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文化站房"核心要义的视角,诠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倡导的新时代文化高铁建设理念。以郑渝高铁禹州站为例,阐述"文化站房"的创意和设计表达,基于禹州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钧瓷文化的特质,在建设实践中展示了高铁站房文化创意的4个表现层次,即城市文化元素传达、道地文化主题表现、文化史诗的情境隐喻和相关技术的创新实践。高铁站房建设达到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结合的高度,意味着高铁建设者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自觉、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发展,地域文化与人性化设计表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铁站房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地域文化的展示尤为重要.从文化元素提取、文化元素体现、人性化设计3个方面,探究地域文化与人性化设计在我国高铁站房中的应用思路与实现,并以平顶山西站为例进行具体阐述,为相关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高铁发展背景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解析地域文化设计理论和深入了解周口的地域文化,重点分析周口东站站房装修的地域文化表达.通过分析室内设计的局部细节与整体效果,突出地域文化在站房设计中的重要性.将地域文化作为影响高铁站房设计的重要因素,以此优化高铁站房设计.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高铁站房的要求,已不仅满足于交通运输.高铁站房作为城市门户,将其赋予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可以更形象地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以南阳东站为例,以当地文化背景为设计理念,对其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灵感与元素进行分析,总结环境艺术设计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高铁站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郑万高铁南阳东站站房的深化设计实践,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站房造型、室内装修及人情化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地域文化对站房深化设计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房深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铁站房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地域文化,以传播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地域文化魅力.通过阐述地域文化与高铁站房的关系,总结高铁"文化站房"设计理念及地域文化表达手法,以邓州东站为例,基于邓州地域文化特色,以抽象与变形、模仿与隐喻等手法对地域文化进行抽象化表达,展现了邓州东站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  相似文献   

7.
京张高铁是国家规划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京张高铁在线网与站房布局、站房与城市融合、站房复合功能、站房绿色人文的新思维、新要求、新趋势及其给设计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分别从站房布局新思维、站城融合、复合功能站房、多专业协作、科技创新及质量体系方面归纳总结出京张高铁站房设计管理中的创新理念和策略方法,为后续此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一体化衔接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交通枢纽站房也朝着功能复合、地域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高铁黄山北站的设计实践,从站区规划、设计构思、平面功能、建筑结构、室内装修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城市自然风貌以及文化传统对站房设计的影响,提出了交通枢纽站房设计中将站房与城市、站房内外部、站房内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室内空间与外部造型和谐统一。地域特色的抽象提炼表现手法可为其他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房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车站的设计重要性凸显,高铁在不同时段客流量的变化,对站房规模、候车环境和人们的出行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京张高铁是老京张铁路的替代和延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意义,其站房设计因为加入了奥运因素,需要同时满足奥运、非奥运期间的流线和功能,导致站房在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和客流需求具有较大的变...  相似文献   

