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CTM-4型汽车拖拉机综合测试仪对夜间环境下驾驶员辨识距离和车速进行行车试验测试,并运用交通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辨识距离与车速呈二次曲线关系:车速超过40km/h时,曲线开始出现拐点,产生"运动效应";远光灯照明产生的反射眩光使不同距离组驾驶员辨识距离误差值随车速的变化其趋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规律,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32名驾驶员在夜间环境中不同深度距离、速度下,判识红、绿色障碍物空间距离.检验样本差异显著度,分析被试距离判识结果,获得判识特征值.运用曲面回归分析判识距离与速度和深度距离之间关系,获得驾驶员在夜间动态环境中,对空间距离判识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绝对距离判识值随障碍物深度距离增加而增大,随速度增加而减小.相对距离判识受深度距离影响小,受速度变化影响大,二元二次函数可很好地逼近空间距离判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黄昏时段行车时,驾驶员对空间距离判识随环境照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实际道路试验.选用32名男性驾驶员,在不同自然环境照度下,判识不同空间深度距离时红、绿色障碍物的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统计分析被试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差异,获得空间距离判识特征值.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距离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绿色障碍物黄昏时距离判识差异显著,BP网络可以很好拟合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判识结果,均随环境照度降低而增加;判识距离随深度距离增加也增加,相对距离增加较小.  相似文献   

5.
组合效应实验采用了知觉感知范式,分析了环境温度与车速对驾驶员认知的影响,基于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最优车速,进一步揭示了低温-低速、中温-高速和高温-低速的组合效应的认知机理。脑电实验采用了与驾驶任务无关的听觉刺激范式诱发ERP,其结果表明:3种组合效应中参与者额叶区域的N100波形及P200波形的平均振幅两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脑认知神经机制角度解释了3种组合效应的认知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车速的组合效应对认知绩效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脑电生理技术监测了驾驶员的脑区活动差异,为车内环境温度的智能调控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汽车行驶中影响驾驶员速度感和距离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正确判断汽车行驶速度和距离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驾驶员昼间动态环境暖色调障碍物空间距离判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取32名驾驶员, 获得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判识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和回归分析, 分析了驾驶员在地面动态环境下, 对暖色调障碍物空间距离判识变化的定量规律。建立了障碍物在25、75、125 m 3种距离状态下, 空间绝对距离与相对距离判识变化的6种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车辆行驶深度方向, 驾驶员对暖色调障碍物空间绝对距离判识的准确性随距离增加而下降, 相对距离判识准确性高于绝对距离; 随车辆运行速度的增加, 空间距离判识的准确性不断下降, 且两者之间呈负指数变化关系; 6种数学模型的相关系数不小于0.941, 拟合度良好。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过街行人的夜间出行安全,开展了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 志前置距离研究.通过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试验,分析了驾驶人夜间对过街行人视认距离 随照度及行驶车速的变化规律,构建了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与行驶车速、平均光照强度 的关系模型.基于安全行驶判别条件,给出了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 的确定方法及对应不同路面类型、车速限制值和路灯平均照度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宜根据车速限制值与路灯平均照度确定,车 速限制值越低、路灯平均照度值越高,前置距离应越大;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设置夜间限速 标志,可以保证过街行人的夜间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9.
