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基于路面公交系统的道路交叉口的公交信号优先需求,通过较详细地需求分析,概述性的介绍了由优先请求生成系统、通信系统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构成的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的具体实现,重点研究了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技术与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由RFID车辆检测设备、优先申请接入设备和交通信号控制器组成了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的硬件扩展,由优先监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4个模块组成了公交优先信号平台的软件实现。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总结了公交信号优先技术应用前后公交车辆旅行时间的变化,验证了公交信号优先技术对于北京公共交通发展有实效性的推进作用。提出了道路与路口的渠化优先、专用道的使用权保障以及交通信息发布诱导等路面保障系统是公交信号优先系统产生效益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干线协调的公交信号优先方法及其验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在干线协调控制背景下的主动式公交信号优先方法,旨在达到公交车辆、社会车辆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干线协调与公交优先的优先级关系,确立双层优化方法,上层为干线协调,下层为公交优先。优先方法中采用主动式早启、晚断模式为核心模块,绿波带上下限作为约束条件调整公交信号优先的具体方案。然后,根据优化方法,构建了由公交请求生成系统、通信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组成的主动式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最后通过系统验证分析,从干线协调效果和公交车辆延误时间等方面评价了这种优先方法的具体效果,并给出了实际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交车辆运行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与吉林大学共同开发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的体系结构;建立了公交网络描述模型、公交车辆产生模型、乘客需求模型、公交站点事件反应模型和公交车辆运行模型;以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为仿真平台构建了公交车辆运行微观仿真模型;对上海市斜土路非港湾式站点与华山路港湾式站点进行了实地数据调查,利用实测数据对建立的公交车辆运行微观交通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测量值与仿真值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公交车辆运行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公交车辆的运行过程以及与其他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复杂交通条件下的公交优先策略进行测试评估,比较不同信号机中公交控制策略的优劣,论文引入公交优先硬件在环仿真技术,设计搭建公交优先的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开发信号转换器,实现信号机与仿真软件之间的通信,并能兼容不同信号机,实现对公交优先策略的仿真评估,同时开发上位机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运转.该测试平台可推广应用于线控、网控等控制策略测试,提高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常规地面公共汽车交通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道路交叉口公交优先设计方案,分析了公交车运量大、投资成本相对较小的优点,以公交专用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公交专用道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基础上,对交叉口进出口公交专用道设置进行分析,以及交叉口公交优先配套设施的设计分析,研究了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的空间结构布置和信号配时方法;最后,以一个交叉口进行公交信号优先仿真设计及延误分析:结果显示:公交优先的信号相位和配时设计方法可以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感器、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交通控制的概念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交通信号控制向集交通信号、交通诱导、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以及基于车载的交通诱导等为一体的、集成化、协同化的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转变。目前,国内对于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缺乏一套有效的测试体系,从而造成了交通控制系统上下端设备的性能、功能差异非常大,交通控制系统产品市场监察手段缺失,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公交优先系统在国内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公交优先相关技术和系统的应用是否成熟,功能、性能是否能够满足当前需求,系统的可靠性、容错性等是否满足工程建设及应用的要求,是使用者关心的核心部分。本项目首先简要介绍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的测试体系,并应用该测试体系,研究分析公交优先系统的测试需求,并提出了针对北京市公交优先信号系统的测试方案。  相似文献   

7.
大力提倡乘用公共交通出行是缓解城市拥堵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采用公交信号优先方法是提高干线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但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评估干线公交信号优先方案的优劣,为了弥补干线公交信号在评价方面的不足以及提高整个交通网络的通行效率,加强出行安全,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一种公交信号优先方案的评价模型。首先,从交通效率、运营成本和节能减排3个方面构建干线公交优先行驶的信号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利用个体的经验与所能收集到的相关事实和数据进行证据推理,搭建公交优先行驶的信号评价的区间D-S证据理论决策模型;最后,针对指标属性的不确定性和单决策者决策经验的片面性,将证据理论和多属性决策相结合,利用D-S证据理论评估其优劣并选出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基于区间D-S证据理论的干线协调公交信号优先评价模型,在方案选择上可以帮助决策者排除不确定性和多属性产生的干扰,使决策变得更合理;结合算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公交信号优先方案的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公交信号优先评价过程中的单决策者的片面性、指标属性的模糊不确定性,为公交信号优先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交叉口公交主动优先策略主要依靠检测器对公交车辆运行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适当调整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从而实现公交车辆的优先通行。研究了考虑倒计时情况下的公交相位绿灯延长、绿灯提前2种公交优先感应控制策略的优化机理;针对设置有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的交叉口,分析了倒计时信号对优先策略实施效益的影响,并依据优先判断区间的分析,提出了检测器布设的最佳位置。随后应用Vissim仿真软件以及VisVAP编程语言以上海市北京西路—威海路交叉口为例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分析检测器布设于不同位置时公交车辆的延误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按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布设检测器后,得到的优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公共交通系统优先的交通设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交专用道设置的道路交通条件及设置前后各交通参数进行了分析,分类探讨了公交专用道站点的设置。建立了单点交叉口被动公交优先的信号周期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给出了公交专用道的交通设置依据及公交站点的设计方法,证明了公交优先控制模型的有效性及先进性,系统地提供了公交优先的交通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无公交专用道交叉口情况下,根据公交车到达检测器时刻、检测器布设位置及交通流量等参数,预测出公交车前方车辆数及车辆消散时间,以公交车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公交优先信号配时参数优化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文中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为公交车准确提供优先配时方案,有效减少了无公交专用道交叉口的公交车延误.  相似文献   

11.
