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车灯透镜罩内产生珠状凝结,从而严重影响汽车车灯的照明和外观,中将热设计的概念引入到车灯设计中,对车灯内部结雾的凝结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指出车灯材料,灯内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是影响结雾的决定因素,并由此提出了应对措施,对车灯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不少车主为了改善原车灯光照明效果,直接在原车灯具上加装氙气大灯。而加装后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原因在于使用卤素灯泡的灯其在设计上和使用氙气大灯的灯具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卤素灯反射体是VIR 曲面反射,反射体呈钻石状,利用每片不同的角度,将光线反射至,重迭出宽广的照明区域。而专用的氙气大灯透镜设计为将所有的光线平行送至灯壳,再利用灯壳上的花纹达到曲射光线、平均照明的目的,再将曲射光线通过透镜反射至前方。所以直接在卤素灯泡灯具上加装氙气大灯的效果光型散乱,效果奇差,散出来的灯光会直接影响到对方来车,增加安全隐患。在汽车车灯中,透镜灯头的光形是最标准的,装有透镜的车灯总成,晚上对着墙壁开车灯,能明显看到墙壁  相似文献   

3.
车灯内部结雾是影响车灯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车灯灯罩内表面,不仅影响车灯外观,而且使车灯的照明效果大打折扣,影响行车安全.车灯结雾涉及流动、传热、材料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是从热设计的角度对车灯内部流动场、温度场和浓度场进行分析,进而来探讨车灯内部结雾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的.  相似文献   

