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锂氟化碳电池的发热问题可导致安全问题。本文根据案例建立锂氟化碳电池组发热模型,使用ANSYS分析及对比实际结果验证,进而对整个电池组产热边界条件进行设定,运算后得到整个电池组工作产热结果。进而对电池组热设计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UUV用锂二氧化锰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放电性能试验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锂二氧化锰电池具有高比能、长贮存寿命、免维护以及较好的安全性,是新一代UUV电源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锂-二氧化锰一次电池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锂-二氧化锰电池性能特点、研究进展,介绍了锂-二氧化锰电池在民用和军事方面的应用,以及未来对二氧化锰电池的需求,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锂一次电池具有高比能、高功率、低放电率等优点,为了提高锂一次电池组的安全性,必须摈弃传统的高氯酸锂电解液,采用已经商业化的LiTFSI电解液是最为快捷有效的解决途径.然而LiTFSI电解液应用于锂一次电池中面临腐蚀铝箔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LiTFSI电解液腐蚀铝箔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6.
7.
8.
高比能兼具功率密度的电池在特殊国防军用领域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锂氟化碳电池作为目前比能量最高的一种锂/固体正极电池,具有在水中兵器电源中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本文采用不同电极参数组装的锂/氟化碳软包电池,对其倍率放电性能进行试验并分析,最后得出不同电极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绿色节能的储能电源。高比能量的Li-O2(Air)电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Li-O2(Air)电池体系和电池阴极两方面入手,对近年来在电解液、炭载体、催化剂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介绍,并对研究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该电池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TiNb2O7基负极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插层型负极材料,不仅在循环稳定性和长寿命方面具有传统钛酸锂材料的优势,还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其较高的工作电势可以有效降低锂枝晶形成的可能,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比较不同结构工程设计应用的TiNb2O7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其性能和应用前景,为TiNb2O7基...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对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石墨烯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墨烯材料在锂电池中正负极材料中的具体应用和机理,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船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动力需求增大,成组使用是锂离子电池使用的大势所趋。然而锂电池大规模成组使用时,安全性问题制约了锂离子电池在上述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简介了国外船用锂离子电池系统最新技术,提出将系统级安全问题化解至单元可控级以及完善热失控烟气处理系统技术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石墨烯是构建其它维数碳质材料基本单元,因其优异的导电性,良好的机械性能,成为了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石墨烯基纳米材料更是处在当前化学研究的最前沿。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基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石墨烯基负极材料的储锂机理、石墨烯与硅复合负极材料和石墨烯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石墨烯基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existing educational materials available to support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ICM) in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Emphasis is placed on materials gathered from inform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donor-sponsored projects, national initiatives, etc.). Over 100 set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and evaluated based upon criteria such as interactive qualities, availability, target audience, geographical focus, etc. Several deficiencies and gaps in the content and coverage of ICM materials were observed. Most significantly, it appears that improved coordination of education programs and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is needed. Accessibility and the choice of delivery mechanism (i.e., books, Internet, videos, etc.) also emerged as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when designing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rveys conducted with ICM practitioner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further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ICM education. Findings from the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surveys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CM educational materials, including improved local-level ICM education and focusing on ICM and ICM process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