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避险车道偏角设置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止目前,我国避险车道的发展已达14a,但在设计中,避险车道的偏角仍然没有可靠的理论设置方法,设计者多根据经验通过主观判断确定避险车道的偏角设置,造成偏角设置不合理,降低避险车道的防护安全性。根据失控车辆从主线偏转进入避险车道过程中的行驶安全特点分析,提出了合理的避险车道偏角设置方法,为避险车道偏角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重特大事故频发引起了道路设计者的重视。应用实践证明,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长陡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计为依托,介绍了避险车道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包括避险车道工作原理与设置位置;避险车道路线与路基路面设计;服务车道、施救及附属设施设计等。  相似文献   

3.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重特大事故频发引起了道路设计者的重视。应用实践证明,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长陡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计为依托,介绍了避险车道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包括避险车道工作原理与设置位置;避险车道路线与路基路面设计;服务车道、施救及附属设施设计等。  相似文献   

4.
从山区行车安全出发,介绍山区公路设置避险车道的必要性和设计方法。重点介绍广西地区山区公路避险车道的设计与路线平、纵面设计及行车安全的关系,并对山区公路避险车道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运营过程中,连续长大下坡路段极易出现重大交通事故,严重影响了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降低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发生率,通常会在长大下坡段设置避险车道,因此合理地设置避险车道十分重要。文章首先对避险车道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然后对避险车道设置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长度下坡避险车道的设置进行探讨,降低了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发生率,保证了车辆在路面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避险车道是设置在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路侧并利用自身原理来消散失控货车能量,进而使失控货车安全停止的被动防护设施。分析了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避险车道的安全现状,提出了避险车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不同结构设计参数对避险车道制动力的作用,提出了设计参数的最低使用要求。最后,依托仁赤高速公路上的避险车道,给出了优化设计和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受到复杂地形条件的限制,设置连续长、陡下坡路段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改善这种交通状况,提升公路行车质量及安全,山区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避险车道。本文针对山区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的设置条件,重点研究了山区高速公路避险车道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要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避险车道设计概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做好连续下坡公路避险车道设计,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刹车失控车辆驾乘人员的安全.通过介绍避险车道的类型、设置位置、平纵面设计和配套设施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避险车道的设计方法,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参照国内外避险车道设计思路,结合山区低等级道路避险车道的设计工程实例,就山区低等级道路避险车道的设置条件、设置位置及避险车道的类型、长度、坡度,材料选择及厚度,避险车道的平纵设计,排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山区公路避险车道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季萍 《公路》2008,(6):95-99
山区公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山区公路上大型货车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设置避险车道是提高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一种预防性措施,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系统地总结了避险车道的类型、设置位置、设计方法、平纵几何线形及相应设施设置。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紧急车辆更安全、高效地到达紧急事故现场,基于车路协同系统,提出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策略。针对目标车道无车辆、有车辆和有车队3种不同场景,分别提出确保紧急车辆快速通过的协同换道策略。通过协同换道策略引导紧急车辆前方行驶的车队和目标车道的车辆改变速度以调整车辆间距,使其满足换道安全距离,依据换道轨迹规划使车队完成换道,并提出紧急车辆发送紧急避让信号的位置方法,计算当不影响紧急车辆的速度情况下,其发送紧急避让信号时与车队尾车的最短距离。利用SUMO交通仿真软件,实现车路协同环境下3种不同场景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并比较目标车道为车队的场景下,车队换道至目标车队的每个空档中(方式A)和车队换道至目标车队的同一个空档中(方式B)2种不同的换道引导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车道有车队的场景下,方式B的协同换道时间更短,发送紧急信号的位置距车队尾车82 m,较方式A的87 m更近,对周围车辆影响更小,因此此场景采用方式B的协同换道策略;在目标车道无车辆、有车辆和有车队3种场景下,紧急车辆分别距车队尾车71,71,82 m时发送紧急避让信号,其可以维持期望速度,验证了最短距离与车辆速度的关系式;与未使用换道引导策略的情况相比,紧急车辆的速度提高,延误减少。  相似文献   

