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分析无线闭塞中心(RBC)运营场景的基础上,研究利用Rhapsody建模工具建立RBC运营场景模型,并以RBC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列车状态和RBC移交列车为例,描述整个RBC运营场景的建模过程。用例图从最高层抽象出构成RBC系统的对象以及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状态图建立RBC各个场景的状态模型,用顺序图描述各个系统的信息交互顺序;利用Rhapsody中提供的动态模型执行功能,查找无线闭塞中心系统设计上的错误和缺陷,为完善RBC设计和系统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列控系统传统建模方法存在的缺点,在对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嵌入式系统的快速面向对象开发过程(ROPES)的建模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CTCS-3级列控系统车载设备的体系架构设计,建立了系统的详细模型。利用Rhapsody工具,将模型转换成基于实时框架技术可执行的代码,自动生成测试案例,对模型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有效降低了软件设计的复杂度,缩短了车载设备软件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3.
列车数据接口单元是一个多线程、多接口和多功能的非安全通信设备,在车载信号系统中起着传输、记录和配置车载信号设备的作用.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UML实时系统建模方法,分析了列车接口单元的设计组成,利用Rhapsody工具建立系统中各实体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关系,从用例图、类结构图、序列图和状态转移图分别对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说明,为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和软件编程提供了可靠依据.系统原型模型已应用于列车数据接口单元的软件开发中,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优化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多年的地铁设计经验,总结分析现代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各种模式,包括自然通风系统(开式系统)、机械通风系统(开式系统)、空调系统(闭式系统)、屏蔽门车站闭式系统等模式.提出结合当地气象条件、运力等具体情况,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的优化思路,并给出各种系统模式的典型布置.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通信系统可靠性测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客运专线联调联试的通信系统可靠性测试,介绍传输系统、GSM-R系统、调度系统、数据网、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结构。通过功能测试,给出传输系统保护倒换过程对调度系统、GSM-R系统、数据网、视频监控系统业务的影响,以及调度系统、GSM-R系统的2Mb/s通道保护倒换对业务的影响,验证客运专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控制中心系统仿真系统的开发有助于缩短ZC系统的现场测试时间和系统开发周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对区域控制中心系统仿真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仿真系统的系统结构,并对仿真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传统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与车辆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之间并没有建立直接、实时、双向的数据交互,在控车过程中无法获取车辆的牵引/制动状态和能力信息,进而导致ATO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可能与车辆实际能力不匹配、控制周期长、停车精度低等问题,需要将ATO系统和车辆系统进行深度融合。[方法]阐述了传统ATO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存在不足。提出了基于车辆深度融合的列车自动运行系统(以下简称“融合ATO系统”),论述了融合ATO系统在系统架构、信息传输、车辆接口及系统功能等方面的融合优化措施。将传统ATO系统和融合ATO系统进行对比,对融合ATO系统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及结论]融合ATO系统取消了ATO系统与车辆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之间的中转环节,减少了通信链路,使得二者之间的信息传输更加丰富和透明。融合ATO系统可充分发挥车辆系统和信号系统各自的特性和优势,增强ATO系统与牵引系统/制动系统间的配合度,提高整体控车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对同一地铁车站2种空调通风系统形式的比较和分析,了解开闭式系统和屏蔽门系统的主要差别和各自的特点。针对空调通风系统专业而言,在工程造价及土建影响方面,明确屏蔽门系统较之开闭式系统的优势。