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债权登记是我国海事诉讼一项重要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下称《海诉法》)规定在强制拍卖船舶和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时,相关债权人要进行债权登记,然后才能从拍卖得款或基金中受偿。如何进行操作,我国《海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相似文献   

2.
《世界海运》2015,(10):50-52
<正>[提要]扣押船舶在海事海商案件中非常普遍,然而在扣船法律适用和实践操作中上仍有需要完善之处。如船舶登记机关记载所有人与实际所有人不符,当事人申请扣押登记所有人船舶,如船舶为实际所有人占有并支配,应予扣押。限制船舶办理转让、抵押等手续,应区分适用海诉法和民诉法。[案情]原告D公司与被告H公司之间形成船舶供油合  相似文献   

3.
1海事强制令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适用范围自海诉法施行(2000年7月)至2004年,共受理海事强制令案件20件。申请事项中,货主要求依提单放货的9件,要求签发提单、交付大副收据的5件,要求禁止船舶转让或抵押的1件,要求释放留置船舶的1件,要求提供航海日志等并协助登船调查  相似文献   

4.
船舶司法出售作为一种担保和执行海事请求的有效方式,其国际承认却存在着不确定性.为弥补立法空白,《关于船舶外国司法出售及其承认的国际公约》草案应运而生.分析其与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公约的关系,厘清二者的界限,文章建议将船舶司法出售的有关规定统一纳入专门的文书中,并提出草案后续采用国际公约的形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船舶拍卖是海事审判中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虽然《海扩法》对此作出了系列规定,但在船舶拍卖实务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根据船舶拍卖的性质和围绕所涉法律关系的本质进行研究,从面临 是出:一、拍卖公告应根据船舶属性及作价大小作出规定,而不应局限于30日期限:二、对于债权登记,“与船舶有关的债权”应限于《海诉法》第21条规定的22种海事请求权所形成的海事债权,其他债权不属于债权登记范畴,三、对于确权诉讼应允许当事人就一审裁决不服提出上诉,实行两审终审制,比“一锤定音”更显得公平和合理;四=对于拍卖价款的受偿,应分别情况考虑申请操摆拍卖人债权的受偿问题,在拍卖价款够清偿部分一般债权而不足以清偿全部债权情况下,申请扣押拍卖人的一般债权应优先于其他一般债权人受偿,所剩部分再由其他一般债权人平均受偿。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海事委员会第40届大会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船舶司法出售国际承认公约草案将力争在会上获得通过,定名为北京规则。据介绍,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通过船舶司法出售国际承认公约草案,修订国际救助公约、约克–安特卫普规则等,同时还涉及扣船公约、跨境破产、南北极法律问题、海  相似文献   

