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丁坝的冲刷机理与影响丁坝局部冲刷的研究成果,以及现有丁坝局部最大冲深计算公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丁坝坝头附近床沙起冲流速为基础而建立的丁坝局部最大冲深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公式结构型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避免了在任何任何行近流速V,佛汝德数Fr或单宽流量q情况下,均会使坝头附近发生局部冲刷的弊病。验证资料表明:该式能够反映丁坝局部最大冲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丁坝的平衡冲刷及冲刷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完成长历时丁坝清水平衡冲刷试验的基础上,对丁坝周围局部冲刷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根据试验资料、由量纲分析提出了丁坝局部平衡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丁坝局部平衡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丁坝与水流夹角,丁坝边坡对丁坝局部冲深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3.
丁坝,导流堤基础冲刷防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冲刷机理及消能抗冲原理,结合大量模型试验和现场实际试验工程以及调查资料分析研究,提出了丁坝、导流堤基础冲刷防护措施和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公路路基频繁遭受水毁的现状,论述了丁坝配合护墙防护路基水毁的机理及优点,并介绍了几种丁坝自身的防护措施,作为今后工程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丁坝局部冲刷坑形成机理和最大冲深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波 《公路》1997,(1):9-12
根据丁坝周围的水流结构和河流动力学输沙原理,阐明了丁坝局部冲刷过程和丁坝稳定地形特征形成的原因,通过丁坝局部冲刷试验结果和地形特征分析,结合水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丁坝局部最大冲深的计算关系式,并通过收集的大量丁坝局部冲刷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推荐了计算式中的经验系数。  相似文献   

6.
丁坝(群)附近的局部流场变化是引起丁坝局部冲刷的根本原因。为认清丁坝附近的流场分布规律,运用二维水深平均k-ε紊流模型,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绕流丁坝附近流场的分布。结果表明,丁坝回流区长度随着坝长的增加而增加;直角坝头丁坝比圆形坝头丁坝具有更强的扰流作用;丁坝群对水流扰动作用不及单丁坝。这些结论对丁坝的防护设计和施工工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水力方程中考虑环流对方程的修正,局部水深突然变化引起局部阻力对方程方程的修正,同时输沙方程中考虑环流输沙,建立了适合于河流丁坝局部冲刷的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两坝局部冲刷计算,其最大冲深过程线与实验曲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双丁坝的布置会直接影响整治工程,对河床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较优的丁坝布置形式具有实际工程意义。通过水槽模型概化试验,测得不同工况下双丁坝周围流速的分布情况,并绘制不同条件下双丁坝周围流速分布图,结合理论分析,得到了流量、坝间距、坝长、坝头形式组合等因素对双丁坝周围流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结合格宾技术柔性系统的消能特性及其他工程优点,以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中临水路基防护工程为例,分析了在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中采用格宾型透水丁坝进行临水路基防护设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了格宾型透水丁坝在该工程应用中的设计要点,可供同类路基防护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蒋焕章 《公路》1998,(10):18-22,45
介绍我国公路部门近年来研究提出的几个导流堤、丁坝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对这些公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正意见,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导流提局部冲刷稳定深度计算公式。对如何使用试验资料制定计算公式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一、丁坝的性能与作用在河道与航道整治中,丁坝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整治建筑物。在公路和铁路建筑中,丁坝也常用来作为桥渡调治建筑物和路基冲刷防护建筑物。丁坝在公路路基冲刷防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丁坝防护路基冲刷的优点是防护长度大,相当于丁坝本身长度的3~10倍以上。采用丁坝配合其他路基冲刷防护建筑物,譬如挡墙、护坡、抛石、防水林与边坡植被加固等,将会更加合理和取得更为良好的综合防护经济效益。另外,采用丁坝防护路基冲刷,对于保证路基安全更为有利。当丁坝出现水毁时,如果及时进行抢险,将不会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和造成运输经济上的损  相似文献   

12.
平原河道险工护岸,采用砌石短丁坝来迎托水流、消杀水势,不使水流直接沿堤岸冲刷;并利用土工织物防冲、固岸保土;及柳条、草皮缓流落淤,三项相结合的预防措施达到单纯以丁坝护险相同效果,但节约投资39%。  相似文献   

13.
桥台的冲刷机理和冲刷深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水工模型试验观测和大量试验数据及图象资料,应用流体力学原理对桥台及丁绕流的流场和旋涡体系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桥台及丁坝冲刷的旋涡机理,发现并论证了决定冲刷的关键因素是天然河槽水力因素(弗汝德数Fr)和路堤及丁坝阻水因素(阻水面积Az或阻水长度LD)。根据本文和近年来国外发表的长历时平衡冲刷数据,应用图解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桥台及丁坝平衡冲刷深度公式。公式简明易用,并得到汛后工程实测资料验证。  相似文献   

