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电动小车具有小车大门的特征,出现关门力大、关门速度大的问题,进而引起车内耳压感大的抱怨。文章开发了新型试验方法,可同步测试车内耳压、泄压阀压力、车门及泄压阀开关时刻。综合采用时频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关门耳压成分和泄压过程特征,然后研究了关门速度和内饰板对耳压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善耳压感问题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关门耳压主要是低频压力成分,耳压峰值与关门速度成正比。内饰板对泄压路径有一定的阻力效应。关门时采用降低车窗的方案可以明显降低最小关门速度和车内耳压,解决了关门耳压感大的问题,达到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2.
关门耳压感是影响人对车辆主观感受的重要NVH性能之一,其评价目标及分析方法在车辆开发早期至关重要。通过主观感受与试验测量的对比分析,将乘员舱压力峰值作为耳压设计的目标参数。建立两腔计算模型,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压力曲线与试验基本吻合。基于峰值压力目标的两腔模型计算,模型简单,计算速度快且主客观结果一致性高,可应用于车辆早期开发阶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究关门压耳感的影响因素,进而解决目前车门关闭时车内压力过大的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的重叠网格技术分析关门时不同车门开度对车内峰值压力的影响。将不同车门开度的瞬时速度作为仿真计算的输入,得到该车型关门耳压计算值,并通过试验测试相同状态下实际关门耳压。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对比显示车门开度35°与70°状态下得到的关门耳压基本一致,车门开度对关门时车内峰值耳压影响较小。在以后的测试和仿真模拟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仿真研究的进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王丽敏  付勇 《时代汽车》2022,(13):120-122
关门力是衡量关门品质的重要指标,而密封条在关门力中占据大部分因素(占比约35%)。通过对项目车的(两门车型)关门力分析,对密封条进行前期CAE分析、断面优化,从而达到优化两门小车型车门关门能量的目的,实现关门系统关门能量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使用(开关门)品质。  相似文献   

5.
从影响车门关门能量的可能因素入手,找到可控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从车门密封条系统入手,建立CAE分析模型,通过DFSS设计手段优化车门密封条系统,从而实现优化车门关门能量的目的,并实现车门系统关门能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汽车关门低频噪声的控制问题,建立了一套优化流程.首先采用显式有限元法计算汽车关门动能和门锁反力;然后以关门动能最小为目标,以车门主要板件厚度为设计变量,在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模型,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得到车门主要板件厚度的优化值.最后以某车型为实例进行关门动能优化,用间接边界元法对车门的辐射噪声声压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车型优化后的关门低频噪声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现象时有发生,而“关门”塌方又是隧道抢险救援的主要形式,现对隧道出现“关门”塌方时,针对人员救援的各种方案进行探讨,针对不同的现场情况,优中选优,并坚持多方案并举,确保营救工作圆满成功。此次“关门”塌方救援方案探讨,可为类似抢险救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专门设计的施力装置使施加在车门上的力恒定,提高关门速度测试的准确性,减轻测试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某款杆式电子换挡器上市后,市场反馈换挡器手感不佳引起客户抱怨。因此需要对换挡手感进行优化提升。通过对手感分析,建立了换挡手感主、客观评价体系,对换挡手感各影响因素确定了优化目标。根据目标值对某款电子换挡器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换挡器样件装车后进行效果评价,得到评价团队及市场的一致认可,相关投诉明显减少。通过建立换挡手感体系,能够有效的评价出换挡手感的优劣,为电子换挡器手感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云凯  袁泽  段月星 《汽车工程》2020,42(4):552-559
为给滑移门导向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提供可靠的输入数据,基于某车型滑移门关门力试验数据,进行汽车滑移门典型关门驱动力的构建。首先从3种关门工况下的大量实测关门力曲线中提取出10个特征参数,运用PauTa法则剔除异常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方法构建典型的关门驱动力,并将其曲线拟合成STEP函数以便于在工程上实现驱动力的加载。最后,将特征参数的拟合前后数据与其试验数据平均值进行比较,以验证所用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此构建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拓扑优化的某客车空气弹簧支座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客车空气弹簧支座局部应力偏高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和拓扑优化方法进行改进.