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铅中毒的早期诊断是防治铅中毒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新的进展,获得了一些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强的指标,有的已列为铅中毒诊断指标和预防性体检的常规项目。对于某些习已常用的实验室检验项目,经多年使用的经验积累和检查方法的改进,其使用价值方面亦有新的评价。本文就有关铅中毒早期诊断指标方面的研究近况简述如下。一、反映铅进入机体内代谢水平的指标人体自外界环境摄取铅。其途径有:铅及其化合物以铅烟和铅尘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铅也可以由于手和食物被污染而通过消化道进入人  相似文献   

2.
尿铅及尿δ-氨基乙酰丙酸(简称δ-ALA),已被国家列为诊断铅中毒的重要指标。但不同地区对正常人尿铅、尿δ-ALA含量的测定结果,报道不尽一致。为了探讨其正常值,以便早期发现职业性铅中毒,做好防治工作,我们于1975年10~11月对我厂104名正常人进行了尿铅、δ-ALA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在接触铅后,可早期诊断出对造血系统产生损害的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FEP)、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ALAU)和尿中粪卟啉(CPU)等铅中毒的生化指标中,选择最适宜的检查项目,以预防在作业环境中因接触铅所致的健康损害。其次是探讨在长期低浓度接触铅的条件下,接触铅与血红蛋白(Hb)水平的关系。作者对170名(男96名、女74名)长期在低浓度下接触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诊断铅中毒患者时,若根据职业史及临床表现疑有慢性铅中毒而尿铅不超过正常值者,可进行驱铅试验以辅助诊断。但由于地区、对象、用药途径和剂量的不同,驱铅结果的阳性指标尚不一致。为了探索铅作业工人使用驱铅药物后尿铅排泄水平,我们在铅中毒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115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了驱铅试验,并作部分非铅接触者加以对照。现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铅中毒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职业中毒,工业生产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起病缓慢,呈隐匿性过程,有时早期无任何症状,仅出现血液上变化,临床以失眠、多梦、头昏、便秘和腹泻多见,体征可有口腔铅线,手指、眼睑、舌震颤,手心多汗,膝反射活跃。严重有贫血、腹绞痛、多发性神经炎、铅麻痹、铅脑病,而铅中毒引起眼的改变,国内未见报道。一九○九年A lexander氏对慢性铅中毒的许多眼症作过报道,但是慢性铅中毒的眼部体征未被重视。近一、二十年来,国外对铅中毒的眼症有较多的论文。一九六三年Sonkin氏提出视网膜点彩(Stippling of the retina)作为铅中毒早期诊断的一种新体征。基于铅中毒患者缺乏客观体征,古典体征口腔中铅线与口腔卫生关系密  相似文献   

6.
δ-氨基乙酰丙酸简称(δ-ALA)是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说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它在δ-ALA脱水酶的作用下生成卟胆原。过量的铅离子进入机体可抑制此酶的活性,使反应受阻,因此阻碍δ-ALA合成血红蛋白的中间体-卟胆原,致使δ-ALA在体内蓄积,经肾脏排出体外,因而尿中δ-ALA增高。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很多报导,铅接触者和铅中毒者尿中粪卟啉增高时尿中δ-ALA也随之增高,因而推荐尿δ-ALA作为普查筛选指标和作为铅吸收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基层职防机构用于铅中毒诊断的主要指标是尿铅、尿中δ-ALA、尿中粪卟啉(CP)半定量,尿CP定量及驱铅尿铅值(简称五项指标)。近年来结合职业病普查,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因此,为了探讨一次晨尿五项指标在铅危害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铅接触者五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铅对生化配合基有强烈的亲合力,因此它可以作用于酶,并置换其必需的金属,调节其合成和阻止它与萃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生化变化可导致接触动物和人类肾脏线粒体和内浆核网结构的改变。人类肾脏对慢性铅接触的反应可分成很多期;而核内包合体似乎只存在于第一期。 Dingwall-Fordyce和Lane(1963)的研究曾报告在蓄电池工厂严重地接触铅的退休工人很多死于脑血管意外。可惜这个研究没有报导关于肾脏病或高血压的发病情况。而其他研究则指出工人接触铅可引起肾脏病和高血压,但对接触情况未作详细说明。只有在注意监视管理的工厂,工人(虽然比非接触者吸收较多的铅,)可以避免发生肾脏病和血管改变的危险。 Sandstead等(1970)曾报告在9名铅中毒(其中一人患高血压)病人发现血浆高血压朊原酶活性降低和醛甾酮分泌减少。据此,虽然在铅接触者由于高血压或肾脏病可使血浆高血压朊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铅是一种古老的金属,人类使用铅及其化合物的历史至少也有几千年了。在现代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铅的应用极为广泛,共需要量与日俱增。铅的毒性,在我国宋代宋慈的《洗宛录》(公元1247年)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公元1593年)已早有较详细的记载,比西方的Hippocrares氏早了几百年。解放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对防治铅中毒取得了很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铅中毒取得了很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铅中毒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铅的使用日益广泛,接触铅作业的人数相应增多,为了预防铅中毒,保护工人健康,除加强防护外,早期发现中毒患者,及时进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而测定尿中铅含量对于铅作业工人的中毒普查、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正常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每日可有一定量的铅经食物、饮水和  相似文献   

