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船艇》1986,(2)
该所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船舶特种机械和通风机电设备的专业设计研究机构。该所技术力量雄厚,先后为一百五十多种不同类型的船舶设计、研制了一千八百余项特种机械和机电设备。该所的专业范围:船舶减摇装置、可调螺距螺旋桨及其他特种推进装置、舵室辅机、电站、机舱自动化系统、电机、电器、造水装置、冷藏、空调设备及系统、污水污物处理、防火防爆、舾装与救生设备、管理系统及附件、锅炉及热交换器,水下作业和各种甲板机械等。该所设备粮良,愿为国内外客户竭诚服务。  相似文献   

2.
工艺孔设计是船体生产设计基本内容之一。开设工艺孔是船舶建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艺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施工环境,缩短建造周期,保证生产安全和建造质量。介绍了船舶临时工艺孔的设计依据、一般原则、设置各类工艺孔的要求和常用方法以及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供船厂进行工艺孔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造船舶检验是船舶检验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其目的是确保建造船舶按批准的图纸进行建造,船舶结构满足公约、规范、标准等要求,船用设备、材料、工艺均符合要求,持证的船用产品经验证合格,经过船舶试验,满足要求。针对建造船舶检验阶段划分,结合最新的关于船舶建造要求的公约法规的知识、船舶建造工艺、设备安装工艺以及金属加工工艺等多方面要求对建造检验进行阶段管理,分析了建造船舶各阶段检验要点。  相似文献   

4.
由江南造船厂开发成功的《涂装生产设计综合图册》已通过专家评审。涂装作业是现代化造船的三大主体工艺之一,贯穿于船舶建造全过程。船舶涂装由于其工时约占船舶建造总工时的12~14%,其成本约占船价的8~10%,因此日益引起船厂和船东的重视。《涂装生产设计综合图册》是为适应现代化造船形势的需要而开发的。它是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船舶的工艺阶段、施工区域和单元绘入各种工艺技术指示和各种管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船舶装配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动态装配过程自动生成技术和交互式装配操作技术相结合的船舶装配工艺快速仿真验证和优化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发船舶装配工艺仿真原型系统,并以散货船总段装配过程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系统的有效性,为缩短船舶装配工艺方案验证时间和提高船舶建造效率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船舶制造中,技术成熟度的评估意识薄弱且缺少信息化手段。通过确定评估指标、设定权重,建立船舶制造技术成熟度评估系统,由系统计算成熟度的得分和等级,从总体设计、建造工艺、船厂建造资源能力、船舶研制定型后等方面进行评估。该系统可减少返工带来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提高船舶制造技术成熟度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灵活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工艺数据实时采集与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胎架工艺装备为载体,构建一套面向船舶分段胎架管理的物联网系统。该系统由数据获取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管理层构成,其中:数据获取层由传感器设备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层由ZigBee无线网络保证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数据管理层由开发的分段建造工艺系统支撑,为胎架管理提供数据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采集、传输、分析和存储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的工艺数据,并通过系统软件对胎架进行远程控制。相比传统的分段建造模式,该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工艺数据采集与胎架管理水平,为后续船舶智能制造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简讯     
船舶总公司召开第六次民用开发船型及节能技术交流会由船舶总公司科技局组织的第六次民用开发船型及节能技术交流会于1996年12月13日至15日在厦门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船舶航运、船舶科研设计、船舶建造等部门共56个单位近百名代表。这次会议交流了近3年来国内最新民用船舶开发、节能新技术及设计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共48项。其中液货船(包括油船、化学品船、LPG船等)、散货船(包括自卸船、大舱口散货船。江海直达货船等)、集装箱船、多用途货船。工程船(包括拖船、挖泥船等)、高性能船等船型开发28项;节能新技术4项;设计新技术12项…  相似文献   

