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铁路网中一级二场编组站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如何提高一级二场编组站的解编能力进行了探讨,对一级二场编组站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改进意见。作者在设计实践中,首先在一级二场编组站头部采用了长短牵出线的设计,运营证明,采用长短线设计是提高头部解体能力的可行措施,并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长短牵出线的设计方法。为了解决一级二场编组站尾部能力不足和作业条件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尾部拉直和采用编发的设计及布局,以及提高尾部能力的其它的设计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哈密地区货流、车流及哈密东站在路网上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哈密东站的作业量,结合运量增长特点、工程条件及车站作业特点,重点研究了哈密东编组站3种站型布置方案。经综合分析比较,推荐哈密东站平面布置方案按二级四场站型规划,近期按一级三场站型实施。  相似文献   

3.
编组站是铁路技术作业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车流组织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编组站建设或改造投资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其站型选择进行慎重考虑。实际运转作业中,单向系统与双向系统各有优缺点,同时,编组站的布置还要受到很多技术因素的制约,因而,仅仅依靠简单的定性对比分析来确定站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定量比对研究,构建站型选择的量化标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着眼于确定单双向系统选择的技术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定量研究反向改编列车对单向系统及折角车流对双向系统各自的影响,从车流结构角度得出影响选择的技术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单向三级三场和双向三级六场为代表,构建能力约束条件下的典型单双向系统的择优比对模型,并通过徐州北编组站进行实例验证,从中看出,从车流结构入手,根据各种车流在编组站所消耗总费用的高低来进行站型选择不仅切实有效,而且经济科学,同时,这也为全面定位编组站的规模和布局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4.
徐州北站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液压绳索牵引推送小车调车设备的编组站,自小车使用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文献报道有关绳索牵引推送小车对钢轨受力影响的研究。本文从现场试验、实验室静态测试、疲劳试验及理论计算,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了在目前的运营条件下,编组场的轨道结构受力状态是安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调车场尾部咽喉区优化设计是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调车场尾部咽喉分解为尾部进行区和尾部线束区两大部,并分别对其进行设计,同时介绍了一种自由计算机自动识别和提取尾部咽喉区连接关系图中图形信息的方法,使优化计算与图形生成可自动,连续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切地描述编组场尾部货车溜放的运动规律,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溜器的安装方案提供依据,根据车列纵向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车列溜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纵向力,采用面向对象模块化设计方法编制了编组场尾部货车溜放仿真软件。本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实时模拟各种工况下货车溜放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际轨道交通中间站布置图型与铁路中间站及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图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了各类城际轨道交通中间站的布置图型。首先通过比较分析铁路中间站及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标准布置图型,得出城际轨道交通车站的标准布置图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城际轨道交通中间站技术作业的不同,分析城际轨道交通中间站的配线设置,得出各类城际轨道交通中间站的布置图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和主控计算机的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及通讯模块,实施车辆编组站微机调度管理系统.单片机一方面通过光电耦合器检测轨道信号、信号机与转辙机状态信号,并将该信息通过RS232串行口上传到主控计算机;另一方面接受微机发出的控制指令对信号机和转辙机实施实时控制.利用VB开发了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该系统接受调度指令,根据现场状况按照6502电气集中联锁逻辑关系和规则向单片机发出控制指令,从而实现了对驼峰、编组场及出发场的微机联锁控制.该系统在车辆编组站沙盘上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间窗的大型编组站取送调机作业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拥有大型货场和大量专用线编组站各项取送、调移作业占用取送调机时间的基础上,将有时间窗的车辆调配问题变成了有具体的开始时间的问题.同时利用图论法解决了车站某一阶段某一调车区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问题.达到了提高取送调机效率,减少作业车在编组站货场、专用线及编组场停留时间,优化调车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汾河六塔三索面矮塔斜拉桥的设计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临汾南外环汾河大桥是临汾市城南一级公路上的一座大桥,从建设条件出发设计了适合本桥特点的桥型方案,并从桥梁整体结构、拉索布置、拉索锚固和抗震设计等方面对设计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编组站运营效率、保证路网畅通,从编组站解体-编组系统堵塞现象出发,在空间与时间上对其堵塞程度进行研究。结合ICP算法思想,在二维空间对编组站负荷变化曲线进行分析,计算各子系统延误时间,并通过服务机构可休假的排队系统模型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以重庆西编组站为例进行堵塞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间负荷变化有传递趋势;在时间上,车站系统有阶段性堵塞现象,各子系统的负荷程度较高,车辆在进行技术作业的过程中延误时间较长,不利于铁路运营组织的持续发展。该方法的提出,为编组站堵塞现象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编组站初始配流方案有时难以保证每一出发列车满轴正点出发,此时要对解编顺序进行调整.在调机能力限制的前提下,将编组站划分为解体和编组两个子系统,结合工件加工排序问题对编组站中各项作业时间、发车间隔时间、等待发车时间以及各个时间参数间的关系进行图解推导,得出解编顺序局部调整时要满足的条件以及调整后对列车能否正点出发造成的影响,进而得出局部调整方案.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该方法进一步验证,说明这种结合已有车流解编方案进行局部调整的合理性,从而最大程度使得列车满轴正点出发.  相似文献   

13.
