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汽车内饰顶棚是整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文章介绍了汽车内饰顶棚总成的构成、标准要求和安装方式,分析了热塑性基材和热固性基材的特性;重点介绍了聚氨酯模塑顶棚总成的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设备和模具的要求及对比。聚氨酯一体模塑顶棚在汽车内饰顶棚领域越来越占主流性的地位,轻量化和绿色环保化是汽车内饰顶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汽车内饰件直接影响乘客对汽车舒适感的判断,油漆件装饰美观,外观颜色和光泽均匀性较好,油漆件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油漆表面开裂、起泡、缩印会严重影响内饰件的美观。文章研究了基于PC/ABS合金的出风口饰框(哑光油漆件和高光油漆件)表面油漆件的性能,特别研究油漆种类对散发类试验(气味评价、雾化冷凝、总碳散发和甲醛测试)的影响规律;对比老化试验(热老化、高温高湿老化、气候交变老化、氙灯老化)前后的划格和刮擦结果;评价两种油漆喷涂的PC/ABS零件表面的耐磨性能和耐化学品性能,为汽车内饰油漆件提供了试验参考和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3.
汽车内饰面料是重要的内饰表皮材料。随着汽车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汽车内饰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汽车内饰面料的创新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围绕着汽车内饰面料的感知质量提升和功能价值附加,从纤维材料制造技术、面料织造技术、染整加工技术以及后加工技术等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汽车内饰面料产品的先进制造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创新应用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驾乘体验,为汽车内饰面料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黄忠仕  农应斌 《时代汽车》2021,(7):131-132,145
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拉动了汽车产业的崛起。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汽车内部装饰也成为了产品销售的独特优势,实用、精良的内饰材料会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从而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汽车开发设计中也开始注重内饰制造工艺的研发,从而提高内饰材料的实用性、精美性、以及环保性。IMD成型技术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下衍生的一种新型表面装饰技术,代表了未来汽车内饰工艺的主流趋势。本文将通过阐释IMD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工艺流程,明确IMD技术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对IMD各技术产品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了 IMD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现今软质包覆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对提升汽车内饰感知质量和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包覆定义入手,介绍了包覆工艺的种类,以汽车门内饰板扶手为例,介绍了门饰板基材的表面处理要求,泡棉触感要求,胶水的选择要求等,然后重点介绍了门饰板包覆的工艺选择,以及在设计初期,包覆工艺对A面的要求,扶手内部结构包覆工艺的要求,以及周边件匹配的要求、包覆辅助工器具的要求。通过扶手包覆的验证,面料、骨架、胶水材料、A面造型及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过程中的胶水活化温度、表皮温度、基材温度、真空压力、保压冷却时间等同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工艺参数,出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当出现包覆缺陷时,应综合材料的性质、产品造型、结构设计、工艺状态及温度环境才能进行合理判断,找出缺陷形成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6.
汽车油漆样本采集是建立汽车油漆信息数据库的前提,油漆样本的采集质量关系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文中结合汽车油漆样本采集实践,从采集步骤、量和质的要求及样本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汽车油漆样本采集的规范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政府和公众对汽车的安全性,阻燃性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公交客车自燃、燃烧事故也促使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台了更高的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标准。随着《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8410-2016和《营运客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JT/T 1095-2016的发布,以及客户对汽车内部气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及气味排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汽车内饰材料在燃烧特性及气味排放方面已经远远达不到相关标准和市场的要求。根据目前国内相关内饰材料的研发和材料的应用,我们选取了聚氨酯硬泡工艺作为新款仪表台开发的主要方向,并经过反复试验、试制,成功开发出了适合北方客车新能源公交系列的新款聚氨酯硬泡仪表台。  相似文献   

8.
汽车冲压材料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汽车冲压件的使用性能、工艺要求和相关工艺如焊接、油漆、机械加工等对冲压材料的要求,简述了合理选择汽车冲压材料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汽车内饰作为影响消费者购车欲望的高感知区域,主要包含仪表板、中控台和门板等,它结合实用性、安全性、美观和功能性等要求,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驾乘体验。为了提高消费者的造型感知和使用体验,文章针对汽车内饰表面处理开发出专属独特的纹理样式,从细节层面树立品牌辨识度,为开发低成本、低光泽、高外观要求的汽车内饰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相似文献   

10.
