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传统干路设计中,囿于人性化依据的缺乏及片面强调小汽车通行效率,部分过街设施的形式选择不尽合理,给行人过街带来了不便及风险。首先回顾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研究。然后对比了上海、北京、西安4条干路与巴黎、纽约、东京3条干路的行人过街设施构成,揭示了中国干路行人过街设施形式单一且缺乏路中安全岛。基于意愿调查,研究了少年、青年、老年3组行人对不同类型干路过街设施形式的偏好。以公众意愿为准绳,结合干路过街行为分析、事故统计,提出不同环境下干路过街设施选型要求,探讨了立体过街设施及路中安全岛的设置要求。特别指出:"过街行人免遭伤害"应成为干路过街设施选型的重要依据,小汽车通行效率与行人自由程度应为保障过街安全而让步。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高校出入口行人过街的特殊性,缓解过街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对行人过街特性及过街设施进行研究.以大连交通大学正门前黄河路段为调查对象,进行行人过街特性与机动车运行特性的交通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平峰时段与高峰时段的行人过街特性及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特性.基于高校行人过街的特殊性,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方案.研究表明,高校行人过街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性,应充分考虑该特性及过街安全性来设计行人过街设施.  相似文献   

3.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 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 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 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 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4.
对平面及立体行人过街设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绵阳市主干路的一个典型路段为案例,对该路段处的信号灯配时和二次过街设施进行优化,将行人过街信号与附近的交叉口信号进行联动,既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又减少交叉口信号的浪费。通过改变原有二次过街设施的形式及面积,使得该路段二次过街设施的服务水平从F级上升到B级。  相似文献   

5.
关注行人过街设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人过街设施则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国重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车辆交通,轻视步行交通,对行人交通研究不足,许多城市存在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这是导致行人违章穿越街道,造成交通混乱与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路段上的行人过街受到机动车行驶的干扰显著,同时行人过街也会影响机动车的正常行驶,造成了路段的拥堵.本文首先归纳了行人过街设施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人行便道以及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设置人行横道与行人过街灯、行人便道、过街天桥与过街地道、非机动车道、标识标线来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的措施;最后以公交长椿街路口东站以东为案例展开行人二次过街信号优化设置的实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路段和临近交叉口信号联动,晚高峰行人的有效过街时间增加了25%,午平峰长椿街交叉口东进口的被利用绿灯时间增加了20%.  相似文献   

7.
步行交通在我国城市中占较大比例。行人在道路交通中属弱势群体,在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冲突中最易受到伤害。在城市行人引发的交通事故中,大多与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有关。行人的违法穿越除一部分行人自身不良的交通习惯原因外,还与城市步行过街设施的设置不合理,而"迫使"行人违法穿越车行道有关。要解决这  相似文献   

8.
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依据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敏  彭宏勤 《湖南交通科技》2007,33(4):134-136,184
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概念,从行人过街人流量的角度介绍了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依据的有关计算,并概述了国内外部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依据,分析了国内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置人性化、科学合理的行人过街设施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合城市干路中行人过街安全问题,针对行人过街警告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视认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其次根据不同阶段驾驶行为特征建立各阶段车辆行驶距离模型,并考虑停车安全距离,最终构建行人过街警告标志前置距离解析模型。最后,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驾驶模拟试验,测定相关数据,并对模型中各参数值大小进行标定。经计算得到不同速度、不同车道数下的行人过街警告标志前置距离,并给出建议距离。结果表明,当速度一致时,随着车道数增加,行人过街警告标志前置距离不断增大;当车道数一致时,随着速度增加,标志前置距离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干路行人过街警告标志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无信号控制道路交叉口三次连续过街行人为研究对象,在行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时间心理学理论,从广泛的道路使用者和道路因素角度,定量分析行人过街等候时间及其影响因子。通过被试内设计实验方案,采集A、B、C三个典型交叉口数据并进行统计处理,基于不同因子分类探究三次等候时间相关性,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三次连续过街等候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显著性程度会因主干路安全岛宽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过街设施设计的形式会从心理角度对行人过街等候时间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信号交叉口的机动车和行人的运行特性,考虑了行人过街与机动车运行的相互影响,为满足行人的安全过街,在两相位交叉口信号配时中加入行人行走的迟起、早断时间。考虑行人过街的需求,在信号配时中将行人过街的最大延误时间以及行人过街的总延误纳入到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中,提出以周期、停车率、饱和度、排队长度、行人最大允许延误时间、机动车最大允许延误时间作为约束条件,以机动车和行人的总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模型,给出求解方法,为信号交叉口的优化配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环境、促使城市交通模式由“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北京市自2006年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6月发布了《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上述工作为基础,介绍了《导则》编制的总体思路,分析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设计体系构成.结合北京市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策略及规划方法层面,对系统评价缺乏标准。首先对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安全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心情舒畅需求。在对系统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交叉分析法提取初选指标体系,并逐个检验优化,最终构建包括10个设施输入指标和6个运行输出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给出明确定义并确定其计算模型。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选取6个区域作为评价单元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探索符合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宏观层面,解决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问题,结合步行分区和集计模型考虑步行主出行链的出行需求;中观层面,考虑不同类型步行子系统中的次出行链;微观层面,结合非集计模型考虑步行支出行链的行人随机行为。最后,指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潘昭宇  李先  陈燕凌  李伟 《城市交通》2010,8(1):53-59,73
针对步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排挤、出行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改善途径。依据对北京市两广路、CBD、中关村等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累计曲线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市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平面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本文在分析机动车与行人冲突情况的前提下,研究行人信号配时方法.从搭接相位的角度,在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建立行人绿灯提前截止时间计算模型,在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建立不同相序下的行人交通流绿灯提前启亮时间计算模型;从以行人交通流为关键交通流的角度,确定信号配时关键车流的流量临界值,进而计算信号配时参数,并以长春市某交叉口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配时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行人的过街效率,减少甚至避免行人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信号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对配时要求不一致以及我国行人相位清空时间不足的问题,借鉴HCM的做法给出了行人绿灯最小时间和行人闪时间的计算公式.根据是否将绿灯间隔时间作为行人清空时间,研究了行人随机动车一起放行时的行人相位和机动车相位的设置类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适用情况,建立了不同情况下行人绿灯时间的调整模型和行人信号配时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改善了信号交叉口传统配时方法对行人重视不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