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调查了340名振动病患者,其中磨刀工82名、磨光工186名和抛光172名。其主要职业危害是局部振动和静力肌紧张。磨刀工接触振动速度超出容许水平9dB,磨光工超出5dB,而抛光操作仅在125~250Hz超出2~3dB。实际接振时间占工作日的82%。由于接振参数不同,各工种振动病患病率不同。分析见表1。  相似文献   

2.
振动病是职业病之一,它是由物理因素——振动危害引起人体神经血管,骨骼等系统改变的一种疾病,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之分。为了解和防治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初次对某车辆段受局部振动影响的35名工人进行了调查。一、调查对象选择了某车辆段铆工22名机械木工8名,卸螺母工4名,抛光工1名,共35名作为调查对象。在35名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中在40岁以上者、工令在10年以上者占的比重较  相似文献   

3.
局部振动可引起末梢血管机能和形态的改变,尤其是振动性自指的出现,已被公认为局部振动危害的典型表现。因此,末梢循环机能的检查对于评价局部振动危害,特别是对局部振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于局部振动危害引起的外周循环障碍进行了许多研究,检查方法也不断改进。近年,我们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查结合冷水负荷试验评价局部振动危害,获得初步结果,现报道如下。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砂轮磨光接触局部振动的工人共  相似文献   

4.
研究30名振动病人及13名健康人的微循环状态,进行冷试验前后的手指血流图及毛细管显微镜检查。冷试验阳性时,毛细血管的直径和形态与试验前比较无明显改变,但有显著的血流迟缓,证明血流障碍不在毛细血管而在动脉和前毛细血管。由于动脉—毛细血管的联结狭窄,据定律,使流入毛细血管的血液减少,毛细血管内的血  相似文献   

5.
1984年初我们对4个工厂的清铲工、扎固工、砂轮工及镁筑炉工等4个工种接触局部振动的工人117名,进行振动病体检及流行病学调查,以相同作业环境但不接触振动的工人83名为对照。同时对各种手持振动工具的振动参数作了现场测试,还就工人接振工时进行了记录。本文着重对上述工种工人,末梢神经感觉功能的危害情况予以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振动车压道与超重车压道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到了振动车压道时土压力的传播规律以及道床和路基的变形情况等,试验结果证明了振动车压道的可行性,并对振动车的现场操作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使用振动性工具工人的循环紊乱与剪应力的关系,对由机机械振动而引起的动脉剪应力的增强进行了调查。根据最近资料证明,某些动脉壁的生理机能,是受动脉壁切力影响的,而且一定程度的剪力,如约1000达因/平方厘米,即可使内膜损伤。振动对动脉壁切力的影响是可以算出的。在典型的动脉血流,半振幅为2.5厘米,频率为20赫兹的振动性工具,如衰减其振动冲击50%时,剪应力可超过1200达因/平方厘米。不论在所谓职业性雷诺现象或使用振动性工具所引起的疾病过程,很明显的都有很多复杂的问题。现在探讨一个动脉生理学的新问题,它可能是全病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动脉  相似文献   

8.
大机非稳态捣固作业是新建铁路开通运营前的必备工序,目前尚无研究涉及三枕捣固装置激扰下有砟轨道的振动传递特性。针对此不足,选取某典型新建铁路,开展捣固作业过程中有砟轨道动力响应的现场大型原位试验,并在散体道床内部不同位置埋设自制的双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现道床内部振动水平演变的实时监测。采用小波分析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从时域-频域角度探究了捣固作业过程中轨枕和道床的振动传递及衰减特征,对比分析不同捣固作业次数影响下有砟轨道的吸振能力和耗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捣固作业过程中存在典型的振动逆向传递现象,会降低道床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夹持阶段轨枕的主要响应频率为68.7 Hz,约为35 Hz捣镐固定振动频率的2倍;捣固作业过程中轨枕对不同方向振动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捣镐的横向振动分量会激发道床内部更加丰富的振动响应;第三次捣固作业过程中道床的振动水平较低,道砟颗粒破碎概率最小。因此建议在不改变捣固作业时间和其他捣固作业参数的条件下现场进行多次连续捣固作业时,作业次数不宜超过3次,以保证最佳捣固效果。  相似文献   

9.
铁路部门手持振动工具使用相当广泛,机车和配件的制造和修理过程中从事振动作业的人数不少,在职业危害中占有很大比重。为了了解西安铁路地区手持振动工具对工人危害情况,为接振作业的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90年1月对西安地区部分手持接振工种作业工人局部振动病的危害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振动工具的4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客车接线端子压接质量,杜绝压接不良安全隐患,从既有生产过程的人员资质、作业文件、压接材料、压接工具及压接模具、作业环境和质量保障等6个方面,调查现状,分析造成客车电力干线接线端子压接不良的原因,提出优化工艺流程,改善作业环境,增加压接工具、电力干线标识,完善检验方法,优化作业文件等5条针对性改进措施,以保障压接过...  相似文献   

