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概化模型试验对不同来流量、不同水深及不同坝长条件下丁坝坝根的水毁过程及现象进行观测,并对不同工况下坝根的水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长江上游丁坝坝根水毁的原因。结果表明:来流量的大小对丁坝坝根的水毁影响最为直接,其次是丁坝坝长,通过影响坝体周围的水流结构间接影响坝根的水毁,而水深对其影响仅限于刚淹没状态,当水深高于坝上3 cm时,坝根处水毁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多沙卵石滩险,水流湍急,泥沙输移强度大,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现象较为常见。通过归纳建筑物损毁部位,分析发生损毁的原因,总结近年维修实践成果,提出了混凝土坝面、扭王字混凝土块护面和抛石跺体等能适应类似于长江上游河床地质和水沙条件,有利于建筑物稳定的结构设计,可为整治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费晓昕 《水运工程》2021,(2):104-108
抛石丁坝是河道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整治建筑物,能够束水攻沙,保护岸滩免受水流冲刷,然而抛石丁坝水毁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动床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平原河流丁坝的水毁破坏进行了研究,分析丁坝水毁破坏的常见形式,认为坝头块石的坍塌流失是影响丁坝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抛石丁坝稳定性可基于坝头水毁来研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  相似文献   

4.
《水道港口》2022,(1):68-73
长江上游存在众多航道整治建筑物,综合评价其技术状况对航道建设规划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对长江上游5座整治建筑物进行了验证评价,并通过数学期望公式量化建筑物具体技术状况值。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典型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等级评价与相关维护管理部门对航道整治建筑物历年评价契合度较高,符合航道整治建筑物评价的客观规律,量化技术状况值满足工程实际状况,建议对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量化值为50~70展开相应损毁部位的维修,70~80应加强观测、巡视。主槽浅区航深、航道整治建筑物坡比、坝身水毁体积比为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评价的主要潜在影响因素,日常管理维护应重点关注冲刷坑发展态势、边坡稳定性、主槽浅区航道条件。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整治建筑物新结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凤 《水道港口》2010,31(5):464-467
为了进一步增强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减少以后工程的维护量,根据长江上游航道河床、水流特点,通过分析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内整治建筑物的破坏形式以及破坏机理,提出了4种坝体新结构,以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建设工程为依托,进行了新结构试验性应用,应用结果表明,4种坝体新结构整体稳定,较好的维持了整治效果,为其他山区河流的航道整治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影响,部分航道整治建筑物坝体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文中对坝体损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导致损毁的因素。针对各因素提出了维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小米滩丁坝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该坝周围的水流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探求水毁原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丁坝坝根出现水毁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河道地形对水流产生挑流作用从而影响坝根处流速,并提出丁坝选址时尽量避免水流冲刷区,采取坝根加固、将坝根嵌入岸坡等相应的坝根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探讨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的技术等级情况,丁坝、顺坝、潜坝、锁坝常见损毁部位及类型,分析钢筋混凝土坝面、钢丝笼结构、抛石结构、扭王字块结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并对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维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航道整治工程中常使用潜锁坝来调节汊道分流比,一般由坝体和护底余排两部分组成,由于潜锁坝横跨深水大流速的汊道,对水流的调整作用明显,易引起河床局部剧烈冲刷,河床变化反作用于建筑物结构,导致局部变形甚至损毁。本文选取和畅洲水道左汊的两座潜锁坝为典型案例,采用实测资料结合水流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建筑物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建筑物发生变形的部位和局部损毁情况,探讨局部损毁的特征和原因。结果表明:坝体基本完整,变形主要发生在护底的余排边缘,排体损毁部位与建筑物附近冲刷较为剧烈的位置相对应,损毁原因主要有洪水期河道深槽主流冲刷、坝体变坡区下游水流紊乱淘刷和特殊水文年长时间洪水作用加速排体损毁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碾子湾水道航道整治建筑物护岸修复施工中的水上沉排护底和抛枕施工工程技术进行探讨,以寻求在今后的航道整治维修施工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国家加大对长江干线航道建设的投资力度,"十二五"期将会有一大批的航道整治建筑物交付使用。由于河道演变的复杂性、设计结构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交付使用后的航道整治建筑物易出现水毁,影响到航道整治建筑物的功能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丁坝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毁坏情况,分析了丁坝在淹没和非淹没状态下坝体附近的水流流态,据此分析了坝体的水毁机理。通过总结提出了几点意见,以期对工程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邓桃 《珠江水运》2010,(6):50-51