应用最小二乘法对拓扑优化后多锯齿形边界进行曲线拟合,形成光滑的可加工边界.同时参考拓扑优化结果对塞焊孔进行改进设计,并将改进后的支座导入整车模型,进行CAE分析.结果表明,新结构最大应力和平均应力水平比原结构有明显改善,并使支座的质量减轻了18.6%.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影响车门开闭感的主要因素,将车门开启力、车门开启声音、车门关门声音、最小关门速度和背压力作为评价车门开闭感的评价参数。以此对某SUV车型提出了优化方案。对比该车型优化前、后的车门开闭感评价参数测量结果可知,优化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优化措施有效,解决了其车门开闭感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转向手力沉重的问题.通过原地转向手力矩测试,得到全行程沉重、末端沉重及波动沉重3种问题车型原地转向手力矩曲线.根据曲线走向,判定手力沉重的要因,从而实施验证方案解决转向沉重的问题.整改后的转向手力矩一般为4N·m,属于轻便型手感,满足一般用户驾驶需求.整改方案为液压转向系统手力沉重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同时也为新车型开发提供了转向系统手力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21年8月份云南某地隧道关门坍塌事故救援,介绍小导坑救援、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和旋挖钻机竖井救援3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最终使用旋挖钻机开挖竖井,人工破除隧道拱顶初支钢筋混凝土后,将被困隧道77小时的5人全部救出;分析救援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是首次使用旋挖钻机开挖竖井形成通道成功救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以分层总和法结合改进的高木俊介方法作为实际施工时土体分级加载计算的正分析数学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位移目标函数,通过单纯形法结合等参变换的优化处理方法,对真空联合堆载顸压软基加固处理结合实例进行位移反分析研究。一方面对真空联合堆载顸压的原理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工程对塑料排水板 真空联合堆载顸压的效果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16.
公路土石方调配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程序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建 《公路》2002,(8):71-75
线性规划运输平衡问题数学模型应用于公路土石方调配,综合考虑借,弃方单价及和纵向调配运价,以最小费用为目标函数,调配方量为决策变量,调配单位(元/m^3)为价值系数,编制程序完成实现最小费用的优化调配方案,并根据需要统计输各项表格。  相似文献   

17.
剧仲林 《隧道建设》2018,38(Z1):20-27
为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解释隧道初期支护随施工的应力变化规律,进而找出发生“关门”塌方的原因,首先说明“关门”塌方发生时的施工状况,一般采取钢架+锁脚锚杆+喷射混凝土的支护结构,塌方时松散荷载已形成; 然后按荷载-结构模型,在初期支护承担全部设计荷载的条件下,通过施工三台阶法对上、中、下3个断面采取结构力学力法分别进行内力计算及承载能力分析。结果表明: 在围岩完全松散的极限情况下,上台阶绝对安全,中台阶基本安全,下台阶开挖尤其是仰拱开挖时塌方的风险极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预防“关门”塌方的相应对策。结论认为采取钢架+锁脚锚杆+喷射混凝土的支护形式,支护结构处于极限应力平衡状态,很容易破坏而造成隧道坍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控制变量法找出了某车型车门关门力大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设计优化,提出了该车型车门关门力大问题的解决方案,降低了关门力,提高了用户操作舒适性,对解决车门关门力大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汽车碰撞事故计算机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牛顿定律,利用恢复系数、力矩恢复系数和车辆间摩擦系数等参数建立了两维碰撞过程的碰撞方程组及碰撞后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对碰撞初速及碰撞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事故再现的目的。本文还编制了计算机模拟软件,通过对实车碰撞实验的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裁定和研究交通事故提供科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后驱车型传动系统高阶弯曲模态共振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利用激振器对试验模态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最小二乘复频域法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并综合运用试验和仿真手段对模态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传动系统间隙和变速器档位对弯曲模态试验结果有明显影响,传动系统四阶弯曲模态共振引起了车内噪声问题,该模态的质量敏感位置位于第二段和第三段传动轴,可通过调整后桥输入法兰质量分布实现降噪6 dB(A),优化传动轴支撑点的位置可有效提升传动系统弯曲模态频率,并降低其引起的7 dB(A)噪声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