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贺佐跃 《铁道学报》2024,(3):137-144
针对我国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和机场填方等工程具有严格的压实度要求,而考虑孔隙比的冻胀弱敏感性土冻胀影响研究尚未有系统性的理论分析,采用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冻胀弱敏感性土的孔隙比与渗透系数和未冻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考虑孔隙比的修正PCHeave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孔隙比与冻胀量、冻结深度和冻胀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试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比与冻胀弱敏感性土的未冻水含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冻胀弱敏感性土的冻胀量和冻胀率均随孔隙比先增大再减小,即存在一个最不利孔隙比使得冻胀量和冻胀率均达到最大值;冻胀弱敏感性土的冻结深度随孔隙比增大而逐渐增大;若仅考虑孔隙比对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冻胀量和冻胀率均随孔隙比显著增加,若仅考虑孔隙比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冻胀量和冻胀率均随孔隙比减小,但减小幅度很小。冻胀弱敏感性土通常被认为不能产生显著冻胀,在一定孔隙比下也能产生较大冻胀,同时考虑孔隙比对饱和渗透系数与未冻水含量的影响要更合理。冻胀弱敏感性土的冻胀不能忽略孔隙比的变化,与试验结果对比,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孔隙比对冻胀弱敏感性土的冻胀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膨胀土结构的分形行为,推导了膨胀土颗粒粒度的分维、颗粒质量的分形、孔隙分布的分维、孔隙表面分维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验证,所获得的分析结果为铁路膨胀土路基稳定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桩土应力比是反映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重要参数,利用国内最新研制的三维大型模型试验台,进行了7组模型试验。试验分析了荷载、桩长、褥垫层厚度、加固区土体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并根据试验数据经线性回归得到桩土应力比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5.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桩土应力比是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时的重要控制参数.根据公路路基现场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带格栅褥垫层不同位置处搅拌桩桩顶及桩间土的应力变化、桩顶和桩间土的沉降规律,总结了路堤施工过程荷载的传递规律,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固结压力对泥岩填料孔隙分布以及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影响,以非饱和泥岩填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试验分析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的土体微观孔隙分布,探究孔隙随荷载的演变规律,并结合毛细原理提出基于压汞实验计算SWCC的方法。结果表明:土体中收缩孔隙的存在使得进-退汞曲线表现出显著的滞回性,且瓶颈效应使得压汞试验中土体小孔隙分布密度偏大,大孔隙分布密度偏小;选择分形曲线的转折点作为泥岩填料孔隙划分界限,可将其孔隙划分为5个部分,孔隙含量的变化以大中孔隙体积被压缩为主,小微和超微孔隙几乎不受固结压力的影响;干密度为1.5 g·cm—3时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可采用对数曲线表示。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对HEWLETT极限状态土拱效应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土工格栅加筋垫层拉膜效应的分析,推导出路堤下带帽控沉疏桩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实例表明,精度满足工程要求。最后分析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效果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CFG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荷载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沪高速铁路凤阳试验段用CFG桩网结构处理地基的实测数据的基础上,获得了柔性基础下桩帽顶、桩帽间土、四桩帽间形心处的应力及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和固结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桩土荷载分担比随固结时间的变化特性.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在荷载一定的情况下,桩土应力比随固结时间的变化不大;桩土应力比均值在4.0左右,地基土分担了约45%的路堤荷载.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高速铁路路堤下CFG桩网复合地基设计的参数取值提供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市某铁路车站附近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确定场区地下抗浮设防水位,并对地基基础及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无砟轨道路基面防水层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基床表层防水用沥青混合料为SAMI混合料。在归纳水工、建筑、铁路等工程用沥青混合料特点的基础上,阐述沥青混凝土用于路基面防水的优良特性。同时,对设计级配曲线偏级配范围上限、中值和下限的3类典型级配的混合料开展室内试验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混合料空隙率和渗透系数随沥青用量的变化规律,提出1%~3%可作为路基面防水的SAMI混合料空隙率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3.