11.
铅作业工人下运动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研究获得的结果非常不一致,一些作者对没有神经病学症状的铅作业工人研究发现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某些改变,而另一方面对显示有神经疾患临床证据的铅作业工人进行一些调查又没有发现任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为此,作者选择了一个电池工厂的94名男性铅作业工人,进行了有关早期铅中毒的神经病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铅的毒作用中,其靶器官之一就有视觉系统。急性或慢性铅中毒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损害。近年,由于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条件改善,职业性铅中毒的发生率普遍下降,严重铅中毒的比例显著减少。目前,国外对于长期低浓度铅接触所致的“无症状性”铅中毒的眼部改变的研究,特别是对生长期儿童的眼部改变的研究,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国外有关铅的眼部毒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资料作一综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肠吸附剂治疗铅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学者用活性炭做为肠道吸附剂内服,对实验动物和人的铅中毒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可喜的结果。染醋酸铅动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和尿中铅的浓度、尿中粪卟啉含量、网织红细球等均比对照组减少;慢性铅中毒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血铅、尿铅、尿δ-ALA、尿粪卟啉等指标明显好转。肠吸附剂治疗铅中毒的机理在于吸附胃肠道中的铅,阻断肠壁对铅的重吸收;吸附肠道中的胆汁酸,促进肝内胆汁酸的生成,激活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  相似文献   

14.
δ-氨基乙酰丙酸(简称δ-ALA)是人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中间产物,即它在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的作用下生成合成血红素的中间体卟咀原。当过量的铅离子进入人体后,能抑制酶的活性,阻碍卟胆原的生成,而使δ-ALA在体内的含量增高,并经肾排出,故尿中δ-ALA含量增高。近些年来国内外推荐δ-ALA作铅中毒诊断指标,国家在铅中毒诊断指标中规定尿中δ-ALA含量不超过6.0毫克/升。但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见到无论接铅工人以及大多数铅中毒病例其尿中δ-ALA含量均明显低于这一数值。我们考虑可能是地区性差异所造成,因此我科于1979年6~7月间调查了201例正常人的尿中δ-ALA含量,推算本地区尿中δ-ALA含量的正常范围,为本地区开展铅中毒防治工作所用。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铅毒性的早期监测,实验室检查颇为重要:随着劳动条件的改善,重症工业铅中毒已消灭,故需寻找较为灵敏的特异指标。近年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及锌卟啉已列入检测项目,但二者均为反映卟啉代谢障碍的指标;而且大部报道的均为横断面调查资料,有关铅对其它主要靶器官如肾脏等的影响尤其是超微结构的改变国内所见甚少。本文用兔作实验,研究了某些铅毒性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主要靶器官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络合剂依地酸钙钠(CaNa_2-EDTA)是常用的有效驱铅药物。由于其有一定毒性,因此如何合理应用仍值得商讨。本文通过符合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20例患者进行CaNa_2-EDTA驱铅治疗,并着重观察驱铅过程中尿铅、血铅、血锌原卟啉(ZPP)和游离红细胞原卟啉(FEP)的变化,以探讨CaNa_2-EDTA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尿铅是诊断铅中毒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但收集24小时尿铅不仅人力物力上有困难,且易污染。近年来,在探讨一次尿或某阶段时间尿代替24小时尿进行尿铅检验可能性方面,屡有文献报导(1)(2)(3),但在体内有铅蓄积的情况下,尿铅排出规律如何,却未见文献阐述。本文试就34名铅蓄积工人的尿铅排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借以观察其规律。  相似文献   

18.
铅是一强烈的亲神经性毒物,在铅的毒作用下,神经系统尤以中枢神经系统常首先受累。随着劳动条件的改善,目前职业性铅中毒脑病已极为罕见,大量职业人群接触较低浓度的铅而表现为功能性改变,一般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行为功能指标和电生理方法是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况较合适的指标。本文就近年来文献对此作一概述。一、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 1.成人:职业性铅接触非常广泛,且人数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铅和镉对混合接触这些金属的工人肾功能方面的交互作用,作者选用尿镉>2μgCd/g肌酐,血铅≥35μgPb/100ml血或尿铅≥50μgPb/g肌酐,或者血铅和尿铅都如此的62名同时接触铅和镉的工人,进行了肾功能及其它有关生化指标的測定,并将本次测定结果与过去对三组工人(铅接  相似文献   

20.
四乙基铅中毒工人在中毒后21天,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尿中三乙基铅、二乙基铅及无机铅的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中毒患者尿铅的构成50%为二乙基铅,48%为无机铅,2%为三乙基铅。四乙基铅中毒工人在中毒后30天,经靜脉注射CaNa_2-EDTA1000mg驱铅,发现尿铅增高3倍,排出的尿铅中大约98%是无机铅。Ⅶ(5):4,1982(俄文) 四川医学院附属职业病防治院李昌吉摘王宗全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