14.
在雨季,特别是特大暴雨后形成大洪水,有不少城镇的街道、公路被洪水淹没,而汽车常常要通过漫水路面。在水中行车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车轮与水下路面的附着力下降,车辆稳定性变差;流动的洪水对汽车产生冲击,车辆易侧向移动,操纵性变坏;水下路况无法看清,通过时易发生危险;深水中,发动机电器系统易因进水而短路并进而引起发动机熄火,使汽车被困在水中等,这些都是水中行车的不安全因素。那么,汽车怎样安全通过漫水路段呢?  相似文献   

15.
高邮漫水公路穿越湖沼地区,地质条件差,生年在水中浸泡的时间长,本文叙述了高邮=郭集漫水公路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6.
根据道路工程防水夹层材料的特点与功能要求,提出其涂盖料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研制了涂盖料改性沥青;提出了防水夹层材料技术指标要求,研制了道路专用防水夹层材料产品;通过实体工程,研究该材料的应用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几种利用当地材料和非标准材料修筑低造价公路的技术以及混合式漫水小桥涵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科学地预测水平冻结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从冻结管周围土体与地层冻胀相互作用机理和试验现象出发,提出了冻结管周围冻结土体在地层约束作用下的2种不同冻胀模式;基于热传导理论得到了冻结锋面随时间变化的移动规律,进一步联合镜像法和叠加原理,推导了均匀冻胀模式和非均匀冻胀模式下水平冻结法隧道施工时多个冻结管共同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时空预测计算公式,并依托MATLAB软件编制了求解程序。结合工程实例,将理论解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此外,还针对隧道埋深、冻结壁厚度、不均匀冻胀性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冻胀模式计算得到的位移分布规律与实测值在整体趋势上基本相似,且实测值介于均匀冻胀模式和非均匀冻胀模式所得理论值之间,证明了所提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均匀冻胀模式与非均匀冻胀模式计算得到的地表最大竖向位移均出现在隧道中心正上方地表位置处,但不同冻胀模式下的隧道中心正上方地表竖向位移峰值有明显差异;当其他参数相同时,隧道埋深越浅,地表冻胀位移分布越窄而高,土体冻胀模式对地表位移分布影响越大;冻结壁越厚,地表竖向位移越大;不均匀冻胀程度常数越大,地表竖向最大位移也越大。建议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所提出的不同冻胀模式来预测水平冻结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以确保工程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9.
预制拼装桥墩体系(Pre-fabricated Concrete PierSystem, PCP)抗震性能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关键。为加快PCP在中、高烈度等复杂恶劣工程环境中的设计、施工与建造,首先综述了PCP节点连接的接缝形式、连接构造类型及典型工程示例,指出了PCP常用3种接缝形式和6种连接构造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其次,系统地梳理了PCP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连接条件下PCP的抗震性能,明晰了现有PCP抗震性能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最后,详细地论述了PCP抗震性能提升方法的研究前沿,探究了耗能延性构造的设置、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新型装配式节点构造设计以及新型混合预制桥墩体系的提出等PCP抗震性能提升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通过对装配式节点的合理设计以及薄弱区域的预处理,预制拼装桥墩体系的抗震性能能够达到“等同现浇”的设计原则。然而PCP在复杂恶劣工程环境中的推广应用仍面临以下关键问题:PCP既有节点连接方式、体系和改进措施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亟需归纳;新型节点连接方式、新体系和新型改进措施亟待提出,相关抗震性能有待验证;既有和新型PCP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尚需完善;适用于复杂恶劣环境的预制拼装桥墩设计、施工标准亟需制定。  相似文献   

20.
雷升祥  黄明利  谭忠盛 《隧道建设》2022,42(10):1663-1676
为探究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风险规律和演变条件,采用工程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城市地下大空间建设风险特征与分类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对城市地下大空间工程进行风险评估研究。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出城市地下大空间的定义,将其分为新建明挖单体地下大空间、新建暗挖地下大空间及网络化拓建地下大空间; 将城市地下大空间风险源分为地质、环境、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因素等,并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的施工风险源识别方法; 揭示了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风险独有的特征: 动态演变性、耦合放大性和高风险性;按照风险的表现形式对城市地下大空间风险进行系统分类。最后,基于指标体系法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城市地下大空间工程的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