在我国通航河流,特别是山区通航河流中,航道整治建筑物因受水流泥沙动力、结构、人类活动及维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常常出现水毁破坏现象。由于航道整治建筑物施工工艺简单,除了受外部客观条件影响之外,往往还有一些主观因素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本文将从影响航道建筑物质量的各种因素出发,对航道整治建筑物的施工阶段如何加强质量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求界牌河段丁坝周围水流特性,明晰丁坝周围水流特性与坝头损毁之间的关系,采用清水定床、正态模型试验方法研究长江界牌河段丁坝周围水流结构特点,详细分析流量条件对界牌7#丁坝周围断面测点的流速最大区域及紊动强度最大区域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坝头周围测点三维流速数据。结果表明,从x、z向流速和紊动强度的角度考虑,坝体中部及下游侧是易损区域;随着坝头流速的增大,下潜水流、坝头涡旋系、单宽流量分别成为影响坝头损毁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介绍当前整治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材料,分析川江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形式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托长江干线叙泸段(宜宾—泸州)航道建设工程,提出利用扭王字块进行坝体护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消能功效,在航道整治建筑物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风簸碛滩位于井口急弯的上游弯曲放宽河段,滩段枯期分汊,左槽窄弯,右槽顺直宽浅,是长江上游著名的卵石滩险。文章分析了滩段的碍航成因和整治前后的河床演变情况。1995年右槽方案实施后整治效果良好,但2001年右槽上浅区开始出浅,主要是因整治建筑物的水毁而导致右槽冲刷能力减弱所致。修复和加固原有整治建筑物、疏浚右槽进口浅区,可改善右槽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关于航道整治建筑物作用区水沙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物变形和损毁的研究是航道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建筑物中丁坝、护滩(底)和护岸3种形式建筑物结构形式及作用区水沙特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相关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成果众多,列举了代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角度和考虑因素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已有成果,提出今后可在床面冲刷位置和规模综合作用下的破坏阈值问题、床面冲刷发展模式及修复方式、极端水文条件对建筑物运行损毁的影响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月5日,由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联合武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一项重大科技项目"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筑物监测、损毁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长江航道局主持的验收。本项目全面调研了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筑物损毁情况,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损毁特点、影响因素,开展了概化模型试验,较系统地揭示了不同类型航道整治建筑物的损毁机  相似文献   

18.
文中首先介绍了潜坝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毁坏情况,对潜坝水流特性和潜坝坝后冲刷进行了物理模型实验,据此分析了坝体的水毁机理。通过总结提出了几点意见,以期对工程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边滩较宽阔且滩面高程较高的过渡段浅滩整治时,在满足丁坝束水导沙功能的情况下,为减小坝体长度可将丁坝的坝根段去除,形成不接岸丁坝。湘江铜官滩的航道整治试验研究表明,采取不接岸丁坝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整治效果,但整治时应注意近岸缺口段河床及河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航道整治建筑物在长江上游广泛存在,其在改变局部河段的水动力和水体理化特征的同时也会对浮游生物群落产生重要的影响。于寸滩站11 000 m3/s流量下开展顺坝和丁坝2座航道整治建筑物的水动力、水质及浮游生物生物量现场监测,利用MIKE21软件建立流场,进一步模拟不同流量下坝体前后水动力、水质、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监测结果表明,相较于坝前,两坝体坝后流速减小,溶解氧浓度、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增加,其中顺坝和丁坝浮游植物密度分别增加69.39%和62.18%,生物量分别增加77.42%和56.41%。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建立模型得出,4 500、11 000、39 200 m3/s流量下航道整治建筑物前后水动力、水质及生物量差异性逐渐降低,4 500 m3/s流量下整治建筑物生态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区生物的保护和生态航道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