轿车油漆及涂装工艺应使轿车车身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装饰性以及耐冲击性。而且油漆喷涂的劳动量要尽可能的减到最小。这些要求近几十年来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各国对汽车制造业环保要求的日趋严格,传统的轿车油漆及喷涂工艺正在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用于重卡驾驶室内饰件表面喷涂麻面漆装饰的工艺应用,能有效提高内饰件的装饰效果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张弢 《上海汽车》2006,(5):28-31
文章以独到而全面的视角对如何开展汽车内饰的正向数字化设计及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控制和管理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阐述了正向数字化设计与“逆向工程”的差别,对当前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如何运用正向数字化设计方式进行自主设计开发提供实践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车门内饰板设计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正伟 《汽车工程师》2012,(3):44-46,63
车门内饰板对汽车内饰整体的美观性、乘坐舒适性、使用方便性及安全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门内饰板设计在车身设计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归纳分析车门内饰板的典型结构形式、其与周边各系统部件的关系以及试验验证方法,提出了车门内饰板的设计开发思路,总结归纳了设计开发方法及要点,用以确保车门内饰板设计开发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整车内饰品质,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非燃油系统蒸发排放挥发源,指导其管控工作,通过模拟整车蒸发排放试验条件,使用1立方米舱对非金属内外饰零部件、工艺胶、车身油漆进行蒸发排放测试,计算出各部分的蒸发排放散发量,并对其排序。经分析发现车底涂料、焊缝密封胶、轮胎、车身油漆为非燃油系统蒸发排放最大挥发源,合计占到挥发总量的96%,为主要的管控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经济型发泡又被称为薄壁发泡,是一种对材料性能、设备精度、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工艺控制等具有较高要求的复杂技术。该技术使内饰件具备舒适软触感及碰撞吸能特性的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内饰件的重量,满足节能要求,这一技术符合汽车轻量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冲压生产过程中,特殊制件、特殊位置褶皱问题比较难解决,解决此类问题要有系统的解决方法,因为一旦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模具就要有较大的更改,更改不好很容易出现其他问题。文章主要根据8D方法系统描述如何整改褶皱问题,从问题描述、原因分析(从多角度解析问题真因)、制定对策(分析对策有效性及优势)、方案实施、现场验证等来介绍褶皱问题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汽车工程师》2012,(9):59-60,63
汽车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表面质量,文章探讨了汽车主要零部件光整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提出汽车发动机曲轴采用卧式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强化与抛光新方法,并进行了光整加工前后的对比实验;论述了汽车轴承基于ART的长寿命光整加工的表面强化新技术。这些技术是光整技术在汽车零件加工的运用,对于提高汽车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质量,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汽车塑料件市场现状,通过重点分析国外塑料在汽车内饰件、外饰件、功能件及全塑车身上的应用,对比并探讨了我国的差距,最后提出了我国加快汽车塑料件开发应用的对策及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道春 《天津汽车》2009,(9):33-35,53
汽车的涂装质量直接影响汽车的防锈蚀性能、外观性能及价格,汽车的涂装质量是汽车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介绍了汽车涂装质量的检测方法以及新车和在用车车身涂装后的检验方法,指出车身涂装后,要确保漆膜光泽和漆硬度符合标准,面漆异色边界分明、整齐,无各种缺陷。表明随着汽车涂装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手段已得到很大提高,这些都对稳定和提高汽车的涂装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汽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材料技术的发展,而现在风靡全球的纳米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为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纳米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纳米技术产品也层出不穷,并涉及汽车行业。文章从纳米汽油、纳米汽车润滑剂、汽车烤漆纳米涂料、纳米复合材料车体、车用纳米橡胶、纳米塑料件、汽车排气触媒材料和其他纳米材料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纳米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当前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开发使用纳米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