研究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开闭式系统和屏蔽门系统在系统构成、计算结果、空调通风机房及设备布置方面进行比较,并且就这两种空调通风系统在运行费用、土建造价和环控设备初投资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由比较结果得出,在设备运行费用上,屏蔽门系统要低于开闭式系统;在初投资上,包括环控系统设备初投资和影响土建造价的投资,屏蔽门系统比开闭式系统节省投资100多万元。研究结论:仅对于空调通风系统而言,在天津地区,无论在初投资还是在运行费用上,屏蔽门系统都比开闭式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进一步证实,天津地铁2号线初步设计空调通风系统由开闭式系统到屏蔽门系统的转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级ATC系统中,联锁系统作为ATP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ATC的关键系统。主要介绍西门子LZB700MATC系统中的计算机联锁(SICAS)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以目前国内CBTC系统向FAO系统升级换代为背景,说明信号系统中列车监控系统(ATS)引入联动预案系统的研究的必要性,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软件结构和系统功能。通过与传统综合监控中使用联动作对比,说明联动预案系统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结合FAO系统的推出进一步说明,联动预案系统将在行车指挥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缝道岔稳定性研究,从轨道结构划分的各单元杆件的力学特性入手,通过MATLAB编程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无缝道岔在线路上的稳定性,给定升温条件通过模型计算得到道岔位移的变化趋势,找到峰值点的位置,改变升温幅度得出位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求得允许升温的幅度,研究结果表明,无缝道岔在尖轨尖端、尖轨跟端、心轨跟端及直侧股分离处将出现最不利位置点。对峰值点产生原因分析可知,作为轨道框架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温度力传递的介质,各部件联结形式直接影响道岔的稳定性,其位移与温度呈线性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位移值也逐渐增大。据此可对锁定轨温进行合理的设计,最后根据峰值点位置提出相应的养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下检票厅开挖过程中周边换乘通道的稳定性,建立地下检票厅开挖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分析检票厅开挖后对换乘通道结构力学响应,揭示地下开挖对周边既有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检票厅开挖后将引起换乘通道产生附加位移,双洞室分别开挖的过程中,右侧洞室开挖对换乘通道的影响远远高于左侧洞室,左侧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岩体的位移以左侧洞室为中心成对称分布,右侧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岩体的位移大致以检票厅中柱为中心成对称分布;检票厅开挖后,换乘通道洞壁中心最大水平位移为1.9mm,顶板中心最大竖向位移为0.74mm,底板中心最大竖向位移为3.3mm。位移值在施工控制中均满足位移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3.
限界计算是地铁工程设计过程中较为繁琐的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车辆运行安全。针对天津地铁6号线工程中应用9号曲尖轨道岔的情况,综合考虑车辆在道岔侧股运行时的几何偏移量、欠超高引起的动态偏移量、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的车体横向位移量,计算并拟合B型车道岔区建筑限界加宽量图,为道岔区土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计算结果表明:B型车道岔外侧建筑限界加宽始于岔心前端25.75m处,最大加宽量为166 mm;道岔内侧加宽始于岔心前端22.55 m处,最大加宽量为429 mm。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人工冻结法施工联络通道中近隧道端土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管片散热对土体温度场的影响,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土体温度场分布、冻结壁厚度和管片保温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体温度、冻结壁扩展厚度均随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型变化,当深度大于2.2 m时冻结壁厚度和冻土温度场基本稳定;联络通道的冻结壁沿长度方向可划分为2侧交界面段与正常冻结段;冻结管间距是影响交界面段冻结壁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辅助冻结面冻结壁是联络通道施工中的主要风险点之一;管片散热对土体影响范围与冻结时间呈对数关系,随着冻结时间的延长,影响范围将逐步扩大;为保证交界面区域的冻结效果,可在钢管片内部靠近土体一侧增设5 cm夹心保温层或改良管片壁后注浆材料2种管片保温,优化后交界面靠近管片位置冻结壁厚度可提升约24%。  相似文献   

15.
