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从细观结构角度分析多孔沥青混合料内粗集料破碎规律及其受颗粒形状的影响,运用Matlab 软件编写了粗集料混合物二维数字试件的生成程序,通过程序控制混合物中各档粒径集料的长短轴比及其比例,生成了11组具有不同集料形状的多孔沥青混合料(OGFC 16),采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对OGFC 16进行压缩模拟,采集压缩过程中集料初始起裂时间、破碎集料数量和集料开裂前转角等破碎特征,分析其与各档集料形状和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集料越扁平越早起裂;对于OGFC 16 沥青混合料,影响集料初始起裂时间的主要档数是16~19 mm、13.2~16 mm和9.5~13.2 mm,对集料破碎数量影响较大的档数是9.5~13.2 mm、4.75~9.5 mm和2.36~4.75 mm;集料破碎时,其转角基本<30°,集料越扁平越容易转动,大转角基本发生在扁平集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江苏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建设实践,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所用的集料技术标准进行讨论,重点是集料的强度、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吸水率和砂当量等关键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前流行的数字集料建模技术效率和质量低,参数不可控且不能兼顾集料的形状、棱角、纹理等多个几何形态参数,导致难以有效在细观层面研究集料几何形态参数对颗粒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研究了单一集料几何形态特征评价,并给出一种评价集料表面微观纹理和集料系统的数学方法;其次,基于3D Max提出一种新颖的单一集料数字模型设计技术,创建了带有不规则形状、无序棱角和精细表面纹理的集料数字模型;最后,基于PFC 3D并采用“颗粒替换法”创建颗粒复合材料数字模型,进而分析了实物模型和数字模型空隙率差异,并给出解决空隙率差异的数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集料几何学特性对颗粒复合材料峰值抗压强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 给出的集料纹理评价数学方法能量化集料微观结构,而集料系统评价数学模型拓展了集料几何形态学评价指标;2) 颗粒复合材料实物模型和数字模型空隙率存在较大差异;3) 集料的几何学特征能提高集料之间的咬合互锁效应,用不规则颗粒替换粒径 ≥ 2.36 mm的球形颗粒可使复合材料的峰值抗压强度提高20.7%.   相似文献   

4.
集料中含有细长的针状颗粒或扁平的片状颗粒将会影响道路水泥混凝土的性能,为了对该部分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不同针片状含量及粒径的水泥混凝土试件进行室内试验,包括坍落度、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抗渗性能和干缩性能,重点分析针片状集料对道路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提出了集料针片状含量及粒径的技术指标建议范围。  相似文献   

5.
采用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STM)中D 3398方法对集料颗粒形状和纹理进行测量和评定,对不同集料形状特征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性能试验,可分析研究集料形状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掺橡胶颗粒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冻性能等物理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试件中采用掺量为细集料质量的0.5%、1%橡胶颗粒,以考察橡胶颗粒掺量和粒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失稳型车辙原因分析与防治 (1)内摩擦角的影响因素 ①集料的颗粒形状和表面纹理 沥青混合料的内摩擦角是由于集料与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产生的.因此,集料颗粒形状接近立方体、多棱角、破碎、常会产生较大的内摩擦角.集料表面纹理的构造深度利集料种类,对混合料的内摩擦角也有显著影响.表面粗糙、构造深度大的集料具有较大的内摩擦角.  相似文献   

8.
1 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断板原因 1.1 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1)水泥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2)粗集料级配不合理,级配波动较大.粗集料最大粒径控制不严,大粒径集料的混凝土弯拉强度相对偏小.粗集料的强度、坚固性不符合设计要求,针片状含量偏大,软弱颗粒含量偏高,从而影响混凝土强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粗集料在沥青混凝土中形成持力骨架,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实验研究了粗集料组成及粒径对混凝土抗压和蠕变性能影响.参考标准级配中粗集料质量百分比,设计了含不同组成和粒径的粗集料试样(细集料含量相同),进行了不同温度下单轴压缩和蠕变实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强烈依赖粗集料组成特性,并提出粗、细集料以2.36 m m为界限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有四种类型: (1)磨耗型车辙。在交通车辆轮胎磨耗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在冬季路面铺撤防滑料(如:砂)时,磨损型车辙会加速发展。(2)结构型车辙。这类车辙主要是基层等路面结构层或路基强度不足,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向下的永久变形,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具有高效、实时、定量化、成本低的优点,为沥青路面摊铺质量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针对不同采集高度对应数字图像实际区域的尺寸和集料颗粒数量存在的差异性问题,通过自制图像采集设备,在50~100 cm图像采集高度下,分别采集20张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通过对现场不同高度采集图像与实际对应路面宽度进行回归分析,提出采集高度与图像对应实际路面尺寸的函数关系;并通过对数字图像预处理后的沥青混合料二值图像中9.5 mm以上集料颗粒增加量和尺寸精确性进行研究,提出最佳的图像采集高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图像采集高度的增加,图像对应区域实际路面宽度成比例增加;综合不同采集高度下图像集料颗粒增加量结果和集料颗粒识别精确度结果,确定70~80 cm的高度范围为最佳图像采集高度.  相似文献   

