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薛寒冰  骆义  焦芳芳 《水运管理》2013,(11):36-38,42
通过对救捞系统体制改革后发展模式的分析评价及其所作出社会效益的定量评估,明确救捞系统“三位一体”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但相比其他海洋强国,我国救捞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提出发展建议:坚持走“三位一体”独特具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进一步发展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建设多层次、多方位的海上救助综合体系;加强救捞法律法规建设;实施“四项战略”,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海上救捞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海上人命救生、船舶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清障、海上消防、海上溢油的应急清除和其它海上交通运输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安全保障.今年我国接连发生两起空难事故,使我国的救捞能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的救捞领域也被空前注视.但是,有具体实施救捞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救捞能力仍存薄弱环节,这不仅对我国航运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与我国是世界航运大国的身份不相称.  相似文献   

3.
吕航 《中国船检》2007,(8):28-31
2003年3月11日,新华社播发新闻:我国《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救捞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当年6月28日.交通部救助局和打捞局挂牌成立,新的体制正式确立并运行,中国交通救捞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四年后.交通部长李盛霖在全国水运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完成了救捞体制改革。那么,通过改革.中国救捞体制取得了哪些突破.实现了哪些跨越式发展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肖克平 《水运管理》2021,(3):4-6,13
1救捞系统是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中坚力量我国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包括救捞系统(1)专业队伍,海事、港航公安、渔政、公安水上执法等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志愿者等,过往商船、渔船也有义务参与海上应急救援行动。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海上应急救捞专业力量,具有执行空中、水上水下立体救助任务和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综合能力,最危险、最紧迫、最艰巨的海上救助打捞任务大多是由救捞系统专业队伍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海难事故救助打捞(简称救捞)是代表国家行使水上(海上)生命财产救助、抢险救灾和清除海上污染等职能的公益性专业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救捞系统勇于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共实施海难救助882次,救助遇险船舶2300多艘,有力地支援了水运建设,为国家的经济、航运和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也享有良好声誉.  相似文献   

6.
1999年发生在山东烟台附近海面的“11.24”特大海难事故,震惊全国。国务院、交通部打捞“大舜”轮任务交给救捞系统,这项任务困难多,要求高,责任重、影响大。交通部救捞总局组织上海,烟台救捞局(上海救捞为主)实施打捞工程,施工船舶于今后4月10日进场,用39个有效工作日,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将“大舜”轮整体打捞出水。  相似文献   

7.
孙德鹏 《天津航海》1997,(3):8-9,21
救捞公司将已丢失的锚及锚链打捞上来,船舶在无助条件下靠自身锚机,吊机,锚机滚筒的配合,以大缆为主,钢缆为辅将在救助船的锚链通过锚链孔缓缓引上来,使锚链扣入绞盘上后,再用锚机缓缓绞入链舱。这一系列程序要笄详细,准备工作要周全,人员分工及工具要合理,锚及锚链的装复作业才能妥善。  相似文献   

8.
吕雪 《珠江水运》2011,(19):61-63
8月24日,正值中国救捞成立60周年之际,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顺利在上海开幕,这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首次承办此大会。会议为期5天,包括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会员大会以及国际发展论坛两项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代  相似文献   

9.
徐敏 《水上消防》2020,(1):22-27
救捞事业是党和国家在海上构筑的德政工程,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救捞践行“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承担国家指定专项任务和国防交通战备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救捞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救捞摄影以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特点,受到救捞部门员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对推动救捞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航海技术》2006,(4):F0004-F0004
中国救捞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争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协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