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内汽车集团中,同时与两个跨国汽车巨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恐怕只有上汽一家。对上汽集团来讲,与两大互为竞争对手的通用和大众的合资无疑已经取得超出预期的成功。正因为有了通用、大众这样的合作伙伴,这家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才得以迅速成长。上汽集团掌握着两家合资公司一半的经营权,分享一半的利润。  相似文献   

2.
《时代汽车》2011,(5):94-96
奉行实用主义,无疑会大大缩短纳威司达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时间。不过,对于纳威司达而言,与江淮的合资究竟何时才能顺利获批,从而踢出进入中国的"临门一脚"呢?这一点,将直接关系到这家北美卡车与发动机巨头在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跨国汽车巨头由世纪之交的“6+3”格局演化为今天的十大跨国公司:通用、福特、丰田、本田、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PSA(标致-雪铁龙)、宝马、雪诺-日产、现代。十大汽车集团都已经进入中国合资生产。  相似文献   

4.
慧聪 《时代汽车》2009,(6):98-100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一段时间陆续浮出水面的商用车合资合作项目中,外资曾经坚持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合资企业从使用洋品牌、生产洋车型发展到中外双方共同经营中方品牌,联手进军国际市场。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在以往的合资合作中,跨国巨头又有哪些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独家获悉,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商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与北美商用车及发动机生产巨头纳威司达公司(Navistar)将在中国市场联合出击,与江淮汽车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  相似文献   

6.
马爽 《汽车情报》2005,(23):14-17
在国内高档轿车行业短短数年的发展历程中,2005年无疑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年:一方面,高档轿车三款新产品——凯迪拉克、荣御、皇冠均在一年内上市,北京奔驰高档轿车合资项目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准,跨国汽车巨头对国内高档轿车市场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在国内高档轿车市场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7.
每周要闻     
《汽车与配件》2012,(39):10-17
把主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总编点评罗锦陵《轿车情报》《汽车与配件》"技术与市场"专题"技术与应用"专题"制造技术与材料"专题"产业经济报道"专题"商用车与发动机"专题"新能源汽车"专题可以这么说,因受一个跨国车企只能在中国建立两个合资企业的限制,除小众车型之外,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版图中,几乎已经没有新合资项目的落脚之地。过了轿车合资热之后,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中国汽车界的朋友们交流欧洲及斯堪尼亚卡车的话题。我们知道,众多的国外卡车巨头如今已经纷纷在中国设点,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更多的还是跟国内主机厂合资。斯堪尼亚是瑞典一家十分个性的卡车巨头,在中国一直坚持不合资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逐渐成熟.各个跨国汽车巨头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被迫拿出以往只在发达国家才投放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例如大众就拿出了其看家宝贝——FSI发动机。  相似文献   

10.
王亮 《汽车与配件》2007,(28):36-37
乘用车的汽油机市场,在整体技术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跨国巨头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引进越来越多的先进发动机技术到各自的合资厂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Q: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历来是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同台竞技,此前都是合资品牌占多数,今年来的自主品牌数量最多,占40%。请对比评价下自主品牌发动机与合资品牌发动机?发动机的开发,跟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样的,有一个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开发的过程。随着我们整个汽车工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发动机的研发能力也在增强,跟合资品牌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现在自主品牌好多优秀发动机产品,一点也不比全球的发动机差。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汽车产业是由技术引进而得到发展的新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以一汽“解放”牌卡车的投产而宣告诞生的。也就是从原苏联汽车工业向我国技术转让开始的。而随后“三十年一贯制”的技术停滞,并不是合作的必然,而是我国计划经济的结果。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背景下,采取了走中外合资的路子,吸引跨国汽车公司到中国来,使汽车产业形成了合资热潮。在以后20年间,跨国巨头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与国有汽车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管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产品,国际配套的市场渠道,在我国境内建立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出与国际上同时代的产品。在中外合资中我们又是采用引进技术,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经营经验,在较短的时间里,用较低的成本,承接到跨国公司长期积累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使汽车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使我国汽车的生产技术跃上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蔚青 《城市车辆》2007,(11):19-19
10月31日,中国第一家生产大功率缸内直喷压燃气体机的合资公司——潍柴动力西港新能源发动机有限公司在潍柴诞生.这个以领先于世界先进的高压直喷技术为核心的合资公司,将专门生产大功率重型汽车和城市公交车用新能源发动机.它是由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西港创新公司、香港培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的.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大功率新能源绿色发动机的先河.目前,工程项目已破土动工,一期投资2000万美元,设计纲领年产1万台新能源车用大功率高速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何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环境,如何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是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1我国汽车工业合资合作概况近年来,面对中国这个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汽车核心6 3跨国巨头蜂拥而至。目前,世界汽车产业排名前10位的汽车集团无一不在中国建有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在中国有代表性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见表1。此外,外国…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发动机公司走向联合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康明斯公司,新荷兰(New Holland)公司和依维柯公司宣布组建欧洲联合发动机公司(EEA),合资公司将开发和生产新型的1升/缸公路和非公路用柴油机。参与合资的三个公司中各占三分之一的股份。合资公司由卡尔·阿勒领导,他曾在康明斯公司和依维柯公司供职,此前,主持新荷兰发动机公司工程部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如何面对外企在华投资的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策略的新动向 最近一个时期,部分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和手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除了法国PSA、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继续以传统的方式向原有在华合作(合资)项目追加投资或增资扩股外,有些公司则绕开各自原先在华合资、合作企业,另择伙伴移地进行新的投资。日本公司  相似文献   

17.
雅坤 《世界汽车》2010,(8):38-41
<正>在汽车造型上,Smart绝对算个异类,它诞生于汽车巨头戴姆勒公司和钟表巨头Swatch(斯沃奇)成立的合资公司。紧凑的外形设计使其在日益拥堵的道路交通中大显身手,而乖巧的内饰设计使其迅速受到广大年轻消费者的追捧。虽然其搭载的1.0L直列3缸发动机已经具备优良的环保特性,但是这并不能让Smart的制造者们满足,零排放才是他们对Smart的终极要求。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配件》2012,(39):10-10
可以这么说,因受一个跨国车企只能在中国建立两个合资企业的限制,除小众车型之外,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版图中,几乎已经没有新合资项目的落脚之地。 过了轿车合资热之后,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20%~25%份额的商用车似乎也出现了合资的趋势。其实这块总量也是蛮大的。  相似文献   

19.
一、外资企业将投资目光锁定中国 人世以来,随着中外汽车业合资合作领域的逐步拓宽,跨国合作项目接踵而至,外资进入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20.
《汽车驾驶员》2005,(6):46-46
4月19日,长安汽车集团、福特汽车公司和马自达汽车公司在南京发表联合声明:三方共同签署了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发动机工厂的合资合同。新合资公司命名为“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计划于2007年初投入运营,届时将为包括建设中的南京整车厂在内的在华总装厂提供发动机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