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客运专线列车轮对内侧距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轮对内侧距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轮轨关系影响方面的部分试验研究结果,重点以我国既有线固定辙叉道岔为例,从是否计入测量位置对轮缘厚度的影响,分析不同轮对内侧距通过道岔有害空间的问题,并就轮对内侧距变化后对机车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影响开展滚动台试验研究,对轮对内侧距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为我国客运专线列车轮对内侧距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轮对状态在线检测系统.其采用CCD(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获取激光照射在踏面上的图像,通过图像识别、特征提取、数据处理等,获取轮缘高度、轮缘厚度、轮对内侧距;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轮辋宽度、轮对直径;采用电磁超声探伤技术对轮对踏面及近表面缺陷进行探测,具有准确、实时、快速等特点,可满足车辆段修现场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内侧减速顶对调车机车轮缘顶部的磨耗,研制了适合内侧减速顶编组场上的调车机车采用DJND型轮缘踏面外形。该外形比TB型车轮有很大改进,轮缘顶部、内侧面、外侧面、轮缘根部、踏面等部位的形状及轮缘高度、轮缘厚度进行了合理设计,从而大大延缓了减速顶对轮缘顶部的磨耗和钢轨对其它部位的磨耗,制定了DJND型车轮安全可靠的运用限度,主要是补充了轮缘高度和尖点避开距离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200 km/h速度等级B_0-B_0客运机车跨线运行安全性,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该机车动力学模型,在不同轮缘厚度标准踏面的使用及客运专线轨距和轮对内侧距公差极限条件下,选取4种轮轨间隙极限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轮轨间隙极限工况下,该机车的横向稳定性,直线和曲线通过性能均可以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随着轮轨间隙的增大,该机车的动力学性能尤其是横向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轮对内侧距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国内外轮对内侧距方面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车轮踏面形状、轨距和钢轨轨头形状的情况下,进行单纯改变车辆轮对内侧距的滚动台试验研究,分析等效锥度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保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相同的情况下,增加轮对内侧距有利于改善轮轨关系和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②在车轮踏面形状、轨距、钢轨轨头形状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改变轮对内侧距,必然会导致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机车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对于我国目前采用的车轮踏面形状、轨距、钢轨轨头形状而言,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0 mm,将导致轮轨接触等效锥度的增加,从而降低车辆的运动稳定性临界速度。③轮对内侧距的选取与车轮踏面形状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改变轮对内侧距以后,必须根据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变化重新对其进行综合优化,确定合适的车轮轮缘踏面外形。  相似文献   

6.
轮对内距尺是测量铁路机车车辆轮对内侧距离的专用计量器具,测量范围为1 345 mm~1 365 mm。使用时将定位钩放在车轮轮缘上,内距尺的固定测头和活动测头分别靠在被测车轮内侧,寻找读数拐点,读数最小值则为轮对内距值。使用专用检具对轮对内距尺校准,并对测量结果开展不确定度评定,以给出车辆轮对内距测量值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嘉兴市一高铁段邻近施工工程为背景,选取沿线3个典型断面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河道开挖、弃土堆载对桥墩和承台的竖向位移、横向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道开挖施工和弃土堆载的影响范围受堆土尺寸影响明显,表现为堆土的高度和宽度越大,弃土堆载的影响范围越大;在堆土距桥墩最短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堆土宽度对桥墩位移的影响小于堆土高度;桥墩和承台的竖向位移、横向位移均随堆土距桥墩距离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
从京津城际铁路CRH3C型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现象入手,分析了报警的产生原因,同时结合京津城际CRH3C型动车组运行特点,总结了轮对轮缘偏磨发展的趋势,探讨了轮缘厚度差值对横向加速度报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轮缘偏磨和等效锥度的正相关性,提出了通过控制轮对轮缘厚度差值、对钢轨打磨等减少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轮对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需检测的数据 ①轮径A;②轮缘厚度B;③踏面磨耗C;④轮辋厚度D;⑤轮辋宽度E;⑥擦伤深度F;⑦轮对内侧距G;⑧轮座轴径H;⑨轴头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0.
扣件间距对无砟轨道动态轨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车辆的蛇形运动致使车轮轮缘与钢轨内侧面相接触,产生较大的横向力,引起轨距的动态扩大.扣件是阻止钢轨相对轨道纵横向移动的联结零件,扣件间距是影响轨距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列车运行产生的动力响应,分析了扣件间距对轨距扩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扣件间距的增大,动态轨距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电力机车轮缘磨耗问题,提出了加装转向架横向连接装置的办法。着重介绍了为解决设计中限界问题而采取的两个措施。横向连接装置可在不改变机车原有总体布置的条件下安装使用,具有显著的轮缘减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综合叙述了统一轨距、更换重型铜轨、降低和放宽轨道维修标准和容许偏差等地轮轨相互作用和轮缘磨耗的影响,分析了说明车轮踏面坡度和游间在机车车辆曲线通过中的作用 ,在上述基础上,作者建议统计和积累有关数据、建立专用数据库、掌握发磨的发展趋势,修复地轮缘并淬火硬化,人工或自动润滑轨道等方法来减小磨耗。另外,文章详尽地给出了在线路直线区段和不同半径的曲线区段上应该采用的轨距,轮对内侧距离、轮缘厚度、轮瀑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模态叠加法建立了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轨道梁布置方式、曲线半径和跨度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单线桥曲线段时,不同轨道梁布置方式对车桥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单线桥曲线段轨道梁布置在曲线内侧可同时降低车辆和桥梁结构的横向位移;轨道梁跨中横向位移随跨度和曲线半径增大而增大,导向轮径向力可抑制轨道梁因受车辆重力作用产生的横向变形;为减小车辆与桥梁结构的横向位移,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小半径曲线段桥梁跨度宜为15 m。  相似文献   