7.
陈轶 《水上消防》2007,(5):28-29
船舶运输是具有特殊危险的高风险行业。在船舶日益高速化、大型化的今天,由于天气、地形以及人为等因素引起的船舶碰撞事故屡见不鲜。船舶发生碰撞之后,为了全面合理地确定船舶碰撞损坏赔偿的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以下简称《海诉法》)第82条规定“原告在起诉时、被告在答辩时,应当如实填写《海事事故调查表》”。什么是海事事故调查表,它的法律效力如何,它是否是船舶碰撞案件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立法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法院因扣押船舶而取得实体管辖权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为避免择地诉讼,扣船法院取得实体管辖权的限制条件愈发严格。我国扣船管辖权行使中,存在实体管辖权理论基础薄弱、转化限制条件缺失等问题。以《海诉法》修改为契机,应借鉴英国对物诉讼制度完善扣船法院取得实体管辖权的理论基础,并引入实际联系原则对扣船法院实体管辖权的取得设定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 《集装箱化》2012,23(6):22-24
随着世界物流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海铁联运凭借其快速、安全、低成本、高运能等突出优势,日渐成为国际多式联运的重要模式。海铁联运的运输对象十分广泛,运输过程包括将货物由铁路运至沿海港口后由船舶运出,或者将货物由船舶运输至沿海港口后由铁路运出,是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可以完成整个运输过程的运输方式。本文在介绍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浩 《水运管理》2022,(12):24-26+31
由于船舶的特殊属性,实践中船舶实际所有人常会介入船舶登记所有人的有关债权案件中,向船舶登记所有人的一般债权人提出执行异议之诉,随之产生相关法律问题。为了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法律问题,通过分析实践中船舶挂靠问题并检索研究近5年的类案,提出了有关挂靠船舶在一般债权下执行问题的解决方法,建议在司法实践中允许特定情形下的一般债权人可以对抗船舶实际所有人的物权,并考虑让船舶实际所有人或挂靠双方共同承担案件受理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与船舶有关的纠纷越来越多,因债务人无力偿还而导致司法拍卖船舶的案例也日益增多。虽然中国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司法拍卖船舶业务进行规范,但由于规范不完善,导致实践中各法院执法不统一。本文对司法拍卖船舶的含义和特点、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审判业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新颁布实施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以下简称《海诉法》)作为对我国民事诉讼法规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到目前为止规范我国海事诉讼程序的唯一一部专门法规。这部法规,对管辖、海事保全担保等方面都做出了有别于《民事诉讼法》的特别规定。特别是在诉讼法中第一次提出了海事强制令制度,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液货船《船岸安全检查表》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从船员、船舶、码头工作人员、航运企业、码头公司、海事部门、行业组织(行业标准)、社会公众(法律规定)等制度执行的8个利益相关方分别总结出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执行情况较差的问题提出促进制度有效执行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辰  陈兵  孙榕 《中国海事》2022,(1):29-31
针对现有技术手段对深远海区域船舶动态感知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了基于SAR的深远海船舶动态感知技术实现深远海船舶动态监控的可能性,并对海事应用场景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该技术可用于大区域深远海船舶交通态势分析、深远海遇险船舶定位及应急指挥、海事日常空中主动巡航监管,可作为海事系统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陆海空天"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船舶联名保险的性质,理论上存在单一财产险说、单一责任险说、单一保证保险说及混合保险说。英国司法实践倾向于将船舶联名保险认定为单一财产险,并将船舶联名保险合同视为合同束或可分割的合同,我国对此并不明确。结合域内外的相关规定和理论,明确船舶联名保险为单一财险并且合同具有可分割性,从风险转移及期待利益论证船舶联名保险的承保基础,引入“普遍保险利益”以协调船舶联名保险外部独立性和内部综合性存在的矛盾,以强制规范干预船舶联名保险投保主体的法律地位和保险理赔的第一受益对象,并从司法功效上探究船舶联名保险的法律效益,这些是船舶联名保险在实务层面运用的法律需求。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 <船海工程>2002年第1期刊登了"<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首先,感谢"探讨"一文的作者对船舶规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没有船舶设计、造船、航运、船检及交通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船舶规范就难以发展和完善.同时感到有些问题需要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7.
文中针对快速发展的北仑河及其沿海边贸船舶货物运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追根溯源,试图从规范边贸船舶经营主体资格、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推动双边合作、完善联动司法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破解各制约因素,推动中越边贸船舶货物运输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海直达船跨江、海两个不同要求的航区航行,本文就其作为独立船型开发中适用的船舶规范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彭树胜 《中国造船》2005,46(Z1):530-533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环法>)于1999年生效,原<海环法>自新<海环法>生效后失效,不但如此,原<海环法>的实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自新<海环法>实行后也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地位,虽然国家没有明令禁止适用,但由于其依据的母法--原<海环法>失效,因而导致实际执法时无法引用.这样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新<海环法>虽然增加了不少内容,但各种规范过于笼统,原则性的规定较多,具体规范较少,而且新的配套的实施法规还没有,导致实际执法无所适从.本文就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这个问题,以此引起有关部门在立法时能够考虑到这些事情,尽量避免出现这些立法漏洞.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28日,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为浙海海运设计的世界首艘符合国际共同规范(CSR)要求的5.45万吨散货船一“浙海521”轮在浙江省海运集团舟山五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顺利交船。这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船舶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