孤石是风化岩残留体硬度高强度大,地层存在孤石是阻碍盾构施工的危害之一。依托厦门城轨交通4号线彭厝北站~蔡厝站区间,针对滨海孤石地层盾构掘进的稳定性进行离散元数值分析,分别研究孤石与隧道距离、隧道埋深、孤石位置及盾尾空隙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孤石与隧道距离增大,地层扰动范围、拱顶衬砌压力变化及地表沉降都有减小的趋势;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地层扰动范围及地表沉降都呈减小趋势,衬砌土压力整体上呈现增大趋势;随着孤石位置逐步远离隧道顶部,地层扰动范围及地表沉降都呈减小趋势,孤石位于拱肩、拱脚、仰拱底时衬砌压力产生突变;随着盾尾空隙增大地层扰动程度及地表沉降也增大,衬砌拱顶土压力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城市轨道列车气动特性以及底部部件对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针对三节车模型进行简化,保有底部部件较高完整性,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预测列车周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列车气动阻力分布呈现出尾车阻力最大,占三节车总阻力的48%;中间车阻力最小,占总阻力的14%。其中转向架分别占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总阻力的15.1%,56.4%和23.0%。车底设备分别占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总阻力10.5%,10.3%和8.6%。因此对于头车、尾车采取减阻方案首先是采用流线型头型的方式减少流动分离现象。对于中间车减阻方法则要首先针对底部部件,采取密封舱的方式减少其产生的压差阻力。通过优化列车头型发现列车气动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列车头车、中间车和尾车阻力分别为原始情况下的61.4%,70.1%和58.3%。在流线型外形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列车底部区域流场也有效改善了底部区域部件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移动荷载过桥的轨道交通桥梁振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振型分解法,对移动荷载通过轨道交通桥梁时的动力响应进行理论分析,得出轨道交通车辆过桥时共振和振动相消的公式。当桥梁第一阶竖向自振频率等于车辆速度与车辆长度之比时,会发生共振。为避免桥梁共振,设计时应满足第一阶竖向自振频率大于车辆最大速度与车辆长度的比值。当桥梁第一阶竖向自振频率等于车辆速度与两倍桥梁跨长之比的奇数倍时,轴重在桥上引起的自由振动和轴重离开桥梁后桥梁的自由振动相互抵消,桥梁振动最小。  相似文献   

18.
考虑车体弹性效应的铁道客车系统振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京  罗仁 《铁道学报》2007,29(6):19-25
建立了铁道客车垂向振动系统数学模型。将车体看成两端自由的均质等截面欧拉梁,并考虑二系悬挂采用半主动减振器,导出客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组,给出客车系统各模态共振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共振速度是车辆系统的固有属性,车体弹性振动各模态共振速度由车体的自振频率和车辆定距决定。计算车体一阶和二阶弯曲振动共振速度及对应的轨道波长,进行了客车系统在轨道简谐输入情况下的幅频特性分析和随机输入情况下的随机响应分析。通过计算可知,为了减小车体垂向共振峰值,车体一阶弯曲自振频率应尽量离开构架的浮沉自振频率;由于车体弹性振动的影响,车体端部的振动加速度和位移要大于中部,弹性车体模型的平稳性指标大于刚性车体;采用半主动减振器能够显著降低车体的加速度、位移和平稳性指标,但会使构架的加速度和位移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9.
市政道路下穿机场快轨U形槽的施工过程中,对机场U形槽的沉降变形控制要求严,工程实施难度及风险大。基于北京次干一路下穿新机场快轨U形槽的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道路下穿机场快轨U形槽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既有新机场U形槽结构的变形。提出市政道路下穿机场快轨U形槽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即U形槽位移+4^-4 mm、变形速率≤1 mm/d。得出U形槽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安全性:在基坑及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基坑的卸载作用对隧道沉降槽的影响,土层的位移产生类似板的翘曲效应,而U形槽及路基刚好位于中心位置,受到的影响较小,且承载力和裂缝宽度值均满足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Carson理论建立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电流分布模型;结合铁路现场的实际供流数据,分别对受流点位于跨中和跨端2种情况下的接触网各导线实际受流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基于电致塑性效应理论,采用对断裂吊弦进行SEM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及对新旧吊弦的金相组织进行对比观察等试验手段,研究吊弦断裂过程中电气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