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瞳孔有调节射入视网膜光量的作用,并有助于在视网膜上成像。瞳孔的大小受虹膜肌肉的调整,即受瞳孔扩大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控制。此两种肌肉均由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平滑肌纤维组成,而虹膜的其他肌肉纤维却来源于中胚层。虹膜的颜色取决于色素细胞内所堆积的色  相似文献   

2.
纤维网加强混凝土在高速公路桥面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混凝土的拌和料中掺入一定数量的聚丙烯短纤维,能有效防止砼早期龟裂,明显降低砼的渗透性,显著提高其防水能力、耐久性及抗撞击和耐磨损能力。介绍了纤维网的用途及性能,阐述了湘耒高速公路桥面铺装中采用纤维网加强砼的篱工,试验对比及纤维网纤维的功能分析等。  相似文献   

3.
纤维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纤维网的性能,介绍了采用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改造地方公路路面设计及施工要点。通过和普通混凝土路面对比,聚丙烯纤维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抗折强度、耐久性、耐磨性,延长了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地方公路改造的综合成本,提高了综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我们一系列工作证明,镇痛冲动的传入纤维以细纤维为主,而且纤维越细镇痛作用越好。但是,这一工作是将痛刺激与电针刺激加在同一神经上进行的,因此,它只是一种同神经或同/近脊髓节段的效应。远脊髓节段的镇痛传入纤维是否也遵循这一规律还不清楚。有人曾经观察到不同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蟾蜍肌神经、皮神经和穴位区均能引起DRP。皮神经DRP主要由Ⅱ类纤维引起,肌神经DRP和穴位DRP主要由Ⅲ类纤维引起。肌神经和皮神经Ⅲ类纤维引起的DRP均为负DRP,肌神经的Ⅲ—DRP大于皮神经的Ⅲ-DRP。  相似文献   

6.
尺神经肘部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肘部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法:包括尺神经运动传导、尺神经小指一腕感觉神经传导、尺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21例经临床诊断并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诊尺神经肘部病变的患者,与同期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重点检测尺神经运动传导肘上至肘下段,以寻找其具体损害部位。结果①尺神经病变组中有19例出现尺神经在肘上至肘下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尺神经肘上至肘下段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具体病变部位多数集中在肱骨内上髁上下2-3cm内;③尺神经在肘部病变者并非均有尺侧腕屈肌肌电图的异常。结论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在确定尺神经在肘部的具体损害部位时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而常规的尺神经感觉传导及肌电图异常能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支配足三里穴的腓神经,或电针足三里穴都可在猫脊髓背索、背外侧索、腹外侧索和腹索四个象限的白质的上行纤维中引导到相应的诱发电位。提示电针足三里穴时,传入冲动並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传导索上行。脊髓背側部的诱发电位和腹侧部显著不同。背侧部以低阈值,短时程,章突触的快电位为主;腹侧部以高阈值,长时程的多突触的慢电位为主。电刺激腓神经或足三里时,粗纤维的兴奋主要经脊髓背侧部上行。细纤维的兴奋主要经同侧或对侧的脊髓腹侧部上行。应用足以使C纤维兴奋的强刺激时,並不能在脊髓各上行传导索上引导到田C纤维兴奋引起的诱发电位。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纤维网混凝土(FRC)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和纤维网混凝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能、经济性分析、施工方法及目前在我国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认为纤维网混凝土在我国混凝土桥梁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还不太现实,但对于桥梁的一些特殊位置如桥面、伸缩缝槽口、防撞护栏、船舶撞击部位、易开裂部位等易受磨损、冲击碰撞及震动开裂部位局部应用纤维网混凝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提高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和桥梁的使用寿命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的抗压、抗弯和初裂性能。试验证明,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网能显著降低混凝土的脆性,提高混凝土的抗弯、初裂和破坏强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纤维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和功能,纤维网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的设计,纤维网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纤维网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的试验结果,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纤维网水泥混凝土路面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物质是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 用是通过促进脑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物质,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结合经络研究的新进展,P物质可能是经脉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12.
大白鼠腓肠神经A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表面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激50只大白鼠腓肠神经A类纤维所诱发的脊髓背表面电位由N_1—N_2—P_1波组成,与猫等所见类似。P_1波时程较短为其特征。用分级剌激、传导速度比较和直流电阻断等方法证实:N_1波由A_β纤维引起;N_2波主要由Aδ纤维引起,A_β纤维也参与了N_2波的形成;P_1波主要由A_β纤维引起,Aδ纤维也参与了P_2波的形成。结果表明,记录大白鼠脊髓背表面电位可作为研究突触前抑制和镇痛原理的一个较为方便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正> 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通过对心脏,血管和某些内分泌腺体(肾上腺髓质,近球装置)的作用,调节着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E)是心血管系统最主要的调节因素。此外,胆碱能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在心脏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NE通过激活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各种肾上腺素能  相似文献   

