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虑不同拉压特性的边坡岩体结构稳定性位移判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体顺层边坡破坏主要表现为剪切滑动和溃屈破坏等形式,而溃屈破坏常具有以板或梁的形式发生屈曲破坏的特征,其是否发生屈曲破坏与岩体力学性状有很大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岩体拉压特性不同的特点,探讨了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的屈曲稳定性态,并对岩梁模型进行了合理修正,给出了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稳定性位移判据。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0,(5)
汶川地震使得震后长时期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岩体震裂失稳是引起震后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文章在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以地震重灾公路G213汶川~茂县段为例,介绍公路边坡震害发育特征,探讨其破坏力学机制,分析震后公路沿线边坡破坏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1)公路沿线边坡失稳主要发生在坡度35°~65°范围内,属于碎石土或强风化层岩体的失稳;(2)震裂岩体的结构面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震力作用下结构面的延长、贯通、张开程度,以及岩块的错动、塌陷等;(3)边坡表现为以拉裂破坏为主的特征,破坏力学机制有"拉裂~倾倒型"和"拉裂~滑移型";(4)震后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雨季。  相似文献   

3.
层状岩体边坡动力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振动试验,揭示了层状岩体边坡在受到动力扰动下的变形与破坏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动力作用下,层状岩体边坡将出现与其它岩体边坡不同的变形与破坏形式:①坡体的整体松动现象;②沿应力集中带的拉裂破坏;③反倾岩层的倾倒弯曲和崩塌滑坡;④顺层岩体的挤压隆起现象;⑤岩块沿坡面的流动现象;⑥坡顶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南地区红层边坡的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和破坏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归纳总结为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和基覆二元结构四大类,层状结构进一步细分为五个亚类;红层边坡破坏形式划分为顺层滑动破坏、软弱互层破坏、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风化剥落和坡面冲蚀六类;针对红层特性,对红层边坡的加固防护提出了放缓边坡、分格排水、植被保墒工程措施,实践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有机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龙源电厂场区道路工程中,上硬下软结构边坡破坏特征和加固措施,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坡开挖对此类坡体结构坡体变形及坡体应力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此类边坡变形特征和加固措施。结果表明:①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以及上部硬岩结构面的发育是坡体变形失稳的主要内在因素。坡体开挖后临空面的形成是坡体变形失稳的必要条件;②为防止坡体结构为上硬下软的边坡破坏,必须加固软岩,防止软岩变形,稳固坡脚。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复杂缓倾岩体边坡的三维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含有层面和多组结构面的缓倾角岩体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将缓倾角岩体边坡相邻岩块间的接触关系分为脱离、面接触和线接触3种模式,依据每种岩块接触方式构建相应的接触力学模型,明确岩块的受荷情况,基于材料力学以岩块的竖向位移和转角为中间变量建立3种接触情况下的层间荷载计算方法。根据各岩块受到的荷载,推算出岩块后部结构面处的拉应力、剪应力和扭矩计算式,再基于断裂力学方法获得了该结构面的第1,2和3型应力强度因子,进而获得结构面的联合应力强度因子计算表达式。将结构面的断裂韧度与联合应力强度因子的比值作为各岩块的稳定系数,通过比较该岩块稳定系数与1的大小关系判断各岩块是否稳定,并将该分析方法应用于綦江羊叉河缓倾角岩体边坡。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获得的坡顶破坏位置与现场边坡已经开裂的位置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基本可行;改变岩块后部结构面贯通段的长度和弹性模量,稳定系数变化幅度达分别为74.32%和16.45%,不考虑Z方向各列岩块的相互影响岩块的稳定系数将增大5.16%~11.72%;研究结果可为缓倾岩体边坡的防治提供初步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由其结构面控制,应用有限元分析岩质块体稳定性,具有可充分考虑岩体结构面间的相互作用,可反映边坡失稳以及塑性区的变化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岩体失稳的机理。结合广东省清远~连州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中遇到的大量的裸露挖方路基边坡现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岩体的稳定性,可为岩质边坡的设计、支护加固和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毛广志  程保民 《路基工程》2020,(2):196-199,205
依托某楔形体滑坡工程,基于FLAC3D开展路堑边坡楔形体破坏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后缘主要是受拉张破坏,前缘和侧滑面主要受剪切破坏,底滑面和侧滑面为边坡抗滑的主要结构面,侧滑面的主要作用是切割岩体使之成为独立的块体,具备产生楔形体滑动的必要条件,主滑面的连通性和强度是楔形体边坡稳定性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边坡工程监测中,虽然能够准确获得边坡的坡面位移,但却不能直接判断边坡动态稳定性。为此,特建立顺层岩石边坡变形演化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FLAC3D内置的遍布节理本构模型模拟岩体,并按强度折减法降低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获得边坡空间位移信息及坡面关键点位移-安全系数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边坡体从稳定发展至整体失稳,坡体变形经历了匀速变形、加速变形和剧烈变形3个阶段;关键点位移-安全系数之间具有良好的函数关系;空间位移特征与破坏模式相关,滑移拉裂破坏模式、顺层滑移破坏模式、压溃破坏模式分别从"r"形和三角形发展至整体失稳的"U"形。据此提出顺层岩质边坡动态稳定的位移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的高边坡滑移变形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分析坡体不同区域的变形特征、临空面与滑面变化趋势,以及岩体结构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结合降雨量和监测数据,探讨降雨与边坡位移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出反倾软质岩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监测数据表明,受降雨、临空面开挖及岩体结构的影响,边坡出现牵引区和变形区2种变形特征区域;变形区...  相似文献   

