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轿车车身吸能区的作用现在轿车的车身设计中要考虑保证乘客的安全,车身除了要求强度高,能够承载车辆的整备质量和乘客的质量,还要能够承受行驶中地面的冲击力。但在碰撞时轿车车身不是刚性的,在轿车车身的发动机室部位和行李箱部位设计了吸能区,也叫碰撞挤压区,这个区域是允许变形的。在碰撞时,车身部件通过变形来把汽车运动的动能转换成车身钢板变形的机械能,从而保证乘客室不会发生大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车身前部吸能部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车型开发中的整车碰撞分析,引入自适应响应面法对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避免了传统响应面法完全依赖于最初选定的试验点,对复杂函数拟合精度较差的问题.通过对前纵梁等主要吸能部件的板厚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身的正面抗撞性,为汽车产品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常人们只将汽车车身结构划分为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安全车身应该包括:前后碰撞变形区和高强度乘员舱。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刚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刚性结构车身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司乘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但是伴随着现代道路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二次碰撞事故”也频频发生。如何应对现代汽车的“二次碰撞损伤”就成了业内广大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二次碰撞损伤”修复与“首次碰撞损伤”修复相比,显得尤其艰难。笔者认为“首次碰撞损伤”,修复是关键。它除了有效的恢复原车的结构、性能外,还必须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二次碰撞损伤”修复提供必要的结构保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CATIA与Hypermesh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与网格划分,通过ABAQUS及其子程序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汽车双帽型吸能结构在冲击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轻量化。选用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作为参照,通过与铝合金、Q235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铝基碳化硅的吸能效果与铝合金相近且与钢差别不大,但重量只有Q235钢的40%,而且铝基碳化硅在中速撞击下结构的稳定性优于铝合金和Q235钢。  相似文献   

6.
游洁  陈东  耿富荣 《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6):126-129
文章基于薄壁梁的力学理论并结合薄壁梁的轴向压溃力计算分析公式,碰撞分析的物理和数学逻辑,通过梳理归纳,提炼出车身吸能结构参数预测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变量及其计算逻辑,并搭载Access数据库工具构建出快速自动优化参数的预测模型,实现在车身前期概念设计阶段快速响应布置和造型需求.进行碰撞吸能空间可行性校核和车身前端吸能结构参...  相似文献   

7.
付锐  陈荫三 《汽车工程》2002,24(4):359-363
基于圆管的吸能原理,采用铝质筒元作为吸能元件,研究筒元轴向与径向承载的不同变形模式,以及不同排列方式筒系结构对被撞横梁的缓冲性能的改善效果。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筒系吸能结构能明显降低与横梁碰撞的台车的减速度值,提高横梁的能量吸收能力,缓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自从19世纪末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汽车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早期汽车的主要结构及制造方法,基本上沿用作为整车基础的车架,底盘上的大部分总成依靠车架连接成一个整体;较长一段时间,只偏重于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设计和制造,很少顾及车身。随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刚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刚性结构车身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司乘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但是伴随着现代道路的发展和汽车数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二次碰撞事故”也频频发生。这样,如何对待现有汽车的“二次碰撞修复”就受到业内广大专业人士的关注。“二次碰撞损伤”修复与“首次碰撞损伤”修复相比显得尤其艰难。  相似文献   

10.
汽车安全性能是消费者购车时的关键考量因素。其中汽车的耐撞性能尤为关键,其核心部件吸能盒可以通过变形和压溃等机制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更大限度地保护乘客安全。为优化薄壁结构吸能盒性能,提高车辆耐撞防护性,分析了薄壁结构吸能盒的性能评价指标及其结构类型,揭示其变形吸能特征,最后提出对未来薄壁吸能盒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汽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4.2.2保护车身侧面碰撞的结构设计有统计称,汽车碰撞事故中的死亡人数,侧面碰撞约占1/3,因此,侧面碰撞与正面碰撞同样受到重视,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中国于2006-07-01开始执行侧面碰撞法规。为了满足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方案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及强度的高强度钢板对车辆正面碰撞性能的影响,以车身前端主要吸能结构的比吸能最大化为目标,构件的材料和厚度为设计变量,并考虑材料的变形路径和应变率效应,通过试验设计、近似模型与自适应响应面法相结合进行优化,得到了高强度钢板最优的匹配方案.优化后降低了车辆加速度和制动踏板侵入量等乘员伤害指标,提高了车体结构的耐撞性.本研究同时验证了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汽车前纵梁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及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汽车前纵梁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板厚、材料性能、截面形状、结构形态和连接方式等因素对其碰撞吸能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前纵梁激光拼焊板各部位板厚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并给出设计算例。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4.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及防碰撞特性对于后碰撞,其理想的碰撞特性与前部相似,一般后部碰撞相对速度较低。由于行李厢和后部车身纵梁等可构成一个吸能结构,并且有较大的压缩空间,所以车身后部吸能设置比车身前部更容易。吸能能力主要与构件的截面形状、尺寸大小和板料厚度的选择等有关,但要注意后悬架支承处(后轮罩)局部刚性的加强。(1)汽车后部行李厢的吸能结构汽车车身的后部,乘员座位离后端部较远,汽车车身后部的吸能结构主要在汽车  相似文献   

15.
为高效解决车身结构抗撞性和轻量化同步实现的难题,以乘用车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为例,将点阵夹层结构与负泊松比结构用于其设计,并考察新型复合总成的吸能性能.以传统高强钢方案作为对标基准,获取待开发总成的性能设计依据.基于高强钢总成40%重合率碰撞试验,完成有限元模型的精度验证,进而获得全宽碰撞的结构响应特征及吸能参考数值,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