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为某款国六车型选定后处理方案的过程中,针对多次重复排放试验和不同排放物数据,进行了科学的数据处理。通过对不同后处理方案进行评价计分,以量化的方式评价出最优的后处理方案,并通过其他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比较,从而论证了原数据处理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宁波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软土层深厚且存在第二软弱层,若软基处理不重视,市政道路使用周期短,后期工后沉降大。宁波东外环路和南外环路原地基处理方案采用水泥搅拌桩或塘渣回填加固,考虑深厚软基工后沉降的危害性,变更设计后采用了TC桩处理新技术。通过复核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对TC桩处理软基新技术相关技术参数进行评估,使各路段的TC桩桩长、桩间距等设计控制指标合理可行,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程龙  仪珂  陈峰  王朝辉  周晓蕾 《公路》2023,(12):44-52
为改善橡胶颗粒与水泥基材料的黏结性,提升橡胶颗粒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提出了3种橡胶颗粒表面处理技术,明确了橡胶颗粒表面处理效果评价方法,揭示了橡胶颗粒亲水性及表面黏附性变化规律,探明了表面处理技术对橡胶颗粒水泥稳定砂砾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经NaOH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橡胶颗粒吸水率可分别提升23.7%和21.1%;经NaOH、硅烷偶联剂、硅粉处理后橡胶颗粒水泥黏附率分别提高51.6%、129%、32.3%;经NaOH、硅烷偶联剂、硅粉处理后的橡胶颗粒水泥剥离率可分别下降21.4%、28.6%、14.3%,其中,NaOH处理后水泥剥离面积较小;综合考虑处理效果与经济成本,推荐NaOH作为橡胶颗粒表面处理技术;NaOH处理后橡胶颗粒水泥稳定砂砾的力学强度和回弹模量均有所提升,其中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提升9.4%。  相似文献   

4.
以天津某包装纸业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包装废水的水质特点及其现有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采用"气浮+MBBR+臭氧"工艺替代现有污水处理设备,进水CODCr=1 700~2 000 mg/L,处理后出水CODCr≤500 mg/L,处理效率可达80%;进水BOD5=900~1 200 mg/L,处理后出水BOD5≤300 mg/L,处理效率可达87%。处理后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12/356—2018)中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海市大叶公路奉贤段改建工程为项目依托,对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控制沉降的效果、水源地环境保护要求、工程造价三个方面,确定了适用于本工程桥台后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桥台后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的研究,为本工程的推进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它工程桥台后软土路基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SCR后处理装置作为机动车满足国IV排放标准的关键部件,其耐久性和可靠性对整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参考HJ 451标准中规定的振动试验方法,通过对多种类型的SCR后处理装置进行振动试验,分析和总结了振动失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汽车SCR后处理装置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合理的压实工艺,在莘南(莘县—南乐)高速公路聊城莘县段铺设试验路段,设计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及强夯3种处理方案,通过对比分析经3种方案处理后黄土的沉降量、湿陷性,得到不同处理方式后路基沉降量和湿陷系数的变化,分析不同处理方案的有效处理深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沥青混凝土用钢渣集料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钢渣替代天然集料用于沥青混凝土能够解决钢渣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天然集料短缺两大难题。本文总结、提出了3种用于沥青混凝土的钢渣处理工艺,并初步评价了处理后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钢渣的抗水损害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盘锦市双台子河城区段一防洪堤 ,其堤线下基础原是水坑 ,经地基处理后筑堤。该堤建成后发生堤坡滑移 ,堤顶裂缝。本文介绍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处理加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佛山“一环”路基为软弱土层,地质条件差,采取了袋装砂井、水泥搅拌桩、CFG 桩和预应力管桩四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为探索该地区公路软基处理的较理想方法及其处理措施,以工后累计沉降量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工后沉降量,该路基的处理方法,宜优先考虑水泥搅拌桩,并在路面结构施工阶段采取一套补救措施,确保路面的平顺。  相似文献   