将判识特征值在设计速度和距离按泰勒公式展开,依据判识距离化趋势,用二元三次函数逼近,建立了空间绝对距离、相对距离判识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绝对距离判识值随障碍物深度距离增加而增大,随速度增加减小.相对距离判识受深度距离影响小,速度变化影响大,二元二次函数可很好逼近空间距离判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本文从个性、情绪、注意、自我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分析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提出防止交通事故的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行车安全性考虑,注重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方法以及动态心电仪和GPS等仪器进行多类型实车道路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驾驶员心率增量、车速、线形指标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应用模型讨论山区公路纵坡路段线形对驾驶员心理、生理影响.结果表明:直线下坡路段坡度3%~4%驾驶员心率增长均超过30%,心理最为紧张,较大坡度反而对驾驶员心理影响不大;直线上坡路段坡度与心理、生理反应相关性较差;弯坡组合路段线形综合指标与车速、心率增量近似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通道宽度条件下汽车驾驶员注视点分布规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分析驾驶员感知-判断-操作行为模式, 对驾驶员在通过不同通道宽度障碍物时的动态视觉进行研究。用眼动仪等设备记录了驾驶员在通过设定障碍物间的通道宽度时眼睛注视点的变化和相应的车辆行驶速度, 分析了在7.04、.4、3.5、3.0和2.0 m五种通道宽度条件下驾驶员注视点变化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 无障碍物时, 对应通道宽度为7.0 m, 驾驶员注视点在车辆前方较远处和道路的中央区域; 通道宽度较充裕时, 对应通道宽度为4.4和3.5 m, 驾驶员注视点主要在左侧障碍物和道路中央; 通道宽度较窄时, 对应通道宽度为3.0 m, 驾驶员注视点频繁在左右两侧障碍物间移动; 随着驾驶任务难度增加, 驾驶员的注视点分布区域变近, 视线的变化频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车速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速度是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为保证道路行车安全,车速控制非常必要。通过对行车速度与道路安全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速度对事故的影响机理,重点强调了车速分布的离散性对事故的影响,并建立了车速模型,对车辆运行中如何控制车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指标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提出了具体的基于运行车速的路线一致性设计流程。根据我国高速公路安全性服务水平,提出了路线设计一致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最后运用研究成果对某拟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一致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道路运输驾驶安全管理水平,对驾驶员监控及安全评价系统进行研究。在罗阳高速路段上进行实车驾驶试验,采集17名驾驶员在驾驶监控系统下的驾驶员生理心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对驾驶智能监控系统的感知度平均水平为2.96,感知度处于一般水平。增加智能监控系统后,驾驶员的心率变化率指标有了明显增大,在进隧道之前约50m路段,速度有了明显的降低(由进入隧道之前150m处的14.8°/s,降低为进入隧道之前50m处的13.8°/s),出隧道之后约50m路段,扫视速度又逐渐上升。因此,驾驶员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到驾驶任务中来,说明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现监控驾驶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10):150-152
传统的道路设计规范是建立在动力学基础之上,其理论假设未能很好描述交通行为中"人—车—路"的系统作用,尤其是对用路人的特性和感受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应用,依照规范确立的道路线形,往往在承载实际的驾驶行为时会出现功能偏差,严重时就会产生安全隐患,这种情况在道路等级低、交通环境复杂的穿村镇公路尤为突出,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提高道路安全运行质量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分析距离判识差异变化规律,选用32名驾驶员在不同深度距离和车速条件下,进行实际道路试验。统计检验全部被试判识结果,获得距离判识差异特征值。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判识差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随着深度距离增加,绝对距离判识差异增大,相对距离判识差异减小;随着速度增加,在较远深度距离下,绝对距离判识差异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在中等深度距离以下时,差异逐渐减小;相对距离判识差异随速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自由流状态下对运行车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达到在车速正态分布情况下由平均车速快速简便地得到线性几何设计所需的运行车速的目的。本文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SPSS软件对我国部分高速路上自由流运行速度平均车速和运行车速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了符合两者关系的统计模型.得出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这样的结论有助于分析高速公路的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  相似文献   

19.
20.
对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驾驶员座椅悬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系统的振动固有频率、阻尼比、位移传递率以及响应加速度均方根值均与等效簧载质量(即驾驶员体重)有关;试验过程中座椅悬架在低频小振幅激振时出现“锁止”现象,其位移传递率的峰值频率随激振幅值的增加而减小,在位移激振幅值较小时。试验测得的位移传递率的峰值频率大于理论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