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费者对车内气味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各大汽车主机厂越来越重视整车气味质量的提升工作。本文介绍了批量生产过程中整车气味的优化控制方案,包含气味问题的分析、优化措施的制定、优化效果的验证和优化成果的稳定等内容。通过实践验证,该方案可有效优化并稳定批量生产整车的气味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照整车开发流程建立了车内气味的正向开发流程,并制定了气味开发的方法即通过材料、工艺和仓储3个方面进行。以某车型为例,采用该流程和方法进行气味开发,结果显示该车型车内气味达到了开发初期设定的气味目标。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总结了注塑零件、座椅表皮和地毯等复杂工艺零件的气味改善方法以及仓储环境改善方法。为主机厂进行车内气味正向开发和零件气味改善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ISO 12219-7:2017《道路车辆的室内空气.第7部分:道路车辆内部空气中气味的测定》和国内标准T/CMIF 13-2016《汽车车内空气的气味评价规范》中整车气味评价方法的一般试验流程,在从试验操作和检测结果2方面进行比对的基础上,总结了2套标准在整车气味评价时的差异.同时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气味评价方式进...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7.
1 CAN总线技术的发展与实车应用 在传统的汽车中,电气信号的传递是通过线束实现的。随着汽车中电子部件数量增加,线束与配套接插件的数量也成倍上升。1955年,平均一辆汽车所用线束的总长度为45m,而到2002年,平均一辆汽车所用线束的总长度已达到4km。线束的增加不但占据车内的有效空间、增加装配和维修的难度、提高整车成本,而且还会妨碍整车可靠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探究某车型车内异味较大问题具体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针对拆除脚垫前后的车内气味以及脚垫单品气味进行试验评价,同时对拆除脚垫后的整车和脚垫单品进行VOC试验和数据分析,发现车主加装的脚垫是影响该车气味异常的重点零部件。随机抽取该品牌车型多套市售脚垫,试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气味、VOC性能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用户痛点、品牌调性、品牌溢价三方面介绍了开发整车专属气味的必要性,以某研发车为例,介绍了某研发车的定位、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确定了专属气味的种类即薄荷味,通过气味带入与植入两种方式进行验证,经过迭代,确定最终方案为将香精微胶囊植入到B柱下护板中,对植入香精微胶囊的B柱下护板进行香味持久性试验与物性试验。结果表明,气味植入技术在满足B柱下护板物性要求的同时可以长期有效改变车内刺激性气味,使顾客气味感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汽车车内气味评价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了影响气味评价的因素。说明了汽车车内气味评价是提高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在常规的整车气味溯源方法基础上,引入材料"气味基因库"的概念,提出新的整车气味溯源方法,并以仪表板搪塑PVC表皮的气味溯源和气味优化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制造"理念。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对社会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绿色发展难题。其中,车内空气质量和车内气味关系着广大驾乘人员的身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销售公司在2016年12月~2017年4月收到F汽车公司生产的乘用车用户反馈车内异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气味物质主要来源,从而为源头控制、过程改进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车内空气质量综合管控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价值;主要方法为结合重点内饰件的主要用材和生产工艺,探究整车VOC超标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车内乙醛超标主要是顶棚及座椅引起的,甲苯超标则是顶棚及密封条引起。对相关零部件进行管控,并对供应商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为整车生产商提供整改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车内异味问题,本文依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 270《气味性测试参考标准》,主要从气味强度、气味性质和气味是否可接受3个方面考察零件或材料的气味状态。对几种内饰零件的异味改善方法进行探究,为改善车内异味提供技术思路。经过实验验证,气味改善思路对气味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晓军 《北京汽车》2011,(2):30-32,35
车辆噪声是汽车行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汽车车内噪声的大小已经成为顾客衡量汽车满意度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文中通过对汽车车内噪声与车身密封性的关系探讨,从提高整车车身密封性方面对降低汽车车内噪声提出改进。  相似文献   

15.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阐述了控制某装备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国力的车内噪声的系统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振源,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了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车架悬置管的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对改样整车的试验得到满意的降噪结果。  相似文献   

16.
乘用车海南湿热环境耐候性失效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余年来在海南琼海湿热自然暴露试验场开展整车自然暴露试验的百余辆乘用车耐候性失效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试验车耐候性状况整体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分布以及不同试验车失效程度等,并列举了老化、腐蚀最为集中的一些部件,以期为汽车企业提升乘用车耐候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汽车车内挥发性气味的形成机理与危害,以及车内气味的评价方法和管控措施;重点论述通过气味类别、气味强度以及实物测试三个阶段的筛选,挑选出初级的气味评价团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CAE模型中对焊点添加失效判据,解决了汽车碰撞有限元模拟中难以准确预测焊点失效的问题。基于焊点力学性能试验获取的焊点失效参数建立焊点失效判据;通过多焊点部件的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了焊点失效判据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添加焊点失效判据能反映真实的焊点受力和失效情况。在整车碰撞模型中进行焊点失效预测,并通过与实车碰撞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预测出实车碰撞中的焊点失效情况,对整车碰撞安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手问答     
《汽车科技》2014,(3):7-7
<正>问:夏季如何使用空调更省油?答:1.上车后先放热气再开空调。夏季进入暴晒的汽车后,如果第一时间便将空调的温度设置在最低值,空调泵不停地运转,鼓风机也处于高挡风位,油耗自然会加大。正确的做法为马上降下车窗,释放积聚在车内的热气。过一两分钟,等车内外温度平衡时,再关闭车窗,开启空调,空调循环一定要放到室内循环挡。2.温度不要调至最低,合适即可。夏季汽车油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车载空调的使用率过高。因此,减少车载空调带来的耗油量,就会降低整车的实际油耗。有些车主为使车内凉爽一些,往往将车载空调的温度设定在最低温度值上。这样油耗反而会因此加大,而且车内外温差太大,人也容易感冒。所以,在设定车载空调温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述了我国主机厂对车内气味的管控标准及现状。管控标准主要为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检测方法和限值标准,零部件气味检测方法可分为袋子法和箱式法两种,材料气味检测方法可大致分为德系、美系、日系三大类。此外,从气味标准体系、气味评价员团队、管理制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将国内主机厂气味管控现状分为空白型企业、起步型企业、发展型企业和成熟型企业四类。通过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主机厂的车内气味管控标准方法各异、种类繁杂,急需统一;同时,不同主机厂在车内气味管控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