11.
中小型水闸交通桥桥头两侧常与具有防洪重任的引堤直接相连,其路堤填筑材料、防渗处理、施工方法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该文在分析桥头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地基、路堤、路面等方面提出适合闸顶交通桥桥头跳车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双向土工格栅处理桥头跳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元法对利用双向土工格栅加筋桥头路堤,从而控制桥头跳车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加筋层间距对桥头路堤的沉降、竖向附加应力分布、土工格栅的拉应力和拉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合理的方案对桥头路堤作加筋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桥头路堤的沉降,并使得桥台与路堤间的沉降能平顺过渡,为控制桥头跳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桥头跳车现象是公路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也是多年来困扰公路行业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口国道主干线集宁-丰镇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就地基处治、路堤处治和路面处治三个方面介绍了换填法、桥头搭板、轻质路堤等常见的几种桥头跳车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黄浦江上游堤防管辖范围内不断有各类市政公用管线排入,由于管线信息滞后,造成上游堤防在养护、加固、大修等施工过程中因管线造成设计变更、工期延长、隐患风险加大,项目成本难以控制等现象.基于上海市黄浦江上游堤防管辖区域内的管线普查资料,设计和开发了黄浦江上游堤防管辖区域综合管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堤防管线信息的动态综合管理,为堤防设施及附近市政工程、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快速、准确、完整的管线信息,为提高堤防的管理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京珠高速广珠北K22+900~K23+120段基底分布厚度13~20m的软土,具有典型珠江三角洲地区淤泥特性。施工时采用袋装砂井进行等载预压,路堤为吹填砂和包边土组成,高度4.6~6.0m。通车后路基出现下沉、开裂病害,通过工后监测数据,该路段土体水平位移较大,路基稳定性存在隐患。通过路基稳定性处治、路面裂缝注浆处治和路面裂缝处治后,路基已稳定,裂缝已基本灌满,路面行车畅顺。  相似文献   

16.
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软基路堤的地基处理和拼接。通过试验段工程进行了路基拼接和拓宽时,不同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原型试验,研究表明,搅拌桩地基下卧层的单位压缩量小于素混凝土桩地基,拓宽路基断面的最大沉降和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素混凝土桩加固区;老路对拓宽路堤的荷载反应敏感,老路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拓宽路堤荷载施加完成之后;拓宽路基具有比较小的工后沉降,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和路基拼接方法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惠州地区土质、地质情况,通过台背路基沉降的数值计算和量化分析,提出了不同填高、不同基底状况的桥头跳车病害防治技术方案,并通过西林河大桥工程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排水固结法处治淤泥土或泥炭土时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避免路堤发生失稳破坏。为了减少软土路堤的施工时间和增大路堤的稳定性,提出一种新的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治方法,即在软土路堤施工前在路堤坡角两侧设置水泥搅拌桩连续墙,通过减少软土的侧向挤出,实现降低路堤的工后沉降和提高路堤稳定性的目的。为了评价该地基处理方法对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处治效果,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设置水泥搅拌桩连续墙后软土路堤的沉降、水平变形和安全性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与未设置水泥搅拌桩连续墙的软土路堤的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在软土路堤坡角两侧设置水泥搅拌桩连续墙不但可以减少软土路堤的沉降,而且提高了路堤稳定性,减少了软土路堤的施工时间。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用浙江省海塘技术规定中的方法计算了断面复杂的混合式海堤的波浪爬高以及越浪量,并通过计算波浪爬高和越浪量来确定海堤的堤顶高程;结合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断面比较复杂的海堤,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通过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混合式断面,现行规范规定的波浪爬高的计算方法不够完善,计算得到的结果往往偏大,而对越浪量的计算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通过断面波浪模型试验来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20.
桩承式加筋路堤是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路堤工程的地基处理形式。为了研究路堤填筑及交通荷载对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及路堤固结沉降的影响,结合某高速公路路堤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利用SIGAMA/W建立了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分析在路堤填筑时的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固结沉降的影响,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