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铝作为汽车散热器材料代替铜的研究开始于60年代的美、法、西德等工业大国,这些国家的汽车工业在50年代已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很令人瞩目的潜在市场。在1962年就有人在“AE”杂志上撰文对汽车散热器设计中的新趋势时指出“铝是制造散热器最有前途的一种材料”。当时以铝代铜的研制工作尚处于试验阶段。铜—铝差价小而稳定。然而,从1966年至1975年期间,铜—铝差价发生了激烈的变  相似文献   

2.
奥托昆普铜带公司(OutokumpuStrip)宣布,包括北方车辆研究所、东风散热器有限公司和南宁八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内的中国三家散热器研发及生产单位已与该公司共同完成了汽车热交换器优化设计和技术革新项目。汽车热交换器生产材料用新型传热元件———双波浪带,将被上述三家散热器生产企业应用在新型汽车热交换器的生产中。生产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散热性能更好、生产成本更低的散热器是汽车整车和散热器生产企业的不懈追求。为此,奥托昆普铜带公司的技术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了新型的传热元件———双波浪带。通过奥托昆普铜带公司…  相似文献   

3.
Polo轿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2,(20):20-21
汽车转向器是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安全件。20世纪70年代在轿车和轻型车上开始推广使用且不断改进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至今在国外轿车和轻型车上仍是应用最多的转向系统。到2000年美国轿车全部采用了动力转向系统,日本78%大、中型汽车和59%微型和小型轿车采用了动力转向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和机械式转向系统是目前汽车所用的两种主要的转向系统。 表1 为汽车转向系统的分类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机械式转向器有循环球式和齿轮齿条式两种,其中循环球式转向器具有承载能力大、操纵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  相似文献   

4.
CA1091型载货汽车用管带式散热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A1091型载货汽车所用四排管管带式散热器和改变结构尺寸的三排管管带式散热器进行了风洞试验及装车使用试验,据此阐述了这两种散热器在进行上述试验时表现出的性能特点及差异,并详细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阐明了CA1091型载货汽车没有采用三排管管带式散热器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解放牌汽车是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老产品,原设计已陈旧,技术性能落后,与国外汽车相比差距很大,与国内东风牌相比亦有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解放汽车载重少,功率小和油耗大。但是在用的解放牌汽车仍是当前交通部  相似文献   

6.
汽车散热器性能评价的(火用)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琴  苏清祖  王忠 《汽车工程》2005,27(6):751-753
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汽车散热器性能进行评价,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模型,提出以[火用]效率作为汽车散热器热力性能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汽车散热器因传热温差以及粘性流动阻力引起的不可逆[火用]损失进行热力学分析,推导得出了汽车散热器的[火用]效率计算公式。结合某管带式汽车散热器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相关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最初,汽车散热器是用铜或黄铜材料制造。70年代初开始出现用铝材制造的散热器。90年代,几乎百分之百的轿车散热器都被铝制产品所代替。 80年代后期,铜制造行业为阻止铝制散热器入侵,由ICA(国际制业协会)牵头指挥,各资助企业曾着手开发新的铜制散热器。可是,为时已晚,铝制散热器的发展速度迅猛,几年便占领了市场。为此,国际铜业协  相似文献   

8.
管带式散热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管带式散热器的传热及流阻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并以某厂生产的CA141汽车用管带式散热器为例,采用混合罚函数法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9.
汽车、拖拉机的散热器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过程,今天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管带式散热器和管片式散热器.随着发动机日趋强化,人们对汽车外型和视野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广泛地采用空调装置等,使散热器的使用条件更加苛刻,要求散热器更加紧凑、轻量、高效和耐用.为此,必须在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NJ1301系列管带式散热器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管片式散热器的散热机理及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NJ系列汽车的特点,开发了NJ1301系列管带式散热器。介绍了该系列散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使用实践表明,该系列散热器的开发成功,较理想的实现了对管片式散热器的更新换代,满足了NJ系列汽车的匹配要求,且提高了散热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EQ1090-1型汽车转向器采用循环球式结构,它不仅比CA1090型汽车的蜗杆滚轮式转向器或E01090型汽车的蜗杆指销式转向器操纵轻便,而且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调整也较方便。目前,循环球式转向器已用于以EQ1090型汽车为基础的其它变型车上,如EQ1090型客车、EQ2100E型及EQ144型等汽车。……  相似文献   

