的沉降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黄土易产生沉降变形,且承载力低。文章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工艺和加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沉降控制是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本文以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试验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大型浸水试验、路基沉降预测,对高速铁路技术条件下柱锤冲扩桩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湿陷性消除效果、沉降控制效果等进行研究,以便为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技术储备。研究结论:柱锤冲扩桩处理深度可达20~30 m。本试验场地采用22 m柱锤冲扩桩处理,研究表明,路基填筑完成无需堆载预压,其剩余沉降量便可满足铺设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处理后地基加固层内的黄土湿陷性已完全消除。因此,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柱锤冲扩桩处理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沉降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建立2类大型振动台模型,进行了柔性加筋挡墙模型试验,柔性加筋挡墙与刚性挡墙、加筋路堤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格宾加筋挡墙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较生态加筋挡墙突出;普通加筋路堤用于高烈度地震区优势明显;混凝土挡墙和格宾加筋挡墙用于对变形控制相对严格的高烈度地震区有一定优势;生态加筋挡墙则只能用于对土体变形要求相对宽松的普通地区或抢险加固工程中。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的路基工程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试验段,运用大型原位浸水试验,研究路基浸水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的浸水规律以及地基土湿陷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分别在浸水60和50d时,浸水附加沉降发生突变;浸水约19 d浸润角达到最大,因此路基坡脚附近因降雨或其他原因形成的积水滞留时间不应超过19 d;浸水87 d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沉降量为1.7~5.1 mm,挤密桩为26.2~51.3 mm;长时间持续浸水后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总沉降量仅为3.8~7.4 mm,而挤密桩路堤的总沉降量则高达62.3~103.1mm,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定要加强挤密桩路段的防排水措施,避免局部积水,以保证行车安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浸润角为38°~42°,故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铁路时,距路基坡脚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鱼塘、水池等长期积水设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土工格栅加筋路基结构具有节约成本、施工方便、抗震性良好、绿色环保及景观效果好等优点,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该路基结构的沉降变形特性和控制沉降效果,从而为该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论:(1)验证了土工格栅加筋路基结构在控制地基沉降方面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技术可行;(2)土工格栅加筋路基结构保留了原有路基结构型式及景观效果,在满足路堤稳定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弱路堤边坡部分地基加固强度,缩小了地基加固范围,减少了地基加固工程数量;(3)本文的路基加筋结构适用于铁路或公路软土路基基床结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清水河段加筋路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青藏铁路清水河段加筋路堤一些初步的试验研究 ,分析加筋路堤在保护多年冻土和维护铁路路基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对该加筋路堤下地温情况及多年冻土的人为上限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疏散模拟程序和火灾模拟程序对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了中庭式地下车站的布局、烟控系统和喷淋系统在火灾时能否为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田文将 《铁道运营技术》2006,12(3):12-13,15
CFG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铁路地基处理技术。结合洛湛铁路梧州车站软基处理,对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CFG桩的作用机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InSAR技术在高速铁路采空区地质选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选线不可避免地将会穿越采空区,需要准确查明采空区的分布和影响范围。文中使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通过2009~2015年间的数据对比分析,查明某在建高铁跨越采空区的分布和影响范围,为线位的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InSAR是一种有效的采空区变形监测技术,在铁路跨越采空区变形分析及指导地质选线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詹龙飞 《铁道勘察》2011,37(2):72-75
在目前国内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中,TSP探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结合预报实例,提出了在TSP探测数据采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导致数据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并提出了对数据分析处理后的成果进行地质情况判释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TSP在某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P是一种新型的隧道地震探测仪器,通过高灵敏度的检波器记录的反射信号,判别隧道洞身围岩类别、完整性及保水性,主要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数据理论基础及成果判释,以及该系统目前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并介绍了该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轨新线建设中票务工作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新线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票务工作的开展,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票价及票务管理,并保证售检票系统顺利建设及一卡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WiMAX技术在地铁应急通信组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驰 《铁道运营技术》2011,17(2):14-15,19
在地铁组网方案的选择中,在保证各项基本业务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应急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而相对于现有的2G、3G无线解决方案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同异频组网,WIMAX技术在独享频率资源以及非视距覆盖能力上存在优势。为此,提出了利用WiMAX技术的组网方式,采用点面结合的无线覆盖方式来保证双向通信的可靠性,并且提出了频段选择、基站规划、基站设备配置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分析编组站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已经开通的成都北编组站CIPS系统实践,介绍CIPS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提出我国编组站现代化技术采用综合集成自动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1工程概况 新加坡陆路交通局负责岛上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随着环线工程的完成,现有轨道交通网将增加29座地下车站和34km长的线路。  相似文献   

20.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琚建明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7):76-80,93
研究目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座海底隧道,是我国隧道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复杂。本文总结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为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安全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结合厦门翔安海底隧道A3标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阐述不同地质条件下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和方法的优选原则。研究结果:施工中遵循“岩变我变”的原则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准确地查清了地质情况。研究结论:采用TSP202超前地质预报仪、超前钻孔、红外探水、地质素描等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长短距离相结合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可以比较准确地探明掌子面前方100m范围内砂层分布、含水情况以及掌子面前方15~30m范围内地下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