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GPF对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辆国五升级以应对国六排放标准的TGDI车辆,通过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研究了安装/未装GPF在实际行驶(RDE)测试工况下排放的变化,以探究GPF对RDE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并对TGDI车辆国六升级进行建议。结果表明:安装GPF可有效过滤PN排放,尤其在低转速、高负荷的发动机运行工况,可将PN排放降低两个数量级,PN捕获效率超过99%;对于TGDI车辆而言,安装GPF后RDE总行程的PN排放降低到未装GPF时的2.5%以下,因此GPF成为此类车辆可否满足国六排放测试的关键后处理装置;在国五TGDI车辆升级国六过程中,仅升级GPF可能会引起其他污染物排放(如NOx)的恶化,对于本车而言,安装GPF影响了RDE行程中催化器温度,最终导致总行程NOx排放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国六排放,发动机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升级,后处理系统对排温管理等要求更高,车辆出现油耗高的情况,影响因素很多。本文对某国六商用车空载油耗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国六排放升级,发动机对冷却系统散热量需求增加下的冷却系统布置方案研究。通过对国六发动机增加EGR冷却器后串联式冷却系统和并联式冷却系统方案工作原理分析,并应用原理进行整车方案设计,最终根据整车热平衡试验对整车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为国六车型设计开发提供数据及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4.
国内商用车全面切换国六排放,柴油发动机后处理设计有直筒型和U型两种结构,不同品系不同用途的车辆对整车的通过性及特性要求各不相同,需要对比两种不同结构后处理带来的特性差异。本文以某中型载货车为例,结合市场需求,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两种不同结构发动机后处理的排放、经济性以及噪声是否满足法规要求或者设计要求,研究两种后处理的布置方案带来的重量、成本、改装空间的变化,为不同用途的车辆选择后处理布置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国标、欧标和美标蒸发排放法规技术要求,分析满足国五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和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的结构差异,提出国五升级国六燃油系统设计的技术特点及难点,并对未来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高压燃油系统内部压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提出满足混合动力车辆国六要求的高压燃油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从政策法规方面看:这十年以来,由于受节能减排而导致汽车尾气排放要求不断升级,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促使轻卡产品持续升级,具体表现在发动机从国Ⅰ跃升至目前的国V排放标准,轻卡市场持续向中高端化发展之时,价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趋势愈甚明显。对于车辆的排放升级同时带来发动机技术升级,排量小型化与系列更精简,自主发动机比重将会有所明显上升。不过,随着车辆制造工艺提升与轻量化材料科技的进步,其产品质量可靠性得到提高,导致车辆更新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控制和治理,欧洲经济委员会颁布的ECE R49-06欧Ⅵ排放法规,为我国制定国Ⅵ排放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开发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新车型,通过冷却系统匹配设计,以及发动机系统优化设计,解决了欧Ⅵ发动机散热量增大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国六标准中滑行法底盘测功机阻力设定在国五标准迭代法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运转法,不同滑行法可能导致整车排放和油耗试验中转鼓加载力不同,进而影响整车排放和油耗结果。针对两种驱动形式车辆,分别采用两种滑行方法(固定运转法、迭代法)进行WLTC (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工况常温冷启动气体污染物排放和油耗试验,对比结果差异,为后续整车转鼓试验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国Ⅳ车辆使用国Ⅲ柴油时的整车性能及排放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及研究,得出国Ⅳ车辆在短期内限定工况下可以使用国Ⅲ柴油,但排放不能完全达到国家第Ⅳ阶段车用压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且影响车辆性能不宜长期使用的结论,为国Ⅳ产品的设计、售后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3月25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下发了《关于重型燃气车辆产品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车辆生产企业按照GB17691-2018《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第六阶段)》要求,重型燃气车辆产品将于2019年7月1日执行国六a阶段排放要求,装备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析和对比国六B与欧标(Euro 6D)混合动力轻型车蒸发排放测试法规,得到测试流程中车辆及炭罐处理主要差异。探究相同试验车辆在国六B与欧标(Euro 6D)法规下蒸发排放表现,结果表明欧六D法规下炭罐经过前期老化,工作能力下降更严重,试验中不仅考察炭罐的吸附油气总量的能力,在减压呼气损失测试过程中同时要求炭罐具备抗击油气瞬间冲击的能力,最终欧六D蒸发排放结果稍高于国六蒸发排放,可见欧六D对配置耐压力燃油系统混动车辆蒸发排放要求更严,对炭罐生产厂及整车生产厂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4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四大保卫战2019年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7月1日起,全省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继续实施节能、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国六排放法规,并结合对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市场国六后处理技术的开发以及我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总结了国六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开发的重点、难点问题.综合来看,开发高目数、薄壁、非对称孔道结构及高强度的DPF...  相似文献   

14.