结合铁路编组站现场实际,对编组站作业安全进行系统分析,从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分析编组站作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建立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基于物元分析的编组站安全评价模型,应用编组站实际数据,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为编组站作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提高编组站解体作业效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列车到达至推峰解体整个作业流程出发,分析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和解体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解体作业效率的措施,对提高编组站的服务水平、保证编组站的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统计模拟法对编组调车中车辆占用各分段线的状况,进行了3300次试验,得出(?)分段线可负担1.25个到站的结论。并提出了在具体设计时用统计模拟法确定箭翎线式辅助编组场分段线数量和各段容车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地铁站后单股道折返布置图以及作业流程、时间参数分析,得出了站后单股道折返的时间组成要素和计算公式,以及站后单股道折返的折返能力计算方法。最后分析所述计算方法的不足以及加强折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速铁路逐步成网,普速铁路的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铁路运输系统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需要重新协调。对于编组站能力的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定值"形式及"刚性"协调策略,不能有效揭示子系统的匹配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编组站能力的波动性及动态适应性,以系统静态、动态协调为目标,构建了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协调模型,并通过引入缓冲算子的功效系数法对多目标函数进行简化,利用区间占优及区间分析理论对目标函数与困难约束中的不确定性区间参数进行处理。基于双向三级六场编组站设置算例参数,并通过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当车站上行系统列流量为136列、下行系统列流量为130列时,能够达到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协调模型的最优状态,证明所用方法是一种研究编组站子系统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编组站配流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组站配流是阶段计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路网性编组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编组站站型对车流组织的影响,着重探讨了配流计划与调机运用的关系。根据出发列车车流来源的确定性程度,将出发车流来源划分为A、B、C三类。从编组站配出发车流来源的确定以及到达列车解体顺序的确定,流问题的三个方面入手,即出发列车编组顺序的确定、利用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了配流问题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汽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某款高级轿车的简化模型进行了3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在2种车速下,未加装后扰流板和加装各种攻角的后扰流板汽车的气动特性,得出了后扰流板攻角对汽车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比较了后扰流板不同攻角工况下尾部的外流场,并分析了加装后扰流板后对汽车尾部流场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以铁路货运网为基础,构建了铁路地理网和铁路运输网,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编组站的布局特征,研究得出了编组站的度、介数、脆弱性、出入度与出入强度、强度相关性等网络指标。基于铁路地理网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编组站的平均度为 4.36,介数与度是正相关的,丰台西、山海关、向塘西等编组站的脆弱性较为突出。基于铁路运输网的统计结果显示,编组站的平均入度为 11.3,平均入强度为 3331.7,平均出度为 11.2,平均出强度为 3478.9,入强度与入度、出强度与出度均呈现正相关趋势,编组站强度相关性研究显示铁路运输网属于非同类混合网络,出入强度较高的编组站倾向于与其他出入强度较低的节点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