11.
王军 《隧道建设》2008,28(6):731-735
利用附合导线坐标计算和道路中桩坐标计算2个实例,对高速公路测量计算中涉及的部分Excel函数进行列举分析,按照各个实例的计算步骤和程序设计好工作表的结构并将工作表截图附在文中,详细给出主要单元格中所利用的函数和公式。着重分析如何利用IF嵌套函数减少人工判断,通过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的分析具体展示如何合理布置工作表结构。  相似文献   

12.
车用柴油机环保节能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柴油车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用柴油车的技术改造措施和城市环境保护的其他举措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齐梦学 《隧道建设》2014,34(11):1019-1023
TBM是目前长大隧道施工最先进的大型工厂化成套设备,具有安全、快速、环保等诸多优势,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隧道施工的首选设备,但在我国却一直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对于提升我国隧道施工技术水平极为不利。透过TBM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未能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原因,探索出推广应用TBM法施工的措施,并提出正确对待TBM的适用范围、合理降低设备成本、科学筹划工期、编制合理的工程造价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品质时代的到来,我国汽车消费将从追求价格高低向追求品质转变;从基本适用型向更具人性化设计转变;从传统的促销向体验式营销转变;从一般售后服务向售后服务人性化转变。汽车及零部件厂商应积极应对品质时代的到来,关注汽车消费的新动向、新特点,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终于过去了。这一年带给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和煎熬,太多的大悲与大喜,甚至临到12月,一路下滑汽车销售又出现了反弹,给人以意外的惊喜。2008年也是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剧烈变化的一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一路摸高到创纪录的147关元/桶。国内油价也水涨船高,成品油每吨涨了1000元。而在此之后,国际油价又一路走低,年底前曾跌进了40美元/桶。  相似文献   

16.
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在江西上分公路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江西上分线改建公路边坡上应用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试验,表明在海拔280 m~750 m,不同土壤地质条件如花岗岩砂土、沙粒、岩粒沙土,pH 4.0~4.5,有机质0.2%,公路边坡32°~49°上等高栽植,香根草成活率98%以上.在公路边坡上等高种植香根草2个月后,平均分蘖3支~9.7支,平均生长高度36.7 cm~70.7 cm.能较快地形成等高植物篱,发挥出防止侵蚀、稳定公路边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某武器系统中燃气涡轮发电机组的主要技术数据、工作原理、结构和主要系统,以推动燃气涡轮发电机组在地面设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广东地区2007年公路交通量不均匀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交通量不均匀系数作为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公路网规划中样本OD资料扩大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到基年OD产生的精度。文章收集了广东地区2007年详细的交通量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按不同等级、不同地区对各种车型的周和月不均匀系数进行分析,找出不均匀系数的分布规律,作为公路可行性研究和公路网规划工作中参数取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修建跨海峡海底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朝华  郭小红 《隧道建设》2008,28(5):527-532
结合厦门海底隧道方案研究与勘察设计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处于规划论证阶段的琼州海峡隧道、渤海湾海峡隧道以及台湾海峡隧道几座跨海峡海底隧道的关键建设技术进行初步讨论。通过多方面分析后认为,要顺利建成这几座跨海峡的海底隧道,必须在跨海控制测量、深海地质勘察、高水压力断层破碎带的开挖与衬砌、隧道快速掘进施工以及超长隧道单元的通风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