14.
车轮磨损是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的一大安全隐患。提出了一种基于2D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列车轮对尺寸在线测量的新方法,阐明了该测量方法的系统构成及在线测量原理。系统由两组激光位移传感器和两组激光对射开关组成,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轮对外形轮廓线,然后根据踏面几何关系得到轮缘高、轮缘厚尺寸值;提取同一车轮通过该在线测量系统时传感器输出的各时刻轮缘顶点坐标,经时空还原将轮缘顶点变换到同一时刻的轮缘顶点圆上;通过最小二乘拟合圆得到车轮直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轮对尺寸在线测量系统能满足轮对尺寸的现场实际测量要求,为轮对尺寸在线非接触式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不足位移对高速道岔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道岔不足位移对高速行车的影响,根据高速道岔、列车的结构特点、力学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以高速列车直向350km/h、侧向80km/h通过350km/h客运专线18号无砟道岔为例,分析不同不足位移情形下车辆和道岔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尖轨、心轨不足位移对列车动轮载、钢轨动应力影响较小,对轮缘力、车体横向加速度、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影响较大;不足位移会严重影响高速列车直、侧向过岔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影响高速道岔正常工作状态;牵引转换设计时,应严格控制道岔尖轨、心轨不足位移。  相似文献   

16.
马进 《铁道车辆》1998,36(3):11-12
旅客列车提速以后,由于车速加快,车辆横向冲击加剧,导致部分转向架构架与轮对横向对中性较差的车轮偏磨,轮缘出现锋芒,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了横向对中性差的原因,并制定了优化横向定位参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跟端由弹性可弯结构代替既有活接头结构的新型50 kg·m~(-1)钢轨9号道岔尖轨,采用ANSYS软件中具有变截面特性的BEAM188三维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4种尖轨牵引点动程对密贴尖轨不足位移、斥离尖轨扳动力和斥离尖轨弯曲应力的影响,以及在8个不同位置分别设置连杆时密贴尖轨不足位移的分布规律、斥离尖轨扳动力幅值和斥离尖轨轮缘槽宽度,研究新型尖轨的转换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牵引点动程增加,新型尖轨斥离时轮缘槽宽度、扳动力和弯曲应力近似呈线性趋势增加;为使轮缘槽宽度满足限值要求,新型尖轨牵引点动程取160 mm时,扳动力峰值小于3.5 kN,与既有转辙机性能匹配良好;在距尖轨尖端2.25~2.85 m位置处设置连杆,能够有效控制新型尖轨密贴时的不足位移,并保证轮缘槽宽度满足要求。新型尖轨参数设计合理,转换特性良好,具备取代既有尖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运用于内侧减速顶区调车机车轮缘踏面严重磨耗的原因,介绍了为减缓这种磨耗而设计的DJND型轮缘踏面外形的主要参数和技术特性,提出了与该外形相适应的运用限度。计算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外形可使内侧顶区轮缘顶部磨耗问题得到根本改善。踏面磨耗减少50%,补充的运用限度考虑了安全,磨耗,节约轮箍材料诸方面的因素,整体上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限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轮缘润滑对车轮磨耗的影响效果,对国内某地铁线路安装轮缘润滑器的列车和未安装轮缘润滑器的列车的车轮磨耗进行了跟踪测试。结果表明,该线路地铁车轮轮缘磨耗分布在-40~-30 mm位置范围内,主要集中在轮缘根部,踏面磨耗分布在-30~60 mm位置范围内;轮缘润滑对车轮的轮缘厚度、轮缘高度及踏面磨耗速率影响较小,且对踏面为LM30的拖车轮缘磨耗速率的影响也较小,但能极大地减缓踏面为LM32的动车和拖车车轮轮缘磨耗。仅在动车上安装轮缘润滑器时,减磨效果能达到24%,而在整列车(包含动车和拖车)安装轮缘润滑器时,减磨效果则能达到36%。针对所调查的地铁线路实际情况,建议整列车均保留轮缘润滑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转向架横向连接装置在SS3电力机车上的装车试验运用的条件、试验情况及对轮缘的减磨效果、优点和铁道部组织鉴定的鉴定结论,为探讨电力机车轮缘的减磨途径、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