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 《摩托车》2012,(13):118-119
2012年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随着国外大型车企的兼并整合,本身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外著名企业加速了优势资源的汇集,对中国本土车企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同时,中国在交通政策上对摩托车的限制以及电动车、汽车对摩托车产业的挤压也愈加明显……显然,国内外的环境条件让刚刚崛起的中国摩托车企业难以乐观,但国内外摩托车技术、设计也  相似文献   

2.
1产业大.企业规模小 规模小、集中度低也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通病,因而必须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汽车零部件企业最需要规模经济,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据了解,国外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年销售收八在160亿美元以上,但中国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年销售收八还不到10亿美元,差距非常明显(见表1)。专家指出,要让零部件企业超前于整车企业发展,建立起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联合舰队,同时要积极学习国外零部件厂商先进的商业运营理念。  相似文献   

3.
2012年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随着国外大型车企的兼并整合,本身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外著名企业加速了优势资源的汇集,对中国本土车企的冲击越来越大。同时,中国在交通政策上对摩托车的限制以及电动车、汽车对摩托车产业的挤压也愈加明显……显然,国内外的环境让中国摩托车企业的发展前景难以乐观,但摩托车的技术、设计却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市场对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摩托车产品需求依然强烈,这意味着国内车企只要找准方向,积极创新求变,依然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凤凰涅槃。  相似文献   

4.
《摩托车》2012,(7):118-119
2012年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随着国外大型车企的兼并整合,本身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外著名企业加速了优势资源的汇集,对中国本土车企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同时,中国在交通政策上对摩托车的限制以及电动车、汽车对摩托车产业的挤压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华汽摩配》2004,(9):42-44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挑战.企业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将逐步纳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我们与国外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会越来越多越密切。怎样使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社会制度背景,乃至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中外员工,在生产技术、经济贸易活动中,共同遵  相似文献   

6.
彭艺峰 《长安科技》2004,10(2):12-14,20
当今社会,各行业以超快的发展速度前进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屡见不鲜,这一切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既是发展的机会,也是生存的挑战,因此新的企业管理理念也相应产生了。中国入世、回归及申奥的成功,使我国企业将面临较之国外企业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更应摆到首位上来。  相似文献   

7.
《隧道建设》2013,(6):525
盾构全名为盾构隧道掘进机,主要集中了控制、遥控、传感器、导向、测量、探测、通讯等技术,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广泛用于地铁、铁路、公路、市政、水电等隧道工程。长期以来,中国盾构企业在设计、研发、制造上都与国外同类企业有着不小的差距,产品也大多依赖进口,一些大型、超大型盾构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更是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中国从事盾构研发、制造的企业有10多家,这些企业大多数产品靠的是进口组装,对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较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已可称为"隧道大国",但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广为使用的大型设备方面,中国的自主"造血"功能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8.
《中华汽摩配》2004,(6):45-46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益凸显,大部分国有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特别是与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品牌形象,员工的价值观等“软件”方面,即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机会众多,但汽车后市场内没有诸如NAPA、Autozone之类的大型供应链企业,亦没有大型成熟的汽服连锁企业,然而这恰恰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在一个传统企业比较强(也就是拥有大B,即大型的经销商或服务商)的领域,想要进行创新会非常困难,因为要颠覆传统是巨大的挑战,但由于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中产阶级不断助力,我们  相似文献   

10.
“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手掌心,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手背,只有它们都健康成长,中国经济这一拳头才能更有力”,有人这样描述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各自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营销策略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旨在探究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演变和应对策略。首先,分析了全球化对企业品牌营销的影响,包括市场机会的拓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文化差异的挑战。其次,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综述,探讨了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成功推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最后,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企业品牌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以引导企业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 WTO,中国企业如何迎接新挑战 ,这是当前各级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作为路桥施工企业应当怎么办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站住脚、立住步 ,有所发展、有所建树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我们的方略应当是 :正视影响、调整战略 ,提高素质、加强管理。1 正视影响加入 WTO对路桥施工企业来说 ,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 ,既有积极影响 ,又会带来无穷压力。1 .1 建设规模加大 ,给施工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 :加入 WTO,到2 0 0 5年 ,兑现部分承诺 ,我国的 G…  相似文献   

13.
以前,不论是北京车展还是上海车展,商用车展区的主角都是中国企业。但是这次上海车展,情况有些不同。在国内企业依旧强势的同时,国外企业大有;中击“男一号”的趋势。在本届上海车展上,面对诱人的中国卡车和专用车市场,国外的商用车巨头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以规范运作、品牌经营、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等优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业态多样化、区域内做大强、外资加速扩张、并购重组为主要成长方式等特征。文章从市场环境、制度、管理、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大型连锁企业成长的机理;并进一步构建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家管理、政府扶持与引导为支撑点,以核心竞争力为成长的根本途径,在市场体系、法律法规、国际竞争压力等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中国大型连锁企业成长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5.
张明生 《上海汽车》2013,(8):46-49,61
汽车界一般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在2%左右,只及国外汽车企业一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企业研发费用比例不都是5%左右,且企业间差别较大;中国企业也不全是2%左右。与国外企业的差别主要在于,国内汽车企业研发费用用于产品开发部分的比重较大,而用于技术研究部分的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晓畔 《经济导报》2007,(45):22-23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昔日在商贸轻工领域异军突起,累积了雄厚资本与企业管理经验的大型民营企业,开始涉足过去打着“国有经济支柱”印记的重化工业领域。调查显示,在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326家涉足投资采矿、冶金,石化、能源、电信等重化工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这是大型民营企业为培育新增长点所进行的战略转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林 《上海汽车》2001,(3):33-34
尽管我国入世的明确时间表还没有最后确定,但今年以来中国汽车业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挑战,而这种冲击对于长期以来没能实现与生产领域同步开放的国内汽车维修服务行业来说似乎来得更为强烈、更为突然一些.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着在市场运营机制、管理水平、资金技术实力、市场规模化经营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外汽车维修企业的大举"入侵",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究竟会不会一败涂地?还能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无疑是所有关注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发展的人士所想要迫切获知答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忠平 《公路》2002,(3):104-109
从目前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的基本情况入手,综合分析了我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劣势和国外建筑企业的优势,进一步阐述了加入WTO给出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同国外汽车工业的差距不是在减小而是在加大。中国已加入WTO,“幼稚”的汽车工业将逐步面临挑战,只有从技术创新入手,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力争拥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中立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的人事劳资制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尽快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