14.
P物质是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促进脑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物质,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结合经络研究的新进展,P物质可能是经脉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15.
对普通混凝土与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不同聚丙烯纤维网掺量的混凝土的强度、耐磨性、抗渗性、弯曲韧性的变化规律,并对聚丙烯纤维网的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用神经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系统地观察了32例新儿气管、支气管的神经分布,并探讨其特点。实验显示:气管、支气管受胆碱能(Cholinergic)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和血管活性肠肽能(VIP-ergic)神经支配。前两种神经分布气管直至终末细支气管;VIP-ergic神经见于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和腺体、且比Adrenergic神经纤维丰富。Cholinergic、Adrenergic、VIP-ergic神经末梢均支配到气管、支气管的血管壁外膜或外、中膜交界处,在所有材料,Cholinergic神经节得到证实,但未见Adrenergic、VIP-ergic神经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级刺激、直流电阻滞、Novocain阻滞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鼠后肢腓肠(皮)神经、腓肠肌神经及拟承山穴区ⅠⅡⅢ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DRP)。结果表明:上述皮、肌神经及穴位区ⅠⅡⅢ类纤维均可诱发负DRP;皮神经DRP主要系Ⅱ类纤维所诱发;肌神经及穴位区DRP主要系Ⅲ类纤维所诱发。本工作为突触前抑制理论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不同月龄组SD大鼠心脏神经肽酪氨酸(NPY)神经纤维的分布特征及其衰老变化。结果发现:心脏各部位、各结构具有不同密度、不同形式的NPY神经分布,纤维均为膨体型。电镜下,神经纤维行于心肌间隙并与心肌细胞贴近,轴浆内充满NPY阳性反应颗粒。随月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纤维形态及分布形式发生改变,对心脏支配减弱。此外,在心内还发现NPY神经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纤维网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对比,介绍了纤维网砼的一些优点及其物理特性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痛刺激躯体神经引起清醒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作为痛反应的客观指标,观察用模似电针以兴奋支配“足三里”穴的腓神经的细纤维所致的镇痛效应,再用特异性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观察对细纤维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电针兴奋Ⅲ类、Ⅳ类或ⅢⅣ类纤维对反射性下颌运动,其波幅下降平均在76%(Ⅲ类),73.9%(Ⅳ类)、79%(ⅢⅣ类),而电针加纳洛酮,其波幅下降平均在10.6(Ⅲ类)、12.5%(Ⅳ类)、10.7(ⅢⅣ类),两者相比,差异极为显著,这就表明电针兴奋细纤维所致的镇痛效应,可以被纳洛酮所反转,其反转率占实验列数的88.9%(Ⅲ类)、81.8%(Ⅳ类)及93.9%(ⅢⅣ类)、提示细纤维所致的镇痛效应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有关,即细纤维所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针刺镇痛的性质,而不像是应激所致的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