12.
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应急车辆救援延误导致悲剧事件频发。为了解应急车辆救援延误的情况并研究应对措施,以普通机动车驾驶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针对驾驶者对应急车辆的认识和对应急车道的占用情况,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对应急车辆是否避让,以及避让方法进行调查。然后利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筛选出对驾驶者驾驶行为影响权重较大的特征变量,并基于Logistic模型建立了驾驶者特征与占用应急车道和避让应急车辆行为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解决方案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对有一定驾驶年龄并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壮年的驾驶行为对应急车辆延误有较大影响,且正确的避让方法能明显地减少应急车辆的行程时间。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Due to increased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ravel times, research in 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s (AVCS) has focused on automated lateral and headway control. Automated vehicles are seen as a way to increase freeway capacity and vehicle speeds while reducing accidents due to human error. Recent research in automated lateral control has focused on vehicle control during low-g maneuvers. To increase safety, automated lateral controllers will need to recognize and react to emergency situa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vehicle and tire model order on the response of automated vehicles to an emergency step lane change using a controller based on linear vehicle and tire models. From these stud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trol strategies based solely on linear vehicle and tire models are inadequate for emergency vehicle maneuvers.

A strategy is then proposed to automatically control vehicles through emergency maneuvers. Here the response of a nonlinear vehicle model is used with a linear state model to optimize controller gains for nonlinear maneuvers. An emergency step lane change is used as a preliminary test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14.
低路堤荷载作用下钢波纹管涵切向应变现场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钢波纹管涵在低路堤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依托泗许高速安徽淮北段一处试验涵,对荷载分别作用于超车道、行车道、应急车道情况下管涵的切向应变进行现场测试。试验数据表明:当荷载作用于不同车道时,钢波纹管切向应变不同,随着荷载的移动,波纹管不同断面同一角度的切向应变值不同但变化规律相似。试验结果可以为今后的钢波纹管涵洞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乔怀玉 《公路》2006,(10):216-218
针对目前国内外长大隧道火灾救援这一前沿问题,从隧道火灾救援的组织规划、火灾情况下的消防系统、火灾情况下的通风组织、火灾情况下的行车组织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特点,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救援组织实施流程、安全可靠的消防系统、最有利的通风风速和风流方向,以及快速逃离火灾现场的行车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石高速张北段有个"死亡谷",短短3个月内,发生了4起严重的交通事故。通过现场勘测、分析,决定对该处避险车道从设计、材料、施工三方面全新改造。改造后的避险车道平、纵、横三维立体线形合理,坡床材料滚动阻力系数增大,成功救助了数十量失控货车,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110国道改建工程避险车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110国道改建工程K48+352.59处避险车道的设计情况,对避险车道类型、平纵面设计等指标的选取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欧盟新的整车型式认证要求,本文主要介绍欧盟一般安全法规(EC)661/2009中整车型式认证变化以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和轮胎环保等级的法规与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于高峰期发生的小型突发事件, 应急车辆优先通行可能对路网造成强负外部性, 同时为保证应急车辆优先通行而采取的信号协调策略可能导致路径选择不可靠。因此, 提出1种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策略, 综合考虑应急车辆的时效性以及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路径选择受路径长度等物理条件以及交通状态的影响, 信号控制改变车道通行能力和上下游流量, 进而改变路网状态。以车道组饱和度作为表征路网状态的参数, 并以此联系路径选择与信号控制, 进而构建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的双层规划模型。具体地, 上层目标为应急车辆行程时间最短以保证应急车辆出行的时效性, 下层目标为信号控制对交通系统的社会车辆效益最大, 采用改进的前N条最短路径多重标号算法求解。算例结果表明: 相较于传统方案, 应急车辆行程时间增加8.7%, 对社会车辆的延误降低261%, 即应急车辆每降低1%的行程时间以交通系统增加30%的延误为代价。该方案能够以较小的应急车辆延误为代价降低高峰期交通系统较大的延误。   相似文献   

20.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工作原理、组成部件及其功能。ESP系统基于汽车翻转角速度、横向线加速度和偏转力矩等的测量值,不但能够纠正诸如翻转或者打滑等各种汽车不稳定行驶状态,而且能够显著提高汽车线内行驶的稳定性,缩短在弯道或湿滑路面上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