12.
管带式散热器优化设计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研究散热器的传热特性、流阻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汽车散热器优化设计通用软件系统”进行管带式散热器结构改进优化设计的实例计算,求得了给定条件下结构参数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汽车散热器行业在80年代初开始生产管带式散热器,发展速度很快。其特点是散热性能好,而且耗材少、重量轻。风洞试验表明,与一个散热面积相同的管片式散热器相比,前者散热能力可提高20~25%。然而,如果在制造工艺上达不到要求,就会影响其应有效果。下面就焊合率的几个工艺问题作简略介绍。一、波峰高(H)(见图1) 当散热器芯子组装之后,波纹带的波峰高与两边的水管相接触,通过烘焊焙烧后,利用水管表面搪锡层,将两者焊接在一起。焊接的松  相似文献   

14.
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气温高、热幅射强,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行驶可靠性会变坏,严重时会影响汽车正常行驶。汽车在高温环境里,发动机冷却系的散热温差小,散热能力差,发动机容易过热。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散热量Q可用下式表示: Q=K·S·△T 式中:Q——散热量(J) K——传热系数(J/m~2h℃) S——散热器的散热面积(m~2) △T——散热器内外温度差(℃) 当散热器一定时,K和S的数值变化不大,由此可见,散热量Q主要取决于散热器内外的温度差△T。在炎热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汽车》2003,(5):1-4
沃尔沃多功能智能豪华概念车(VCC)的外形设计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但这或许反映出瑞典和西班牙两种文化的融合,因为该车型是由公司下属的巴塞罗那设计室和哥德堡设计室共同完成的。沃尔沃VCC型概念车的一些设计灵感来自传统设计,如车身尾部和尾灯的独特造型已体现在沃尔沃推出的SCC安全概念车上,硕大而鲜明的散热器格栅则源自1968年版沃尔沃164型汽车。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汽车平均每辆车要使用16条橡胶软管,而在10年以前仅仅使用4条或5条软管。在新车上平均要使用230英尺(70.1米)橡胶软管,而在10年以前仅使用5英尺(1.524米)。在1977年,新车上配备有散热器上部和下部软管、暖风机软管和燃油软管。若装有空调系统和动力转向装置,这些选装件又增加了软管的使用数量。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候,我单位在BJ130型汽车和沈阳产面包车上使用数只492Q型发动机支座胶垫。不久,我们即发现当车辆用上这种胶垫后,行驶未及100km,多则300~500km,总是发生发动机位移现象,从而使风扇打坏散热器,以至车辆无法行驶。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CA1090等载货车用管带式散热器芯体结构从四排管改为二排管所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排管比四排管在芯体有色金属材料消耗减少45%的前提下,散热性能指标还高于企业标准CACJ1301-07-90《CA1091散热技术条件》的要求。从而为我国汽车行业深入探讨二排管薄型散热器在载货车上的应用提供了范例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该厂是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一个分厂,现有职工近1000人,主要产品有汽车散热器,暖气、钢圈及汽车标准件等。汽车散热器的生产是从1956年开始的,已有26年历史。该厂技术力量较强。2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能独立设计,制造各种结构先进,性能良好,工艺复杂的汽车散热器及其工艺装备。自1964年以来,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26年来共搞出专用设备29台,其中包括中频感应加热钎焊等8条半自动生产线,已形成年产10~12万只汽车散热器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汽车车身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本文着重从载重汽车的车身造型、设计特点、内饰布置等方面简要介绍一下当代汽车车身的发展动态。据国外资料介绍,现代载货汽车的设计构思基础,已从70年代的载重优先发展到如今的载人优先,即具有清新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人情味,充分体现出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巧妙结合。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方面的共同点:一、外部造型风格越来越趋于一致现在,各国汽车车身的设计者,都在努力从各个方面考虑着如何使新的车辆更加可靠、经济、美观、舒适和安全,其结果,使得同类汽车的造型特点和风格日渐一致。就轻型载货汽车来讲,已形成欧美和日本的两大派别。到80年代中期,日本各主要汽车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