11.
报道铁道部工程总公司系统7个工程专业中24个局部振动、27个全身振动作业岗位,按照铁道部振动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试行标准所作的调查。结果:在24个局部振动作业岗位中,其危害程度Ⅰ级37.5%,Ⅱ级29.2%,Ⅲ级25.0%,Ⅳ级8.3%;27个全身振动作业,其危害程度Ⅰ级70.4%Ⅱ级22.2%,Ⅲ级7.4%。  相似文献   

12.
当盾构需要在4.0bar下进行带压作业时,选择哪种作业方式,整体效率取决于有效的工作时间与必需的减压时间。饱和作业突破了大深度条件下停留时间的限制,显著提升了带压作业的效率。本文着重介绍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饱和作业系统配套包含有盾构带压作业舱、地面居住舱、移动穿梭舱、氦气回收系统等严格按照国内外相关标准配套,保证人员带压作业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压铆螺母在铜排上应用的可行性,文章通过静载力学试验,验证了不同型号压铆螺母的推出力、扭矩以及极限安装力矩,并对铜排表面电镀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基于机车路谱进行了振动试验;测量了振动前后的预紧力、振动后的残余力矩、振动后的推出力及扭矩。结果显示:压铆螺母在铜排上的应用满足相关力学性能指标;铜排表面电镀会降低压铆螺母的力学性能,建议选择铜排电镀后再压铆的处理方法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铅作业工人红细胞渗透抵抗力增强的机理,作者对19名在废铅片精炼工厂从业、32~73岁男性铅作业工人为对象;并以18名从事铁路建设工作、30~57岁的男工为对照,进行了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容积、血铅、尿铅、尿粪卟啉、尿ALA、红细胞渗透抵抗力、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以及红细胞膜的胆固醇含量和胆固醇-磷脂比率等项目的测定,结果:(1)铅作业工人组红细胞渗透抵抗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采用FLAC2D的Byme体变孔压模型,分析饱和砂土地基在水平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孔压上升过程,分别考虑了振动频率为20、25、30和40 Hz 4种工况,初步总结了饱和砂土地基在不同频率振动处理后土体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分析地基孔压变化和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以考察采用高频振动提高饱和砂土地基加固效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者的研究资料认为,噪声振动在临床上除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之外,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也占有重要位置。在青年时期参加工作的工人,更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噪声扳动引起明显病理改变的工人身上、或者没有考虑年龄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的。本文报导了生产性噪声和振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年龄差异。本调查是在各类钢筋混凝土制品的工厂中进行的。共调查1549(男659,女890)名工人。调查组为在噪声振动和不良微小气候条件下劳动的翻砂混凝土工、钢筋焊接工和从事精神紧张作业的女起重机司机,对照组为作业性质相似但缺乏不良生产因  相似文献   

17.
振动与噪声联合作用对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扬州市广陵区卫生防疫站(225002)周正余根据江苏省局部振动病调查协作组调查所得资料,就振动与噪声联合作用对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对象选择:使用局部振动工具的工人156人为接振组,与接振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系列车辆陆续投入运营,承担维修任务的综合车辆中心的车轮装卸作业陡增。由车轴退轮、车轮维修、车轮压装(压入)等工序组成的车轮装卸作业迫切要求提高效率与质量。文章介绍了车轮压装作业中常发生的压装力不足,甚至返工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查找其真实原因,确认了轮毂孔表面粗糙度Ra≥1.9μm时,重新压装率会增加。为抑制压装力偏差,镗孔表面由车削加工改用珩磨处理可解决镗孔表面精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引言我国机车车辆修造工厂中铆接作业与除锈作业是较普遍的两个生产工艺。由于作业中使用了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风动铆钉机与风动除锈机,常伴有强烈的噪声与振动,据反映,作业工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劳动,大多有较严重的职业性耳聋、乏力以及手部痛疼等症状发生,使工作能力与劳动生产率显著下降。因此,需要阐明铆钉机与除锈机噪声振动的卫生学意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它们对工人健康的危害。我们在部属某机车车辆厂和桥梁厂有关车间进行了本课题的调查。噪声测量用1400D型声级计,频谱分析用1400D声级计与6001型倍频程滤波器组成的分析装置。振动记录用KG振动仪,仪器均经计量部门预加校准。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158例振动病患者脫离振动作业后的5年过程,进行了4次动态观察。患者主要接触局部振动(铆工、掘进工、采煤工、伐木工);使用各种型号的振动工具,接触振动的频率为29~100赫兹,振幅0.15~2.2毫米;多为30~49岁的男工,其振动作业工龄均在11年以上。病人的主诉多为手痛、手麻、手冷和头痛,少数有下肢麻木、疼痛和发冷。检查多见手部紫绀、大理石花纹、多汗、并有手套型的痛觉和触觉减退,都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痉挛、冷水试验时值延长和振动觉减低。脫离振动作业后5年的动态观察表明:虽经积极综合治疗,但未见完全恢复的病人;部分恢复者占20%,这部分病人无其他并发病,并且在脫离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