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更好的研究路基的沉降、侧向变形以及稳定性,本文采用PLAXIS程序软件模拟路基的变化.在试验中把路基断面近似认为无限延伸体.故可将路基模型处理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特选取的4个典型断面,顶面宽为17.25m,高度分别为6m,5m,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研究路基的沉降、侧向变形以及稳定性,本文采用PLAXIS程序软件模拟路基的变化,在试验中把路基断面近似认为无限延伸体,故可将路基模型处理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特选取的4个典型断面,顶面宽为17.25m,高度分别为6m,5m,4m,3m,边坡坡率为1:1.5,中间填筑粉细砂土,粘土包边,宽2.7m,顶部为灰土封顶,厚为79cm,地基表面有一层经过冲击碾压处理的基底土,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的研究路基的沉降、侧向变形以及稳定性,本文采用PLAXIS程序软件模拟路基的变化,在试验中把路基断面近似认为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4.
工程概况某高速公路路基宽24.5m的一级公路断面:中央分隔带宽2.0m,路面宽2×10.5m,土路肩宽2×0.75m,车道宽4×3.75m,左侧路缘带宽0.5m,非机动车道宽2.5m,行车道横坡单向1.5%,土路肩横坡2.5%。现针对该高速公路的路基及其路堤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路基填料选取及其压实技术本项目各种技术指标要求均按照公路技术标准执行。路基填料应因地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低改高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后路基的沉降特性,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研究低改高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的横、纵向断面沉降位移.结果表明:在横断面上,道路沉降主要集中在填筑期及工后5a内,地基表面竖向位移整体趋近于"盆"形,距离旧路基越远沉降越明显,拓宽侧工后沉降主要集中在2a内,占工后沉降的64%,在加宽路基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6.
以某高速路工程为例,介绍了路基土石方的总体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从填筑试验段路基、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等方面对其工艺进行了论述,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工程概况某高速路工程,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120km/h,主线全长32.826km,连接线施工里程共13.585km。其中新建一级公路1.541km,二级公路6.992km,改建二级公路5.052km。路基采用整体式断面,路基全宽30.0m,中间分隔带4.0m,硬路肩2×4.0m,土路肩2×0.75m。路线经过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主要有冲洪积平原区和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山高海拔50~100m,采石场、陡坎、凹洼分布较多,设计标高范围为28~52m。  相似文献   

7.
工程背景某高速公路原旧路基由于技术等级低,旧路路基填土高度不足,老路面结构厚度薄,路面材料老化加之排水设施不完善或毁坏或堵塞,路基路面破损严重,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考虑到旧路改建节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原有老路基,采用对原路基两侧进行加宽,加宽路段为高填方路基,路基断面由原有的26m的路基基础上两侧各加宽8m,加宽后路基宽度为42m。其中:中央分隔带宽3m,左侧路缘带宽2×0.75m,行车道宽2×4×3.75m,硬路肩宽2×3.00m,土路肩宽2×0.75m。路基标准横断面为整体式横断面。原路面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3.0%,考虑到原路面经过加铺、改造,整体路况较好,为便于与老路面相接,加宽部分的路面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3.0%。设计行车速度120km/h,符合现行高速公路双向八车道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季冻区填挖交界段路基由于填筑料、压实度、含水率等差异,容易造成填挖交界段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冻胀,影响公路路面使用耐久性及运营安全。本文以某一级公路填挖交界段为例,借助有限元分析了无处理措施和基顶加铺土工格栅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冻胀的对比特征,提出了土工格栅对填挖交界段路基处理的有效性。1工程概况某一级公路路基横断面形式:整体式断面24.5m,分离式断面12.25m,行车道宽度为2×4.50m,  相似文献   