国内整车排放不断加严,对燃油系统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国Ⅵ法规对蒸发排放性能的要求,文章以某一车型蒸发排放试验超过限值为引入点,详细分析了影响蒸发排放性能的各个因素,总结出在开发过程中控制蒸发排放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速度、加速度和车辆比功率(VSP)等表征驾驶特性的参数与车辆实际驾驶时的瞬时排放有着很高的相关性。为探究驾驶特性对国六轻型汽油车氮氧化物(NOx)瞬时排放的影响,在正常驾驶和激烈驾驶2种驾驶风格下使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进行了实际驾驶排放测试(RDE)。通过数据处理和建立RDE数据集,研究了不同驾驶风格下的车辆速度和加速度分布,以及两者对国六轻型汽油车NOx瞬时排放量的耦合影响。此外,为探究VSP与NOx瞬时排放量的关系,引入高斯曲线进行了散点拟合。结果表明:测试车辆的高NOx瞬时排放量主要集中在0~2 m/s2的正加速度区域,在激烈驾驶时排放量更大;激烈驾驶在VSP0~25 kW/t时都有高NOx瞬时排放量,高排放的VSP范围是正常驾驶的1.5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使用国V汽油在底盘测功机上对4辆不同技术路线的直喷、非直喷轻型汽油车进行了测试循环对低温尾气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测试循环包括欧洲的ECE、美国的FTP75和最新的世界统一循环WLTC。重点研究了循环对汽油车在低温环境下CO,THC/NMHC和NOx排放及油耗的影响,并对车辆冷起动瞬态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对汽油车低温CO,THC/NMHC和NOx排放影响明显,针对不同技术路线车辆总体上这几种污染物排放从高到低依次为ECEWLTC3FTP75,说明相同限值下,欧V和国V循环低温排放控制较严,美标循环较为宽松。研究还发现,70%以上低温排放主要产生在车辆冷起动后的100s内,且第一个怠速时间和第一个加速度是影响整个循环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徐胜龙  宋军  袁伟 《汽车工程》2023,(4):663-671
为满足国六排放法规中在用车辆16万km RDE(real driving emission)检查要求,对两辆耐久老化车辆展开苛刻的1℃环境下转毂激进RDE试验研究。通过调整发动机的控制策略,对试验中NOx排放偏高的两个极端工况:冷起动后急加速及热机起步急加速至超高速阶段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在多种组合下的转毂循环及实际道路行驶排放中对优化前后的策略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VVT、过量扫气系数、目标空燃比及老化催化器窗口控制分别对耐久老化车辆的冷、热机超大负荷运行工况下NOx排放量影响较大,合适的策略可使NOx整体下降超40%;先基于耐久老化车辆开展转毂激进RDE开发,再进行实际道路行驶排放验证,是一种有效的RDE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OBS-2200排放测试系统对五辆国Ⅳ城市公交车在实际道路上运行时整车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车辆为例,分析了排气温度对车辆NOx排放的影晌。结果表明:国Ⅳ车辆的NOx排放水平并不稳定,排放性能差的车辆排放约是性能好的车辆的2倍左右;装有SCR系统的国Ⅳ重型车NOx排放受车辆的排气温度影响较大,当车辆排温高于200℃时,NOx排放率水平较低,当车辆低于200℃时,结果恰恰相反。为保证SCR系统在实际道路上发挥能够降低NOx排放的优势,厂家应该针对车辆的实际行驶工况对后处理系统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19.
庄严 《商用汽车》2013,(18):16-19
通过此次观展,了解了目前国内环卫车辆领域的整体情况:国内企业的产品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扫路车和垃圾车这2大类别逐渐成为环卫车辆的主要细分领域,而且,普遍满足国Ⅳ排放标准也让环卫车辆走在了全国汽车排放升级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程坤  黄晓珍 《时代汽车》2022,(10):133-135
汽车C点处于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它既是造型外饰的重要特征点,也是总布置设计的关键硬点。在汽车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造型设计的C点位置和总布置设计位置冲突,从而导致设计方案反复刺穿项目节点的问题。本文对C点布置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基于某前置后驱车型整车设计开发中出现的C点布置问题,提出了C点优化设计方案,解决了前下视野小、遮阳板及内后视镜操作不便、仪表板触及困难、发动机舱零部件售后维修不便等问题,对后续新车型总布置设计开发提供经验教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导致设计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