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蓄水前万县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在低水呈单一线,中高水受洪水涨落影响而大多呈绳套。自2003年5月~6月三峡第一期蓄水135m、2007年9月~10月第二期蓄水156m、2008年9月~11月5日第三期172.3m以来,万县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完全受三峡水库的蓄放水影响,流量测点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加之蓄水后水深达100m左右,测站要想采用常规的LS-3型流速仪施测流速、并控制好流量的变化过程很难。因此,万县水文站水位~流量单值化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寻求其他能代替普通流速仪的仪器,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俊娜 《水运工程》2020,(10):138-142
根据西江控制站梧州水文站多年历史资料及近期实测资料,在分析梧州设计水位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推算设计流量和下游设计水位,以数学模型计算工程前后设计水位的方法,综合考虑枢纽坝下河床下切、潮汐作用、工程疏浚等因素影响,计算分析西江长洲枢纽坝下3 000吨级航道工程的梧州水文站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附近工程建设及类似航道整治项目相关设计水位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受水利工程影响水文站的测流问题,提高测流的准确性,在高州(四)站引入H-ADCP进行在线流量监测。本文从水位、流速、流量3个方面进行了比测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规范,相较与传统测流方法能更准确的识别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流量突变过程,为相同情况的水文站测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法国标准设计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桥涵设计流量、水位、流速和壅水高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桥涵水力验证内容,并列举了计算方法的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5.
桥梁通航净空尺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直 《水运工程》2002,(3):17-20
着重讨论桥梁通航净空尺度,桥位等与航道通航的关系,为跨航道桥梁的通航净空设计和桥址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道三维水流数值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河道水流、泥沙运动在空间上属三维问题,故提出一种三维明渠水流数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黄河贵德水文站下游某河段,模拟的流速、水位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流量沿程分布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物理量守恒性;给出的流速垂向分布、紊动能量等参数亦是合理的,为河道三维水流结构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综合历时曲线法,利用1981—2002年水文资料,计算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水文站不同保证率时的设计水位,结合影响枯水位变化的因素,比较分析了保证率为98%的设计水位计算结果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计算值的差别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河床形态、水流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设计水位也随之有一定幅度的升降。  相似文献   

8.
陈建华 《水运工程》2016,(3):106-111
山区天然河流的洪水期水位暴涨暴落、洪峰历时较短,针对海事部门划定的禁航水位(或禁航流量)一般低于国标的要求水位,可以适当降低通航建筑物最高通航水位以节省工程投资,需要探寻山区性河流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合适标准。选择四川省内7个和重庆市内4个水文站的水文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将频率法直接改为保证率法难以控制水位降幅,适当降低洪水重现期标准是可行与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黄河兰州城区河段受刘家峡水电站、小峡水电站等综合调节作用,河段水文条件变化复杂。为合理确定设计通航水位,根据河段水文特性及兰州站水位-流量变化关系,基于综合历时法、保证率频率法及图解适线法确定设计流量,采用曼宁公式并结合枢纽调度运行方式确定该河段下游末端相应的设计水位,建立一维数学模型对设计通航水位进行研究,得出黄河兰州城区段航道设计通航水位值。结果表明:设计最高通航流量下,工程河段为天然状态,可按3 a一遇流量与曼宁公式法推求尾门水位组合计算沿程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设计最低通航流量下,工程河段受小峡水电站回水影响,宜按90%保证率流量与小峡水电站坝前水位组合计算沿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10.
《水道港口》2017,(1):49-53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长江航道系统整治的关键技术参数之一。依据历史水文资料和水库设计运行方式,推算了三峡单库运行、三峡与上游控制性水库联合运行两种情况下,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河段的设计最低通航流量,采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预测了两种情况下长江中游主要水文站的水位变化趋势,结合近期三峡电站日调节对下游各站的影响情况,预报了三峡蓄水后20 a、30 a宜昌至武汉河段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