交叉口单点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发ITS背景下的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方法是从根本上改善公交车辆运行情况的需要。满足车辆固有的行驶时刻表是实施公交优先通行申请的重要依据,在本文控制策略中运用绿灯时间延长和相位提前激活两种方法,在兼顾其它车辆运行情况的前提下,给予晚点公交车优先的通行信号。论文最后以厦门市湖滨南路实际交通流量为依托,运用交通仿真方法验证了优先控制策略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公交行程时间可靠性入手,深入分析了公交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定义、计算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公交车辆行程时间可靠性特征分析,建立了考虑公交专用道情况下的车辆行程时间可靠性概念模型,并运用仿真软件Vissim对不同影响参数下公交专用道条件下的车辆行程时间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可以对公交优先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交叉口相位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交叉口公交优先是公交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保证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是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的相位设计将有助于求得最佳的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案。在交叉口相位设计过程中,不同流向的各股交通流的客流量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但大多数信号设计对这种差异并不重视。本文在十字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典型相位设计基础上,对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持以pcu为单位的通行能力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以人为单位的通行能力,减少人均延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预防客车超载的智能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预防客车超载的智能系统。系统的核心控制模块采用MC9S12DG256VPV单片机,并利用PLD204E圆板式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车内乘客数量,并根据车辆额定载客量对客车是否超载做出判断。若客车超载,则系统发出警报,若客车超载持续时间达到一定值,系统中的MC39IGSM无线通信模块通过GSM网络向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接收平台发送超载报警信息,同时单片机向控制开关模块发出指令,切断点火开关的电源,使客车熄火。本文还对系统的程序实现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5.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llows the use of more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provision strategies for real-time traffic management in a congested network.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personalized system optimum traveler information (PSOI) system under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which allows traffic system operators to fully optimize and coordinate individuals' trip plans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attributes, such as real-time location, value of time, allowable budgets for congestion tolling, and willingness to take detours. We also developed an efficient queue-based evaluation and solution heuristic algorithm using mesoscopic simulation models to solve for near-optimal PSOI strategies—route suggestions for each individual traveler. The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an account for different information users and provide predictive information that robustly accounts for potential decisions of other travelers in real time. Case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a test network and a real-world network, and the proposed heuristic algorithm is proven effective. Also, sensitivity analyses show that PSOI not only is an effective traffic management method in reducing average system travel time, but also potentially provides travelers with reasonable or even shorter travel times compar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 users. Furthe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even in mixed traffic, PSOI is able to shorten travel times for both users without information and users of other information types. Thus, PSOI is recommended by this article as an advantageous way for next-generation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dynamic traffic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模块化设计是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包括模块划分和模块组合。客车车身骨架按层次结构可分为六大高层次模块及若干低层次模块和构件。针对数目众多的模块及构件,建立编码体系和模块数据库。通过实例验证,模块编码和数据库能对模块和构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模块选择和组合的效率,充分发挥客车车身骨架模块化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元胞传输模型描述快速路出口和辅路的交通流运行,建立了包括交通流模拟模块、虚拟信号机模块和数据交换中心模块等在内的快速路出口辅路信号控制仿真系统。以北京市三环快速路蓟门桥东出口辅路信号控制系统为背景,在出口段存在通行能力瓶颈和不存在通行能力瓶颈两种实验条件下,分析了有无辅路信号控制和不同周期控制策略对系统延误和快速路出口延误的影响。得出辅路信号控制周期存在临界周期;辅路调节率控制相对基于周期的控制方式将产生更小的延误;在辅路出口不存在设计瓶颈时设置辅路信号控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