10.
站房成五段式造型功能区域井然有序根据设计,济南西客站最高聚集人数4000人,站场规模15个站台17条线(含2条高速正线).高铁站房工程包括主站房、高架候车厅、地下出站区和城市通廊、无站台柱雨棚及站台等.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东北某大型高铁站房施工,针对严寒气候及电气设备的特殊要求等,在图纸会审阶段及深化设计调整阶段,对图纸中存在的使用安全缺陷进行改进,以保证站房使用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京张铁路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服务线,同时是京张铁路百年历史的文化线,是展示中国高铁建设成就的示范线,更是铁总"智慧铁路、智能站房"精神的落地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首先提出高铁车站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京张高铁车站的设计概况及面临的挑战,重点从站城融合——"始发站主辅客站+中心城区隧道"模式的应用、车站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绿色站房设计、全线景观及文化艺术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京张高铁车站的各创新点及设计思路,其中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方面,对清河站、八达岭站、太子城站及张家口站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寒冷地区的高铁站房,电热风幕在空调系统能耗占比较大。既有高铁站房的电热风幕,从设计到实际使用,均为人工就地控制,能源浪费较大。结合京张高铁清河站设计实例,提出高铁站房电热风幕可采取的主动节能控制措施。根据电热风幕工作原理,分析不同气温和客流量下清河站电热风幕可对应的工作状态。并依据2016~2017年北京市供暖季的日气温,模拟比较采取节能措施前后,清河站一个采暖季的电热风幕能耗状态。通过模拟对比分析后,得出采取节能措施后,清河站电热风幕能耗显著下降,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该项节能措施已在京张高铁全线各站中使用,实际节能效果待站房全面投入使用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高铁站房由于其自身功能属性,建筑空间设计体量大、层高较高,吊顶完成面距离结构面尺度较大,附着的受力结构形式多样化,一般需要设计吊顶转换层,不同体系所达到的通用性和安全系数各不相同,施工造价也截然不同。本文通过高铁站房的施工实例,简述高铁站房各功能空间的吊顶转换层体系做法并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通过详实的数据及实例支撑论证,使大家深入了解高铁站房吊顶转换层体系的构造形式,为后续高铁站房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任娜 《铁道建筑技术》2023,(4):62-65+194
新建长沙西站是国家级高铁枢纽,是湖南省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发展等国家倡议和战略的重要节点,是长沙市高铁西城片区的中心。本文以高铁枢纽长沙西站为案例,设计过程合理利用场地高差组织立体交通,在流线组织及对外交通规划高效疏解的基础上,结合大型高架候车式铁路客站空间特征,研究高铁客站进站空间、候车空间和换乘空间在功能空间布局上的创新设计策略,总结十字构型功能布局对高铁站房设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实现地方文化与高铁文化的完美融合,郑万高铁平顶山西站候车大厅内立柱选取弧形汝瓷板画作为装饰面.但这种装饰面在高铁站房的应用,尚无可参考的安装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建筑装修效果要求,设计一种安装固定结构,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安装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安装固定结构能够保证装饰面安装到位且牢固可靠,安装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高铁站房内谐波源的特性、危害及治理措施;针对高铁站房内存在的谐波污染问题,采用以三桥臂变流器拓扑结构和TTA电流检测算法为主体的有源滤波装置;以某高铁站房内用电负荷作为仿真补偿对象,搭建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并通过现场实际测试验证了有源滤波装置在高铁站房谐波治理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尚无铁路进入地下空间通风空调设计的标准及规范,也缺少工程经验参考,极大地增加了地下高铁站房通风空调设计的难度。为确定此类站房合理的通风空调方案,本文以于家堡站为研究对象,结合RWI舒适性指标,采用CFD模拟计算结合现场测试验证的方法,探讨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方案。研究结论:(1)利用RWI指标确定的室内设计参数可营造舒适的车站环境;(2)在高大候车厅中采用全空气分层空调系统及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方案可保证乘客候车舒适并节省能耗;(3)地下无屏蔽门站台设置机械通风并利用风机盘管局部降温可排走大部分的热量;(4)本研究确定的高铁站房合理的通风空调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高铁站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建筑类型.基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16字建设理念的设计视角,以郑阜高铁许昌北站为研究对象,结合铁路客站的设计实践,介绍许昌北站在交通衔接、出行环境、文化体现以及智能发展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和效果,以期在...  相似文献   

20.
邢介东 《铁道勘察》2023,(2):124-130+147
为了对服役期间高铁站房的安全状态进行及时评估和科学预警,设计并研发了一套高铁站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子模块、数据采集子模块、传输及处理子模块、数据管理子模块、安全评定与预警子模块及用户界面子模块。对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该系统的结构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通过分析济南东客站站房结构关键构件的应变、应力、风荷载等相关数据,得到以下结论:济南东客站站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运行平稳,数据传输稳定;站房结构风速、振动加速度、拉索索力等均在合理阈值范围内,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实现了对结构状态的实时掌握,有助于保障济南东客站的安全运维,为以后站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