4.
喷涂防雾漆的前照灯外透镜所引起的流挂问题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难点问题。基于东风标致某款车型前照灯项目,通过分析防雾漆的防雾机理和防雾漆流挂问题的产生机理,剖析防雾漆流挂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前照灯内部空气湿度、空气流通速率和防雾漆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项目验证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些技术方案,弥补了当前车灯行业防雾漆使用方面的技术空白,也为后续整车厂在车灯防雾使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反馈和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转台精度对汽车车灯配光检测的影响。首先分析转台式车灯配光测试系统误差,建立误差传递函数,接着计算测试点的定位误差,最后修正测试点的角度后,测试车灯照度。结果表明,修正定位误差后,车灯照度精度最少可提高20%。转台角度精度是影响车灯配光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定位修正可以提高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引起行人对夜间行驶过程中汽车的注意,避免造成车灯晃眼而引发交通事故,提出了一种结合90C51单片机和汽车CAN总线的智能车灯控制系统,首先通过安装在汽车前端的激光雷达来检测前方是否有行人,并且可以通过连续接收的雷达间隔时间结合汽车车速判断行人的行走方向,以此决定车灯的变换。智能车灯设计系统关键在于可以通过自动检测使车灯自动变换,而不需要人为长时间手动控制车灯,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减少驾驶疲劳,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7.
对汽车灯具内部起雾的原理、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从整车厂的角度,梳理汽车灯具雾气问题在产品开发阶段的关注内容,提出应对措施,为解决车灯雾气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自适应前照灯控制系统仅仅根据汽车行驶状态及转向盘触发车灯偏转,使得车灯偏转动作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的问题,引入车辆行驶前方道路线形信息,建立了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前照灯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系统。在不改变原有车灯控制系统执行机构的情况下,利用车路协同装置将线形曲率等道路信息提前传输给汽车,综合利用行车状态信息实时计算出车灯偏转角度,自适应调整灯光照明方向。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加主动精确的调整车灯偏转角度,减少视野盲区,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以大跨径曲线刚构桥为背景,改变其曲率半径,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了其5种不同曲率半径在施工阶段荷载作用下及营运阶段活载作用下的变形,通过对不同曲率半径下悬臂施工及营运阶段的不同荷载工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曲率半径下荷载、活载等参数对其变形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实际公路线路勘测工程,讨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优势,并具体从利用LIDAR数据提取纵横断面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机载激光雷达在不同时期对植被穿透能力和结合影像进行激光点云分类处理进行分析,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提高LIDAR数据的精度,保证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断面数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一次从大众冬季试车中获得的车灯内温湿度传感器数据,详细分析了试验过程中塑料中水汽的侵入和释放这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基于硬件的测试中,提出了一种增加预处理环节的优化试验方法。根据不同的工况、客户的期望和消雾技术方案,对该类测试的评估方法也进行了考虑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汽车外饰车灯的功能分类和光源技术的发展,同时针对LED技术研究了几种主要的光效造型手法,并对车灯造型和照明系统发展做了趋势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叶成 《汽车知识》2011,(4):86-89
车灯是日常行车中重要的使用工具,虽然它只能在一天中的后12个小时里实现自身的价值,但不得不承认你确实离不开它。从一百年前的煤油灯,到我们现在常见的卤素灯,以及最新的氙气灯,车灯越发成为行车功能与驾驶安全的必要工具。不过,由于车灯在自身设计寿命以及后期使用上的影响,车灯配件更换是车主们在用车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很多车主对于车灯的升级情有独钟——如何更换车灯?如何升级车灯?市面上哪种车灯最先进?这就是我们今天调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外公路》2021,41(3):187-193
曲率半径是混凝土弯斜拉桥的关键设计参数之一,为分析曲率半径对Π形主梁混凝土弯斜拉桥受力性能的影响,以某座大跨混凝土弯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空间梁板混合有限元模型。由室内1∶20全桥缩尺模型试验,通过测试索力和支反力间接获得主梁内力状态的方法,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数值模型,通过不同曲率半径的弯斜拉桥、同跨径的直线斜拉桥对比,系统分析曲率半径对弯斜拉桥主梁、桥塔、支座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静力方面,曲率半径对主梁跨中挠度影响很大,对两侧纵肋挠度差的影响不明显;桥塔横向塔偏量大于顺桥向塔偏量;边墩、辅助墩和桥塔不同位置处支座反力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差别;曲率半径大于950 m,主梁扭矩与弯矩峰值比小于5%,其内力分布趋近于同跨径直线斜拉桥。动力方面,随曲率半径减小,弯斜拉桥横弯振型减弱,纵漂和扭转振型增加,其各阶模态特征与直线斜拉桥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将曲线通过的车辆和曲线连续梁桥分为2个由非线性轮轨接触力所联系的振动子系统,运用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建立铁路车辆曲线通过模型动力方程、曲线梁桥的动力模型及其动力方程,应用基于激励非线性振动的数值算法,编制曲线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软件VCBID,重点讨论了不同曲率半径对曲线连续梁桥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曲线梁桥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中应计入曲率半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跨径曲线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以白土北江特大桥主桥为例,研究不同曲率半径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冲击系数的影响。建立不同曲率半径的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利用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得出响应峰值的相应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曲率半径较小时,结构最不利截面冲击系数变化较大。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控制截面挠度、弯矩和扭矩冲击系数都呈减小趋势,但当曲率半径为250m,冲击系数值较大;墩顶截面弯矩冲击系数变化幅度较小,但扭矩冲击随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曲率半径、墩高等参数对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该文基于能量原理与双重破坏准则,以某跨径为(81+150+81) m、曲率半径为1 50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例,对不同曲率半径、不同墩高下模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对结构总输入能的大小既与地震动特性有关,也与结构本身特性有关,其中地震动特性对总输入能的影响更为明显;曲率半径、墩高对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有影响,墩高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大于曲率半径,且结构横桥向的抗震耗能能力大于纵桥向。  相似文献   

18.
为探求匝道桥几何非规则性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嘉闵线匝道桥,采用SAP 2000软件建立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跨径组合、纵坡、曲率半径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的匝道桥地震响应。结果表明:与简支梁桥相比,多跨连续梁桥顺桥向固定墩、横桥向矮墩和过渡墩的响应均变大;纵坡大小对桥梁纵向地震响应影响轻微,但在横桥向设置大纵坡可减小高墩区墩柱的地震响应;小曲率半径下采用切向或法向输入与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存在角度偏差,会低估结构地震响应,大曲率半径下其地震响应与直线桥基本一致,可简化为直线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互通式立交分流点曲率半径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泰忠 《中外公路》2004,24(1):58-59
该文通过对互通式立交分流点曲率半径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对分流点曲率半径的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在汽车外饰灯具开发前期,减少汽车使用过程中灯具内部雾气的形成,文章分析了车灯内部集水的2种现象及成因,介绍了雾气形成机理,结合雾气形成模拟实验,验证了车灯内部热场分布和水汽含量是车灯雾气产生的主要因素。指出通过在设计中平衡热场分布和减少水汽含量以及前期识别和预防,可以有效减少雾气形成,降低车灯成本,减少客户抱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