9.
以某公路填方路基边坡工程为背景,选取3个危险路基断面,结合数值模拟、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及现场监测分析,轻质泡沫混凝土路基设计方案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路基水平位移变形数值分析及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危险断面路基外侧位移从顶部至底部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整体规律,最大值位于距路面6 m左右位置,两者结果相差约0.1~0.2 mm;路基竖向位移监测数据(60 d)变化呈先缓后增再趋稳3个阶段,随着地基土固结完成,路基沉降基本趋于稳定;考虑两种破坏形式下,3个危险断面路基安全系数均大于等于规范要求,证明该轻质气泡混凝土路基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高寒冻土区路基变形破坏演化过程,以漠北公路K6+200断面处的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和K8+200断面处的低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为研究对象,在路基不同部位和路基下不同深度处土体埋设温度传感器和变形传感器,研究了高纬度、高寒冻土区不同冻土条件下路基实测温度和变形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在公路建成2年后,路基下出现了明显的融化盘偏移现象,新建宽幅路基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变形特性,路基下形成了2个融化盘,其中一个明显向路基坡脚处偏移,左坡脚和路中冻土上限明显下降了3~4m,路基下原天然地表处沉降达4~9cm,而路肩处冻土上限基本保持稳定;在低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在保证一定路基高度的条件下,除了建成初期路基土体存在一定的变形(工后沉陷)外,由路基下多年冻土不均匀融化导致的变形很小,因此,在低温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相对较好。可见,研究结论进一步阐释了高温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严重的成因,为高纬度、高寒冻土区路面结构抗融沉破坏设计和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揭示了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纵裂、沉陷等不均匀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成因,相比高温多年冻土区,在保证一定路基高度下低温多年冻土区路基具有相对良好的稳定性,这一结论对于高纬度、高寒冻土区不同冻土条件下冻土路基的设计及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构成路基断面的各要素对雪害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找到各种路基断面形式下雪害形成的机理,进而给出能够避免或减少风吹雪雪害形成的路基断面形式。  相似文献   

12.
概述 青银高速公路K557+000-K557+710路段,路基平均填土高度6.8m,原天然地基为亚砂土、亚粘土和沙土。青银高速自通车后,由于路堤梯形断面静荷载分布不均匀,加之车辆动荷载加在行车道和超车道上的共同作用,导致路基发生盆型不均匀差异沉降。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五号线区间隧道蒲黄榆至天坛东门段在玉蜓桥两侧下穿京山铁路,隧道埋深17 m。为保证既有线运营安全,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预加固技术,监控量测结果表明路基沉降可以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工程概况 本枢纽互通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G线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为24.5m。行车道和硬路肩同坡,土路肩横坡为4%;设计线为路中心线;S线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为24.5m。中央分隔带宽1.5m,硬路肩宽度2.75m。行车道和硬路肩同坡,土路肩横坡为4%;A、B、C、D匝道均为单向双车道匝道,设计车速为60km/h,路基宽度为10.5m。  相似文献   

15.
段二兵 《北方交通》2023,(11):55-58
以某高速公路大粒径填石路基强夯处治为研究对象,利用颗粒流理论,根据设计资料和强夯加固方案,采用离散单元法建立分析模型,模拟路基强夯施工过程,对路基的强夯加固效果进行分析。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得出强夯效果随强夯次数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夯击深度的增加,路基竖向位移逐步下降,强夯效果也随之下降;路基有效加固深度为7~8 m,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砂土路基的二维数值分析,指出砂土作为路基填料时,为确保路基稳定施工的注意事项,对路基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绵广高速公路路基病害压力注浆处治工程,采用现场调查测试、离心模型试验以及数值仿真对压力注浆处治路基病害的工艺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揭示斜坡路基断面几何异型是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并进而导致路面出现纵向开裂。离心模型试验表明:注浆方式宜采用2次注浆法,第1次注浆压力为0.2 MPa,第2次注浆压力控制在0.4~0.5 MPa;注浆孔的合理间距推荐为2.0 m;工程实际中应兼顾经济性,选择合理的浆液配合比和养护时间。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压力注浆包括应力累积、裂纹延伸和裂缝扩张3个阶段,土体劈裂所需要的压力随均质度及土体强度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洞庭湖区某软土路基高速公路在施工期的沉降数据的收集,总结了通道、涵洞过渡处典型观测断面的沉降规律,桥头典型观测断面的沉降规律,一般路基典型观测断面的沉降规律,比较了湖区软土路基的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沉降规律。通过总结,可及时发现危险的先兆,明确路基破坏原因,确保在湖区软土路基上进行路堤施工安全和稳定,控制和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9.
山区软土一般有压缩性高、强度较低、透水性较差的特性,故在进行路基沉降处理时应考虑周全,同时为保证软土路基处理后的稳定性,需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与预测,来判断路基是否处于稳定状态.以龙怀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关键技术为依托,根据断面K21+150近期的的实际监测数据,采用灰色理论模型对此断面沉降数据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沉...  相似文献   

20.
路基稳定性实质上包括竖向变形和侧向变形,过大的侧向变形会引起附加沉降,同时对边坡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碎石垫层处治、强夯碎石垫层处治等不同地基处治方式的断面沉降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侧向位移观测数据.发现因侧向位移产生的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