9.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四研究所自一九五六年起就从事船用各类热交换器的研究设计工作,国内建造的军民船所需的热交换器设备极大部份是该所设计的。该所八十年代初设计的出口船舶热交换器,图纸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法国BV船级社认可。产品达到国际水平,得到各国船东的良好评价。为跟上国际热交换设备设计研究水平,近几年来,该所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题。根据该所历年设计资料及应用情况已研制出滑油,淡水冷却器“CAD”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从事半潜船、客滚船、油船、化学品船、矿砂船、特种船、FPSO等特种船舶及海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管理工作,重点研究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建造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了多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工程管理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形成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高效建造”有机融合的关键产品研制和系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会动态     
△江南造船厂1992年建成了不同类型的船舶4艘.完工吨位达16万DWT。同时在一年内承接了各种新船订单6艘,计35万DWT,总船价约16亿元。在修船方面,1992年的商品总产值达到计划指标的119%。在非船产品方面,1992年的产值超过计划指标51.89%。在设计和建造技术方面,船舶CAD系统开发取得了进展,为推进壳舾涂一体化造船工艺,  相似文献   

12.
船舶涂装是船舶建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各类涂装机器人进行涂装作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此,分析国内外船舶涂装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阐述应用涂装机器人需突破的技术,包括:机器人喷涂涂层累积成长模型;涂装机器人试验分析方法;工艺接口和工艺库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模型转换和路径识别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船舶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常常需要建造多种类型的船舶,以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如今船舶吨位越来越大,各种系统的集成度也更高,必须建立合理的编码并行工程系统,才能满足大型船舶的建设需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船舶建造的效率,并在船建模、工艺优化和流程控制等领域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数学优化模型的并行工程模式,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各个环节进行参数优化,较好的实现了一种高效的船舶建造编码系统。  相似文献   

14.
面向MC的船舶敏捷制造系统特征及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造船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加快了船舶结构设计模块化和标准化技术的形成;随着先进制造理论的引入,使得现代造船模式迅速向敏捷制造方向发展。随着船舶结构设计模块化和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的成熟,船舶建造大批量定制的环境将逐步形成。本文研究和探讨了面向大批量定制技术的船舶敏捷建造系统的特征及关键技术,为研究适应新市场形势的船舶建造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南造船厂     
《船艇》1986,(2)
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该厂现有职工一万余人,占地77公顷,有造船台六座,轮船坞三座,各种加工机械设备4千余台,能设计、建造、修理、改装60000载重吨级以下的各种船舶。三十余年来,该厂共建造各类船舶一千余艘。并向香港、意大利、新加坡、罗马尼亚、挪威等出口了各种船舶产品。得到船东和有关船级社赞赏。该厂还擅长设计、制造各种复杂钢结构和重型机械、高压容器。如建造了我国第一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长江葛洲壩水力发电站闸门等大型设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和核对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传感节点和以太网技术的船舶分段建造管理系统,实现对船舶分段建造的集成化管理。设计环境信息采集传感节点和材料工艺信息采集节点,分析采集节点的结构,并对材料工艺信息采集节点的天线设计进行了实验分析。阐述船舶分段建造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并对应用服务层、数据层以及感知层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系统有效提升了船舶分段建造效率,为船舶制造集成化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新型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测试系统开发成为了一项热点研究,船舶航海测试系统需要对船舶下水试验过程的各类航行数据、位置信息等进行采集与分析,从而改善船舶的设计。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基于GPS串口通信的船舶航海测试系统开发,包括航海测试系统的整体组成、通信模块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等。  相似文献   

18.
中小型船舶分段无余量建造工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段无余量建造工艺是船舶建造工程的一项重要工艺技术。中小型船舶由于其型线变化率大的特殊性,一直难以应用此项技术。本文以分段建造各施工阶段应重点考虑的结构补偿为出发点,围绕补偿量的确定,简单介绍在中小型船舶上应用分段无余量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对船舶建造中的员工进行包括考勤等动态信息的监控,以满足管理控制中心掌控员工的在岗、登船建造考勤、关键岗位布控等情况,保障工程人员的施工安全,开发应用RFID技术的在建船舶人员监控系统,介绍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20.
国际海事组织(IMO)目标型标准GBS要求(MSC81)船上应配备船舶建造档案,2010年第87届海安会出台了船舶建造档案行业标准(SCF IS)和船舶建造档案岸上补充的指南。针对船舶建造档案系统的建立,对船舶建造档案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进行介绍,开发符合我国国情与实用有效的船舶建造档案信息系统,为我国船舶业与航运业提供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