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实现及排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车用465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实现与机内净化策略,借助于缸内存在的滚流运动,采用适当的气道内喷射方式,实现了均质稀薄燃烧,不同负荷时的稀燃极限可达21~22,分析了汽油机稀燃排放的特征,NOx排放先升高后降低,HC和CO排放明显降低,合理控制稀燃空燃比,可降低NOx排放。  相似文献   

2.
浅析稀薄燃烧与汽油机的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稀薄燃烧技术对汽油机排放量的影响,着重从空燃比、过量空气系数两参数方面分析了稀薄燃烧与汽油机各主要排放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发动机空气/燃油比的闭环控制加上三效催化转化器净化了废气,大幅度降低了HC、CO和NO_x排放,但由于要求λ=1,限制了油耗的降低,也就限制了温室气体CO_2排放的降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一方面迫于全球气候转暖,另一方面由于石油资源渐趋枯竭,所以十分重视低油耗汽车的开发。著名的美国《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PNGV)计划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二次喷油及可变进气技术,形成准均质稀混合气,改善了燃烧过程,扩大了发动机稀燃极限。降低了NOx排放量。综合运用三效催化器和空燃比优化控制技术不仅使HC和CO排放接近零,也使NOx排放进一步降低。采用自主开发的电控系统的稀燃汽油机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高强 《摩托车技术》2004,(12):25-27
1 稀薄燃烧技术的理论分析 稀薄燃烧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被提出的一项关于发动机燃烧技术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提高燃油发动机的空燃比(尽量增加空气的比例),使空气与燃油充分混合,最终使燃烧充分,达到能量充分转化的目的。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也是可行的。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燃油本身的能量通过燃烧转换成热能,热能通过推动发动机的活塞运动,再转化成动能,其间除了少量合理的物理摩擦损耗和尾气排放的热能损耗,其余的能量应该是可以充分转化的。  相似文献   

6.
汽油机稀薄燃烧研究的新进展——从GDI到HCCI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GDI采用分层稀薄燃烧的工作特点,详细分析了其开发使用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被称为第4种燃烧方式的均质混合气压燃模式进行了介绍,总结和分析了它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汽油机热效率和降低NOx排放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它在全工况平面内的着火燃烧控制方面的难度。通过分析认为,GDI与HCCI方式的有机结合可能是未来高效低污染汽油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3.通过大幅度降低进气门升程控制涡流比 本田公司VTEC-E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可变进气门电子控制系统,用于4气门稀薄燃烧汽油机,有一个主进气门和一个副进气门,见图5。主进气门的升程为8mm,不可变。副进气门可有两种气门升程:发动机低工况时,副进气门升程只有0.65mm,通过气门和气门座之  相似文献   

8.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汽车的节能降污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汽油机具有结构轻巧、比功率大、动态响应好、噪声振动小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轻型车、轿车,但是由于汽油机在燃油消耗率方面不及柴油机,因此,改善汽油机的燃油消耗水平一直受到重视.汽油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不仅可提高其燃油经济性,而且可改善汽油机对大气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在对GDI燃油喷射系统和燃烧系统等关键技术的介绍基础上,通过对GDI缸内流场的结构、在不同负荷下混合气分区域控制模式分析,阐明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工作过程、燃油经济性及排放特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空燃比 (A /F )使用范围将汽油机燃烧方式分为 3类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混合燃烧在基本概念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轿车汽油机稀燃与发动机柴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轿车汽油机稀燃与发动机柴油化,详细叙述了汽油机实现稀燃的关键技术和轿车用发动机柴油化的技术特点,指出汽油机稀燃与发动机柴油化是轿车发动机节能的最佳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稀燃条件下甲醇汽油混合燃料颗粒物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台GDI增压汽油机上,进行了稀燃发动机燃用M0,M10和M20(其中M0为汽油,M10为甲醇体积分数10%、汽油体积分数90%的混合燃料,以此类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了在稀燃条件下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GDI发动机颗粒粒径分布特性、数量浓度特性和质量浓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稀燃条件下,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颗粒数量浓度峰值逐渐增大,颗粒数量浓度随粒径分布呈现出双峰分布;颗粒中的核态颗粒和积聚态颗粒的总数量都随甲醇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M20的积聚态和核态颗粒数量浓度最大;颗粒粒径峰值都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大,并且核态颗粒粒径峰值主要集中在20.54~31.62nm,积聚态颗粒粒径峰值主要集中在56.23~100nm;颗粒质量浓度随甲醇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粒径分布在316~700nm的积聚态颗粒明显增多,积聚态颗粒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的范围明显增加,质量浓度也相应增加,而粒径分布在56.23~316nm范围内的颗粒质量浓度却在降低。  相似文献   

13.
车用汽油机分层稀燃及其排放控制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车用汽油机分层稀薄燃烧系统及其排放控制技术问题,重点分析和介绍了包括轴向分层、滚流分层和GDI等各种发动机稀燃系统及其排放控制的新进展,为车用汽油机经济性和排放等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传统汽油机怠速稀燃的燃烧与排放特性,在1台加装了电控甲醇喷射系统的汽油机上对燃用汽油(M0)、50%质量比例甲醇汽油(M50)和纯甲醇(M100)3种燃料的发动机的怠速稀燃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先后在过量空气系数a=1.1和a=1.3两组稀燃工况下进行,怠速转速稳定在800r/min左右。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甲醇后,两组稀燃工况下指示热效率均有所提升;发动机的火焰发展期、快速燃烧期和平均指示压力的循环变动系数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甲醇能够显著降低发动机怠速稀燃工况下的HC和NOx排放,CO2排放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也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5.
稀燃CNG发动机燃烧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燃烧模型对稀燃CNG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引入过量空气系数的循环变动情况下,发动机转速对稀燃CNG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比计算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且分析了燃烧过程中不同时刻下的缸内温度分布情况。根据多个循环的计算结果,定量分析了发动机转速对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转速的提高将使燃烧循环变动减弱。计算还得出,转速的改变对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燃烧峰值压力均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DISI甲醇发动机分层稀薄燃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直喷火花塞点燃式(DISI)甲醇发动机1600 r/min和1200 r/min转速下整个负荷工况内分层稀薄燃烧对性能、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DISI甲醇发动机在整个负荷工况内的一系列特征与柴油机和汽油机有很大不同,缸内混合气分层质量及燃油缸内空间分布对不同转速下的燃烧特性有显著影响;1200 r/min时热效率大、运转稳定,燃烧前期缸压和放热率优于1600 r/min时;大负荷时DISI甲醇发动机分层稀薄燃烧的经济性和排放性都比较好,但小负荷时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较差,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在一台由柴油机加装天然气供给系统改装而成的双燃料发动机上进行试验,分别研究了EGR率和过量空气系数(a)随喷油提前角变化对双燃料发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GR率为0时,a过大导致热效率降低。增大喷油提前角使着火提前,燃烧得以改善,最大压力升高率和最高燃烧压力提高,热值折合燃料消耗率降低。喷油提前角一定时,最大压力升高率、最高燃烧压力随EGR率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热值折合燃料消耗率先降低后升高,EGR率为20%时热值折合燃料消耗率达到最低值。采用EGR技术能有效降低NOx排放,但HC,CO,CH4和炭烟排放随着EGR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喷油提前角使缸内柴油预混燃烧比例增加,HC,CO,CH4和炭烟排放降低。因此,采用EGR时应适当增加喷油提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