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叶磊  董乃宝 《公路》2012,(8):177-180
通过分析限速与车辆行驶速度及交通安全的关系,得到限速对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限速影响驾驶员的速度选择,而速度选择的结果对交通安全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昆石高速的平、纵面设计参数(半径、纵坡、结构型式),利用公路运营安全性检测计算系统(HOS_VT),对下坡方向行驶于昆石高速上的典型车辆(中型车辆、重型车辆)的预测行车速度、制动系统热衰退状况进行检测计算,明晰典型车辆在昆石高速上行驶时的安全隐患类型与分布情况并做出定量评价,梳理出存在于昆石高速中的交通安全意义上的典型特殊路段,并分析其潜在事故倾向的诱发机理。  相似文献   

3.
车速对交通安全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车辆速度及其离散性对交通事故数量及其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关系,认为:车速越高,其离散性越大,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事故率以及事故后果严重性越大;相邻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差异越大也会增加道路交通的危险性。提出合理限制车速、减少速度离散性以及注重相邻路段车速协调性等速度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路桥过渡段广泛存在桥头跳车现象,直接影响交通安全.文中通过分析桥头跳车的机理,揭示了引起桥头跳车的定量指标;通过建立桥梁的相关指标和车辆不同行驶速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把车辆加速度作为交通流参数评价交通安全,提出了交通安全评价标准和每个安全级别的限值,将路桥过渡段桥头跳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直接转化为对桥梁相关几何参数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陈园明 《中外公路》2013,33(1):298-299
为了改善长下坡路段车辆的交通安全状况,在连续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是减轻事故严重程度的重要被动应急措施,也是为长下坡路段失控车辆提供强制减速的最为有效的安全防护工程措施.该文通过对中国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事故特征的分析,对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补充BIM平台中的城市快速路速度协调性评价功能并优化三维视距检查功能,以Civil 3D为开发平台,基于建立的快速路运行速度测算模型和三维视距测量算法,开发涵盖速度协调性评价模块、基于运行速度的三维视距检查模块的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软件,以完善Civil 3D在快速路设计过程中的辅助决策功能,实现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运行安全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及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运行速度的设计思想出发,探讨了山区高速公路平曲线半径及超高、连续纵坡、视距、隧道线形等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影响。通过典型实例,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基本参数的确立、方案选定及采取的运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混沌法下的高速公路主线速度模糊控制的仿真分析情况。通过对称车道元胞自动机仿真分析高速公路主线速度,提出相空间压缩的混沌控制方法。依据混沌与信号控制关系,以高速需求、车辆密度等情况作为条件,遗传算法优化控制模型参数,进行主线速度控制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混沌控制方法在保证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实现车辆的有序通过,降低车辆拥堵率。因此,混沌法下的高速公路主线速度模糊控制,可以提高实际车辆通行能力,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把事故率作为交通安全服务水平的量化指标,研究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交通安全服务水平,并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采用概率统计学、稳健回归等基础理论建立了事故率与限制速度、线形的关系模型;在可接受的交通安全服务水平下,分别建立了小车和大车限制速度的取值方法。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相关公路管理部门设置合理的高等级公路车辆限速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利用UC-win/Road三维建模软件系统构建了国高网长春至深圳线(编号G25)青州至临沭段高速公路虚拟交通场景,依托交通安全驾驶模拟系统展开仿真研究。选取轿车和货车2种车型,车辆运行速度、区间加速度、85%加速度、85%减速度、转向角速度共5个评价参数进行该高速公路路段车辆运行状态与事故相关性及事故致因机理研究。从设计符合性看,"长深公路山东段安评路段"主要平、纵、横的设计采用指标均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从运行速度协调性看,小客车和大型货车运行速度协调性均良好,且二者运行速度的变化具有显著一致性;从危险路段看,K75+000~K77+000,K109+000~K111+000,K102+900~K101+000,K70+500~K69+000等是交通事故多发区域,隐患较多,须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可知,限制速度不合理导致的城市交通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高等级道路,部分交通条件较好的路段往往因限制速度偏低而导致道路资源浪费。目前国内大中城市中,成都和厦门等大城市已对限制速度调整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大多数城市,限制速度不合理的问题仍广泛存在,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限制速度仍是城市交通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合理的制定城市道路限速值,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以舟山市滨海大道工程为依托,在对各路段运行速度调研后,根据公路限速设计理论计算方法,确定限速值优化调整方案,验证了以设计速度作为限速值存在的问题和以第85%位车速作为城市道路限速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桥梁作为城市道路网中的关键节点,除了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往往还兼有地标性建筑的作用,因此桥梁扩建工程往往受到众多控制因素的影响,路线的设计指标很难达到较高标准。如何将提升交通容量和景观品质完美结合,同时又能坚守交通安全的根本原则,成为城市桥梁改扩建工程方案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昆仑桥工程实例,通过总体方案介绍和计算分析,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与公路对路线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对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协调性、同一路段设计速度和运行速度的协调性、行车视距及弯道行驶的舒适性等指标和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任务是充分利用道路路网资源,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持交通畅通,确保交通安全。该文在研究城市道路网和分析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编制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必要性,探讨设计内容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路网不断扩展,使得城市周边道路功能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为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功能的城郊干道。为进一步提升城郊干道的交通安全水平,完善和细化城郊干道的交通安全评价工作,首先从规范角度分析总结城郊干道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然后以张家港市某城市快速路与地面一级公路相结合的城郊干道为例,结合设计方案评价和分析设计阶段安全性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为城郊干道交通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一些经验总结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一种"无干扰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它是一种没有红绿灯的、全过程无干扰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方案或方法,它包括无干扰干道网络设计和无干扰区域网络设计。该方案通过采用熊氏无灯交叉通行法的关键技术、单向通行技术、环形道路设计,创新网格区域车流和干道网车流的无干扰交互模式,规避了各种道路交通干扰因素,实现了道路交通全过程无干扰运行模式,避免了道路交通的梗塞效应,从而大幅提高城市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彻底避免目前的高峰时段恶性塞车情况,大幅提升汽车通行速度,减少汽车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该设计同时提供了两种方案,能够同时满足新城规划和老城改造的需要。同时,该方案的实施成本非常低廉,是解决当代城市交通难题的绝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阐述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既是城市的特色也是交通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研究了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城市道路景观对交通的影响,提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交通协调的内容与方法。结果表明,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能调节道路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对改善交通状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各专业的系统规划。结合济南市西客站片区的横断面规划设计,分析道路交通功能、交通安全、城市景观、地下空间利用、时序发展等因素,并将绿色交通理念以及生态景观概念运用到道路横断面规划中。对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粗放型”道路设计导致交通运行无序混乱、效率低、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设计既能保障交通运行,更能协调沿线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兰州市平凉路段为例,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并利用VISSIM软件仿真评价。研究表明,精细化设计在提高通行能力、保障安全、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形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从道路等级、道路功能、交通流、安全、噪音、绿化分隔等方面,提出了现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为具体确定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标准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公安交通管理、医疗救援、保险等不同行业领域。本文以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分析的视角,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发展趋势、年龄分布特征、肇事者交通方式、职业分布特点等方面,剖析四类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典型问题,旨在明确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未来的挑战,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