12.
选用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作粗集料,辅以水泥、水、细集料进行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测试其强度,并结合繁大高速公路中分带硬化封闭层试验段施工,对RAP再生混凝土集料选用、配合比确定、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阐述了RAP再生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为RAP再生混凝土在中分带封闭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公路施工和养护领域,测量矿质混合料中粗集料的粒径分布正逐渐受到工程研究人员的重视。但传统的二维图像颗粒粒径表征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粗集料三维特性,针对在结构光下采集的三维深度图像提出了一种粒径计算方法。介绍了三维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将集料颗粒三维重构、去燥和颗粒分割,同时使用最佳外接立方体和球当量径两种方法计算颗粒粒径,并对两种方法的粒径计算结果准确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球当量径法粒径误差较小,可以作为粗集料颗粒粒径的一种有效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水泥混凝土中粗集料的作用,引入了集料填充比参数来表征粗集料的级配组成结构与集料颗粒之间的关系。以粒子干涉理论和颗粒填充理论为基础,参考体积法设计思想,提出了水泥混凝土粗集料嵌锁骨架结构级配组成设计方法,并编制了设计软件。根据试验工程水泥混凝土设计要求,应用设计软件确定了粗集料级配组成和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设计配合比,...  相似文献   

15.
针对集料颗粒形状传统测量方法速度慢、效率低的不足,应用格雷厄姆算法将复杂图像进行凸壳处理,采用改进的凸壳边界旋转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外接矩形的集料颗粒形状特征的快速评判方法,并结合实例对两种评价方法从算法求解、耗时缩短率以及测量误差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最小外接矩形的集料颗粒形状特征快速评价测量误差极小,平均相对误差为2.40%,且快捷、方便,可应用于批量集料颗粒的形状特征评价。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源于德国的一项沥青混合料的新技术。它是一种热拌沥青混合料(HMA),是由优质粗集料、少量细集料、沥青、纤维稳定剂和矿粉组成的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即由粗集料骨架和沥青玛蹄脂两部分组成,SMA混合料的机理因此是双重的。首先,在混合料内粗集料之间必须达到相互嵌挤。形成骨架结构,其次,必须提供足够的沥青玛蹄脂砂浆充分填充空隙,因此,通常规定相对大的集料间隙或相对高的沥青粘结料含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均匀设计的方法对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进行优化;确定了优化级配下橡胶颗粒的合理掺配范围。由均匀设计试验得出结论:当9.5 mm档集料与4.75 mm档集料(均为破碎卵石)的搭配比例为1∶1且用量取上限时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较小、动稳定度较大,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功能性优越。优化级配下10目橡胶颗粒的合理掺配范围为1%~6%。  相似文献   

18.
深入研究了在公路工程用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矿物组成的酸碱性、碱活性等化学性质,分析了集料在应用过程中其表面接触特性,如空隙率、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及棱角性等因素在混合料路用性能上发挥的作用。在通过密度进行体积质量转换的基础上推导出能间接反映颗粒之间接触状况的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9.
介绍集料试验检测取样方法和数量,分别对细集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碱-集料反应试验检测及粗集料的颗粒级配和最大粒径、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值试验检测技术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保证集料试验检测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7-04-09~12,第15届国际集料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召开,会议由国际集料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集料技术研究与教学基金会(AFTRE)和美国砂石协会(NSSGA)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美国国家沥青技术研究中心(NCAT)、密歇根科技大学、威斯康星州大学和马里兰州大学等多家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交了共27篇会议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