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通出行诱导系统下的路网动态交通分配是进行交通出行诱导方案分析、评价的基础。本文主要考虑交通控制与诱导信息对路段阻抗的影响和出行者对交通诱导信息的接受程度,给出了两种准动态交通分配的策略:修改了出行路径阻抗和改变了出行路径选择。并基于常规非平衡交通分配,通过OD需求量“全有全无”方法,实现了OD变需求影响下的多时段连续准动态交通分配。最后,通过示例路网,验证了所研究的分配策略与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动态交通分配能反映路网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交通需求的时变性等典型交通流动态特征,比静态交通分配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在简要介绍动态交通分配的重要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动态交通分配区别于静态交通分配的六个典型特征:因果性、先进先出原则、路段状态方程、路段流出函数、路段特性函数和路段阻抗函数。从路径选择准则、路径走行时间定义、出行者出行选择假定、动态网络交通流模型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分类进行综述性研究,分析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总结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为动态交通分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交通组合模型在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组合模型是将传统的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步骤中的两个或多个步骤组合起来,建立新的模型.文中在比较常用的组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分布与交通分配组合模型,将交通分布中的重力模型和分配中的用户平衡模型组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熵模型,模型满足UE平衡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该模型在软件TransCAD中的应用,并指出了组合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交通分布-交通分配组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交通规划实践中,交通分布和交通分配问题作为“四阶段预测模型”各自独立,尽管两个问题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交通分布-交通分配组合模型,来反映这种反馈.文中介绍了Evans模型,并说明了逐次平均法求解模型的步骤,最后用算例说明了具体算法.这种方法完全可以用Microsoft Excel计算,计算方法简单,可以为组合模型的求解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分布式并行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交通分配是智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核心理论模型。计算机模拟是求解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分布式并行算法,以求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能够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时调度和运营方面得到应用。并且,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技术,本文给出了该算法的实现框架和流程。提出的模型可以作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和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核心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遗传思想为基础设计了新的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动态交通分配问题,对遗传操作中的选择、交叉、变异算子进行修改,同时采用了模拟退火收敛准则,克服了传统遗传算法早熟收敛的弊端,并提高了全局寻优能力。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提高了该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对离散时间随机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严格论证,证明了可行路径流为m重交通状态空间(SF^m)中的不可约非周期齐时马氏过程,并给出了其稳态分布及其均值表达式,为研究和应用该模型及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动态交通分配(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DTA)理论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技 术基础之一,也是当前交通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离线的交通规 划及政策评估和在线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本文首先回顾了DTA理论5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 了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其次介绍了DTA问题的两个基本构成:出行选择准则 和交通流传播模型,指出这两个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走行时间函数(或阻抗函数)来关联,并总结了 DTA 问题中主要的出行选择准则、主要的交通流传播模型、重点关注的交通行为、走行时间函 数。依据出行者的出行选择内容、交通状况掌握、出行需求弹性、出行决策时间跨度以及用户类 型等对动态交通分配问题进行分类,并详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之间的差异。 进一步,介绍了DTA问题主要的解析模型,依据时间是否连续和使用的决策变量分别对DTA模 型进行分类,并总结了不同类型DTA模型的主要优缺点。介绍了不同出行选择准则下DTA问题 的主要求解方法,并评述求解方法的收敛性、效率等。此外,还概述了DTA模型在交通规划、交通 政策评估、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DTA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DTA 理论和方法可以在5方面取得突破:动态网络加载模型的高效计算方法和性态良好的动态阻抗函 数,大规模交通网络上DTA问题的有效求解算法,超级网络上基于活动链的DTA模型,DTA模型 在交通管理与控制中的应用,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DTA模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对离散时间随机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严格论证,证明了可行路径流为m重交通状态空间(SmF)中的不可约非周期齐时马氏过程,并给出了其稳态分布及其均值表达式,为研究和应用该模型及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常用的非平衡算法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通过摸索国际上流行的商业交通模型软件中的平衡分配模型算法步骤,推荐一种算法相对简单的用户平衡算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针对交通流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动态规划思想提出了交通流预测与分配的方法。考虑路段容量对交通分配的影响,建立了路网流量预测和分配模型。为了保持并充分利用传统网络模型的性质和特征,引入惩罚函数,将容量约束条件转换到目标函数中,使模型符合传统均衡网络流结构。将凸规划法作为一个子过程植入惩罚函数,得到模型的求解算法。控制策略上采取预测控制、反馈校正和滚动优化的方式。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一步阐述模型和算法的应用,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为交通流预测和分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各种影响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约束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原理,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最后给出该模型的主要算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部分为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其基础则为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因此建立用于诱导路径选择的动态交通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将有助于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交通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各种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确切地描述离散时间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中各离散时段分配时的路网阻抗特性、更合理地反映各时段分配过程中出行者的出行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散周期OD量和差额OD量、分阶段分配的梯阶分配思想,它考虑了各离散时段分配前路网既有剩留交通量对后继离散时段OD用户出行选择的影响,更符合实际. 通过融合相继平均法,设计了梯阶分配算法,并据此对数据结构做了适应性补充. 示例路网下新算法与相继平均算法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算法分配结果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交通中的动态现象,仿真度更高.
最后给出了梯阶分配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交通突发事件极易造成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尽快制定与实施交通应急疏散方案。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蚂蚁算法优化的多目标交通疏导分配方法,通过蚂蚁算法寻求最优路径,并综合考虑多个目标影响因素,运用多目标交通分配模型生成交通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疏导分流方案。通过示例仿真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整个路网的运行效率, 建立了一个非线性规划模型, 进一步得出相应的非线性模糊规划模型, 根据相邻交叉口交通流大小和方向的不同, 通过动态模糊控制手段, 采用弹性信号周期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合理地动态分配交叉口信号相位。驾驶人通过对路径察觉, 获得最小察觉阻抗路径, 并与智能交通系统提供的各路径阻抗进行对比, 选择最大满意度的路径。分析结果表明: 动态模糊控制和模糊决策法与最短路径法的交通流分配结果基本一致, 模糊最优控制使得信号交叉口的控制效用提高50%以上, 且动态模糊控制和模糊决策法更能反映人的行为, 是一种有效的交通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深入剖析应急交通与常规交通在动态交通分配要求的异同,将应急时空需求分布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联系起来,提供可行的公路应急交通疏散动态分析方法.首先,根据应急期限要求建立公路交通疏散需求的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得到分时段OD矩阵.其次,借助DYMIN双层规划模型,对分时段OD矩阵进行动态交通分配得到各路段的分时初始阻抗,同时为在路径选择中体现事件扩散对路段阻抗的影响,通过定义事件惩罚函数来修正路段阻抗,引导车辆选择受事件影响程度低的最短路径进行疏散.最后,基于TransModeler 软件进行反馈式仿真,比较事件惩罚函数运用前后的公路应急交通分配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静态交通分配反映路网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等典型交通流特征,是交通规划方案评价和路网分析的重要方法.文章在介绍交通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对静态多路径交通分配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总结了静态多路径非平衡交通分配法的关键问题,分别对路阻函数及路权的计算、有效路径的定义、路网最短路算法、分配算法流程设计4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静态交通非平衡分配法存在的不足,可为交通分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