北京新机场选址背景下的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网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铁"联运的角度考虑,北京新机场的进场轨道交通优化组织依赖于两方面的运作机制:一方面是综合交通管理体制的理顺,尤其是铁路部门和民航部门决策层面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是民航、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行业之间的技术层面协作机制(强化为决策层提供技术支撑的横向协作尤为重要).如何针对北京新机场和高速铁路总站的规划建设,最终为决策层提供稳健而具有前瞻性的区域轨道交通规划方案,是当前京津冀地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讨论了北京新机场进场轨道交通组织的原则,分析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引入机场的可能性及其运行特性;借鉴国外的经验,剖析在京津冀核心区并行设立机场和高速铁路总站的区域轨道交通优化组织思路;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网络与区域机场体系全面对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在役铁路隧道在通车之后隧底脱空病害的问题,采用有限元理论,建立隧道脱空区域在围岩压力与25 t轴重列车动载作用下的数值计算模型,主要研究80 cm与40 cm脱空宽度分别距隧道中心线0,80 cm与160 cm时脱空区域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围岩压力下,脱空区域中线上壁和外侧顶角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及内侧顶角中产生压应力,其中压应力对脱空的宽度更为敏感;同时施加列车动载作用时,脱空区域上壁出现了竖向动应力与横向拉应力,得到了脱空区域力学指标的最大响应值及其出现的具体位置,宽度的增加对脱空区上壁横向拉应力更为显著,上壁横向拉应力增幅超过200%,竖向动应力增幅达50%。因此,隧底脱空区周围应力分布复杂,拉应力与压应力在脱空区域同时存在,应力突变严重,对脱空现象应及时组织处理。  相似文献   

15.
地铁站域周边地下公共空间建设和利用呈现功能复合化、交通流线一体化、空间形态多样化、环境体验人性化的趋势。通过实地体验和问卷调查,对商业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办公聚集型这3类北京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的业态布局、联结方式、安全防护、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体验性分析,并归纳总结现有问题。提出地下空间一体化、地下停车系统共享化、步行系统整合化、环境导向精细化四方面优化策略,完善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体系,使其朝着更加人性化、整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机制砂颗粒粒形特征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球形度比”的概念,对精品机制砂的粒形控制指标特征进行了评价。精品机制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除尘设备和整形设备。精品机制砂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粒形良好、有效控制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等。精品机制砂的粒形宜采用球形度比0.8及球形度比0.7两个指标同时控制,1类砂和2类砂均可用于混凝土,3类砂仅用于砂浆。结果表明:采用球形度比来表征精品机制砂的粒形特征是比较合理的,健全了精品机制砂的技术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为推广精品机制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分析与总结,对于提高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北京轨道交通各条线路的客流成长规律,其中重点分析2007年以来每开通1条新线对既有线网、线路、所涉及车站的影响;分析线网客流特征,主要包括分析各线上下车量时空分布规律、乘坐距离分布趋势、换乘客流时空分布规律、高峰小时客流特征及不均衡性、断面流量特征等;从目前的客流特征出发,分析线网规划、工程设计、运输组织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而市郊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影响很大。为了给上海都市圈市郊轨道交通网规划提供启发,选择了与上海有可比性的东京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较深入地剖析了东京都市圈市郊轨道交通的供需特征;分圈层比较了东京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的相关统计数据,得到了东京都市圈郊区圈层的4类轨道交通的长度及放射线、周向线的供给分布特征和郊区圈层的径向、周向及过境出行需求特征,以及供需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启示,对上海都市圈市郊轨道交通网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中洞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浅埋暗挖隧道中洞法施工技术,对地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于三拱两柱暗挖车站的施工,该方法对控制地表沉降是可行的.如何确保初期支护安全形成,如何采用长大管棚技术,如何有效解决残余水对地下工程影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0.
结合北京地铁新线工程建设,介绍浅埋暗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浅埋暗挖技术应用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